台三線上的橫山鄉青年,要用社區營造的力量,發掘客庄故事,也串連起橫山鄉各個村落的資源,期盼讓橫山的招牌亮起來。


 

 

 

三二一,請揭牌。
    
台三線橫山青年里山創生基地、橫山喜市駐地工作站熱鬧揭牌,他們要用社區營造的力量,發掘客庄故事,也串連起橫山鄉各個村落的資源,讓橫山亮起來。

這一棟建築物興建於民國44年,所以大家看到這地之前都是,還沒有柏油地,民國44年都還是水泥地。

[橫山喜市專案經理
陳致中]
當時站前街這邊,是最重要的地方的物產的輸送的地帶,對,所以等於是林業、礦業、茶葉,所有的農特產品都會經過這一條街,然後透過那個輕便車,從山上運下來,運到火車站,對,然後往南運、往北運。

一張張黑白老照片,無聲卻鏗鏘有力陳述著早年橫山村的繁華。

[橫山喜市專案經理
陳致中]
我們台灣吃的所有的水梨的發源地就在橫山,對,那我們這個公車站的對面,就是當初孕育這些梨苗的。

[新竹縣橫山社區常務理事
陳重詒]
40年、50年的年代,橫山什麼都有啦,碾米廠有3間、有打鐵店、有豆腐店、有冰店、有煤礦的事務所。

嘉慶12年的時候,1807年,我們客家先民來到橫山社區開發的時候,那時候的治安環境條件,非常不好,盜匪非常猖獗,還有原住民跟漢人的爭地,所以它是堆疊式,從中間慢慢一戶一戶、兩戶十戶,一直堆疊往外,無形中它就造就出了,現在方圓一公里的八卦巷。

橫山鄉很特別的是,橫山村還保存著全國罕見的八卦巷聚落樣貌,外地人進來,就像走入迷宮一樣。

它是前巷通後巷,後門貼前門,大家感情比自家人還要親密,大家來看那個原汁原味的雜貨店。

走著走著,來到這間開了50幾年的老雜貨店,也讓人想起小時候。

吃一個半小時,這很少了,很少了,很少啊,現在小孩子也不吃這個啊,金柑糖,現在大人很愛吃。

隨便一個角落,就有故事好說,內灣線鐵路通車,更帶動地方的發展。

各位旅客 橫山站到了 橫山站到了。

[記者
林秋伶]
內灣線火車從竹東鎮進入到橫山鄉之後,第一個會經過的就是這裡,橫山火車站,再進去就是九讚頭、合興、富貴,還有內灣火車站,內灣是大家都很熟的一個地方,不過其實橫山鄉還有其他很多很吸引人的故事和地方。

橫山鄉總共有11個村,內灣村是橫山鄉最知名的景點,但其他10個村也都各有特色和文化,考量區域平衡,工作站選擇設在橫山村。

[橫山喜市執行長
侯順耀]
雙重心的概念,挖更多橫山的珍寶,然後蒐集橫山更多美好的事物,所以未來的工作站這邊,會有一個靜態的,我們的橫山的在地的農特產、或是文創商品的展示,那希望讓大家來這邊,哇,尋寶。

[新竹縣橫山鄉長
張志弘]
像橫山村也好、南昌村也好、田寮村也好,可以用今天這個創生基地的帶動之下,可以把這麼多個村發展起來。

[客委會主委
楊長鎮]
有的地方我們重視的是硬體的建設,有的地方我們重視的是在地人文資源的發覺,每一個庄,有它自己的特色,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希望這個駐地工作站,可以來協助地方。

[影片提供 橫山喜市]
工作站前身是一間碾米廠,已經超過25年沒有運轉,工作站希望從這裡出發,把大家連結起來,進而活絡地方,引導青年回來。

[駐地青年
林祐德]
因為這間其實是這整條街上,唯一還保有以前早期使用碾米機的,這樣子的一個算是生活工具,對,那也代表著,很多故事都可以從這一台機器開始做發跡。

[影片提供 橫山喜市]
[新竹縣橫山社區常務理事
陳重詒]
這間當初我也有拆下來放,後來覺得可惜,又把它裝回去,又有人來顧,這裡又有年輕人來處理,看地方會不會比較擾動一下,看地方會不會比較進步,不然,有時候看到會痛。

[橫山喜市執行長
侯順耀]
它既然叫做青年的創生基地,它就更應該是一個青年回鄉的港灣,所以我們的工作站,就是橫山青年的家。

[駐地青年
陳宜偲]
有這樣子的一個地方,我們可以做一些生活分享,或是你生活中有什麼困擾的時候,你可以聽到一些資源,或者是你沒有想過的處理方法,然後我們一起去解決它。

陳宜偲曾在台北工作了10年,因為離鄉,她更懂得家鄉的美好,6年前,她回到橫山傳承阿婆的客家粄食手藝,也分享出去。

[駐地青年
陳宜偲]
每次都可以在外婆啊他們的臉上看到笑容,然後因為他們在分享這個,這他們親手做的啊,你在分享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就是會讓我覺得很溫暖。

因緣際會陳宜偲加入工作站,在團隊的帶領下,希望為家鄉做些事情。

[橫山喜市執行長
侯順耀]    這兩位駐地青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我們要透過深度的訪談,那深度的挖掘地方,跟蒐集我們的一些客庄的資源,那了解我們橫山鄉11個村的發展的現況跟問題,那我們才能夠更適切的,給予對應的一些輔導的方式跟建議。

[駐地青年
林祐德]
除了在透過營造這樣子的環境之外,那我們也會透過課程、培訓的方式,那去讓青年願意一步一步的回來家鄉。

[新竹縣橫山鄉長
張志弘]
我21年前當議員的時候,我們橫山鄉是16500多人,所以在這短短20年,少了差不多4000人,所以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就希望用這個創生基地的帶動之下,把人再帶回來。

[橫山村民
何玉燕]
我們的人口都老化了,那現在因為有這個工作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是希望說,這個工作站誕生之後,能夠帶動我們地方的活化。

[新竹縣橫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陳華芳]
老一輩的人這麼辛苦打拚出來的農庄、客家庄,卻一直沒落,年輕人都跑到外面,所以希望藉這個機會來推廣,橫山很多文史故事,很寶貴的東西。

工作站希望打造一個平台,提供知識的交流、經驗的分享,讓想回鄉的年輕人可以在這裡尋找到一些資源和支持,另外,也要透過深度調查,把被遺忘的橫山文化和故事找回來,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橫山,讓橫山的招牌亮起來。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