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中壢新興里的里長夫人朱莉茵,是位來自印尼坤甸的客家人,像她這樣的新住民,在中壢有不少,有一群居住在中壢的年輕人,去年組團跟著里長太太回娘家,展開客家餐飲的尋訪冒險,今年則在社區辦了〈中壢家.坤甸味〉活動,邀請印尼華僑傳授印尼菜餚的烹調方式,希望以飲食文化為媒介,用味蕾帶動台、印兩國客家文化的交流,甚至更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彼此文化的異同之處。


 

 

加入香蘭葉的水煮滾後,倒進印尼特製鋼壺裡,沖泡咖啡,朱莉茵邊攪拌,邊說著印尼家鄉的回憶。
 
我們以前小小會喝,就是喝這個。

杯子裡倒進煉乳,再加上咖啡,攪拌攪拌,就是一杯道地的印尼咖啡,他們稱之為Kopi Susu。

[中壢新興里 里長
徐永鑑]
就像我們以前鄉下人,鄉下人在大樹下,大樹下在那邊坐著泡茶聊天打屁這些有沒有,他們(印尼坤甸)那邊就隨意搭個寮子,搭個寮子,大家坐在裡面泡咖啡。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杜彥穎(客籍)]
印尼他們,咖啡粉就是算是比較重焙,然後再配上香蘭,兩個味道的混合是滿有層次的。

[中壢新興里 里長太太
朱莉茵]
煮綠豆湯、做豆漿,甜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用(香蘭),我們台灣這邊用很多香精,我們印尼就沒有,那種東西就是天然的東西,不會吃壞身體。

香蘭是印尼人愛用的香料植物,來自印尼坤甸的里長太太朱莉茵,住家門口就種了不少盆。

這有水,不用肥料,有水,就會長大。

你沒有分的話,它就是說,這沒分開來喔,就整支越長越高,越長越高,會倒。

[中壢新興里 里長太太
朱莉茵]
從印尼帶過來,傳了這麼多年了,有一年就死掉死到剩兩棵,放在這太冷,就一直死掉剩兩棵,趕快把它救起來,就拿到不會淋到雨的地方,慢慢一直種才把它種起來,才會傳下來,不然就死光了,常常就會有人來討啦,不管印尼的,不管台灣的,都會來要。

在中壢新興里,像朱莉茵一樣,從印尼飄洋過海嫁過來的新住民,其實不少。

[中壢新興里 里長
徐永鑑]
(中壢火車站)後站來講,當初這邊就是沒那麼有發展,大家生活也沒那麼好,所以這些就是說,人家說的貧苦人找貧苦人啦,就是這樣,就是這邊一個有人娶了,之後就一直介紹介紹,所以這邊就會比較多(印尼華僑嫁過來),尤其像長江路,長江路那邊,還有新興路這邊。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杜彥穎(客籍)]
算是九零年代末期,(印尼)有排華運動,所以大家那個時候基本上就紛紛算是有點算是逃難的方式,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然後,然後正好就是有很多像是加里曼丹的鄉親,是坤甸這個地方的人,就是嫁來這個地方,其實整個社區,根據我自己調查,大概就已經十幾個比較明顯的華僑,那當然還有我不知道的。

[影片提供 鄭仰峰]
去年杜彥穎和一群朋友組團,跟著里長太太回娘家,一探台、印兩地客家人的飲食與生活文化差異。

[影片提供 鄭仰峰]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杜彥穎(客籍)]
去年有個機會去印尼坤甸,然後去拜訪里長伯母(娘)家,然後我們就發現,其實那邊的客家人,跟我們中壢這邊的客家人,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由於他們在印尼那邊有很多的食材或是很多的一些香料,是跟我們台灣這邊差很多,也想去調查是說,印尼的華人的生活到底跟我們差別在哪裡。

[照片提供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鄧惠如(客籍)]
在印尼的一個運動場,旁邊有一個小咖啡攤,然後那時候就很多阿姨在聊天,我們就跑過去跟他們聊天,突然一問就發現大家就說,我哪個親戚在中壢,哪個親戚在龍岡,然後就會發現,原來中壢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多印尼嫁來台灣的一些阿姨或是姐姐,突然之間
產生連結那種感覺,突然之間產生連結那種感覺。

