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總能給人踏實的安心感。有一群人將這樣的感受揉進麵團裡,充分運用台灣在地食材來製作點心。原本在外地當英語老師的韋向晴,回到家鄉苗栗,運用不同節令的在地水果,研發新口味的西式甜點;剛從法國巴黎學藝歸國的徐曼庭,則是將法式甜點大膽加入客家特色,做出桔醬費南雪、東方美人茶巧克力塔;外派中國工作的劉政熾,回到家鄉和太太賣起包子饅頭,堅持使用天然養生的食材,做出好味道。這三個故事主角都將台灣味與好手藝完美結合,他們希望顧客像是回到家一樣,不須擔心食安問題,吃得安心。


 

每天一早,韋向晴一睡醒,就到廚房準備製作甜點。

所有訂單都得自己一個人處理,讓向晴練就一身好功夫,從準備材料到處理食材,得排好順序才能順利進行,忙中有序,都是從小在家幫忙學來的。

[甜點師
韋向晴]
因為我家是開餐廳的,所以一開始,(父母)他們知道我要做,做跟吃相關的東西的時候,他們是覺得不是很贊同,因為他們覺得很辛苦,還有,工作時間很長,可能一大早你就要忙到晚上,所以他們一開始會覺得說,那你為什麼不要繼續去當老師。

原本在外地擔任英語老師的韋向晴,發現自己對教職工作沒什麼熱情,因此先回到苗栗銅鑼家中餐廳幫忙、幫媽媽賣油蔥酥,而後因緣際會,讓她萌起做甜點的想法。

[甜點師
韋向晴]
我本來就很愛吃甜的東西,然後所以,我就想說,欸,我可以試試看,就先從果醬開始,對,然後果醬,那果醬做了之後我覺得,我想再做蛋糕啊或是其他的東西,就再試試看做一些別的、就是更不一樣的甜點。一開始,真的就沒什麼人買,(後來)有一個部落客來發(文),就是來吃過之後,他就有介紹,那個時候開始才算,生意開始比較上軌道。

你這樣1160,給我1150就好了。

選擇不開甜點店,而是開放網路表單讓人訂購,再請客人到工作室取貨,是希望有足夠心力來準備每個產品,如此一來也才有餘力,能運用不同節令的在地水果研發出新口味。

[甜點師
韋向晴]
在地的水果,因為第一個,市場很容易買到,所以那個時候,一開始試做的時候我覺得,我覺得在地的水果好像可以也拿來用用看,然後我覺得效果其實也不輸國外的東西。

如今生意越來越穩定,就連婆婆也成了她的小幫手。

[甜點師
韋向晴]
我婆婆她住在大湖,有辦法幫我找到就是品質比較好的草莓,然後也可以比較有辦法,就是提供穩定的貨源,所以基本上都是我婆婆幫我買的。
常客 
徐靜美]
有吃到她的甜點之後你會發現,她的甜點很溫潤,然後很有自己的感覺,就是吃起來,你不覺得它是死甜的感覺,然後後來有在跟向晴聊,她的原物料用得很好,然後她的水果幾乎都是苗栗在地小農,那所以每一次吃她的甜點的時候,就覺得是,你就每一口下去啊,都是那個你就知道說,欸,這草莓是從哪邊來的。

你等一下選一個插牌,好,這邊,好可愛喔。

愛吃甜點的向晴,希望把對甜點的熱愛傳達出去,帶給更多人幸福感。

[甜點師
韋向晴]
我比較挑吃,我會想要吃好吃的東西,不好,不好的東西,我反而就不太喜歡,所以我就希望說,我的客人能夠吃到我也覺得好吃的東西。如果我覺得它值得被分享出去的話,那賺少一點我覺得無所謂。對,就是大家覺得開心、就是吃得開心就好。

青年返鄉,不僅追求夢想,也堅持原則捍衛食品安全的,還有他們。

那我們就會把福菜倒進來炒香,那福菜就會吸收豬油還有老薑的香氣,那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傳統、非常正統的客家作法。

將豬油炒過薑後,把切碎的覆菜倒入鍋裡炒香。

另外一頭則開始打肉餡,加入醬油、鹽巴、紅蔥酥和水,讓絞肉更有韌性。

從英國畢業回到台灣的劉政熾,長年被公司外派到中國工作,為了就近照顧長輩,毅然決然回到台灣做小生意。政熾和妻子胡嘉真挑了傳統麵點包子饅頭,從頭學起,還特意加入客家元素。

[中華麵點師
劉政熾]
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來住、想要長住,所以呢,生意的時候也想要,從這個,從「客家」這兩個字出發,所以我的店名叫作食當包,就是也是從這個想法出來,就不僅是說,產品的設計、要製作什麼東西這樣,我就連店名這些,我都想要跟客家有連結。要怎麼找出我們自己的特色,其實就是,就怎麼樣,挖自己的根來看啊。

不僅想讓顧客吃在地好味道、食材挑選也取自於地方,盡量跟附近小農購買,比起成本考量,他們更希望創造共好,為台灣農業盡一份心力。

[中華麵點師
劉政熾]
我們後龍主要就是,出產番薯跟花生很有名,這個(地瓜包)番薯很鬆、很好吃。再來這個,再來這個翡翠包,裡面是青醬杏鮑菇的內餡,這個青醬呢,我是用這個苗栗在地的九層塔,就我們這裡的九層塔,盡量就我們這兒附近的能買得到的,就盡量在附近買這些食材。

口味和別家包子饅頭店不太一樣,是希望讓大家瞭解中華麵點也能很豐富,這是劉政熾和太太與農民互動的回饋。

[中華麵點師
劉政熾]
很有趣的是,我們去找這些農民的時候,他會跟你說,欸,我這邊有,也有人怎麼做,欸,那又回饋了一些想法給我,那我之後,我改做什麼東西的時候,我也可以用這個原料來做這些東西。

除了強調吃在地,夫妻倆也希望在食安風暴下,傳達「好食」觀念,有一對女兒的他們,使用天然食材、無添加物,正是想讓孩子吃到真正的食物。

[中華麵點師
胡嘉真]
就從原來的食物,蔬菜啦、米飯啦這一些做起來,那所以包括調味,那所以包括調味我們都不會,我們都不會有用味精的習慣,就是只有用鹽巴跟醬油,培養孩子的味蕾,就是味道不要吃得太重,那讓孩子也可以吃天然的食物、天然的食材做出來的,做出來的三餐,那他也會,他的味蕾也會慢慢,也會慢慢的學習說,這是天然食物該有的滋味。

來,這個給你,你看,這樣揉揉揉