[影片提供 鄭仰峰]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鄭仰峰]
我們到了坤甸之後,我們就是一家一家去看,就是譬如說從粿、炊粄、還有菜包這樣等等之類去做一些研究這樣子,那我們就大致上有歸類出,他們對香料的運用,大概就像是我們對馬來西亞、對東亞國家那樣,都覺得調配得很好,這就是我覺得他們比較有差異的地方。

其實社區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社區有非常多的印尼華僑,而且很多都是客家人,所以我們要讓大家認識這個故事。

桃園中壢與印尼坤甸的距離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兩地連結不少,彼此之間的認識卻不深,於是這群年輕人就在社區辦了〈中壢家.坤甸味〉活動,以食物為媒介,希望吸引社區民眾,進一步認識身邊這群印尼客家華僑的故事。

鳳梨、小黃瓜、豆薯。鳳梨、小黃瓜、豆薯,這個菜叫什麼名字?Rujak,Rujak,印尼話叫Rujak(涼拌)。哇 那個切功,這個,阿姨手小心喔。

嫁過來的印尼華僑游梅蘭,俐落地把食材切片、切塊,示範怎麼做印尼家常涼拌菜,其中調味醬料是重點。

[印尼華僑
游梅蘭]
涼拌的放那個花生粉去拌,椰子糖呀,去做涼拌,我常常做來吃,下午茶有時候做來吃,有朋友來我們也是這樣做。

薑黃粉加上紅蔥頭,放進石臼裡搗爛,再擠些金桔,就是蝦子的醃料,這道蒜頭蝦是里長太太朱莉茵的拿手好菜

[中壢新興里 里長太太
朱莉茵]
蒜頭、紅蔥頭、黃薑粉、黃薑粉、鹽,去搗,搗成泥狀,就加下去醃(蝦),醃了,金桔,金桔,金桔放一起去醃,醃一醃,一般人家就醃三至四小時,那個味道才會吸進去裡面,才會好吃,再來拿去煎。

游梅蘭、朱莉茵輪番上菜,頓時香氣四溢,整桌南洋風味料理,讓人看了猛吞口水,一吃,真的好吃,果然大伙都停不下筷子。

[中壢新興里 里民
黃春秀]
每樣都好吃,你看我這麼胖,會越吃會胖喔,要怎麼辦喔。明天再開始減肥喔,今天吃飽一點。

[中壢新興里 里民
巫秀千]
我覺得每樣菜我都很想要做,因為和我們客家人的菜,其實有一點相同,不過它的菜比較鹹、比較辣,辣裡面又有一點點甜。 

[中壢新興里 里長
徐永鑑]
因為他們(印尼)那邊的香料,香料特別多,所以加香料的口味,和我們這邊的口味,就覺得比較不一樣,吃起來就有香氣、又有味道。

[中壢新興里 里長太太
朱莉茵]
看你們能不能接受啊,我們那邊吃法不一樣,我們印尼吃比較辣,比較鹹,有比較鹹、有比較辣,酸酸辣辣,我們吃的就是重口味,台灣(味道)都淡淡的,吃起來不濃稠這樣。

這場料理體驗工作坊,用味蕾帶動了台、印兩地文化的交流,〈中壢家.坤甸味〉團隊更期待,未來能將社區打造為印尼華僑的生活據點。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鄧惠如(客籍)]
透過食物的方式去產生一些連結,或是一些就是互相認識的過程,我覺得食物是一個認識的媒介,也因為我們開始一次一次去拜訪,很多人就會開始跟我們分享他們在台灣的生活,或是他們過去在印尼的生活,我覺得是一種互相理解跟互相認識的一個過程。

[〈中壢家.坤甸味〉策展團隊 成員
杜彥穎(客籍)]
主要是因為我們覺得去了印尼的感覺是說,那邊有很多的客家人的生活的樣態,我們覺得很值得再帶來我們這邊,因此我們就想說,在社區,我就跟里長,我們一起在社區找了一個空間,希望說周遭的,以社區來講,社區(周遭)的印尼的華僑可以常來,然後我們也離中壢火車站也很近,才五六百公尺,而且現在中壢火車站後站又是整個,算是印尼無論是華僑或是移工都很常去的地方,我們希望這個地方能夠塑造變成是他們的一個,生活的一個據點。

日久他鄉是故鄉,對這些印尼華僑而言,歸屬感在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家。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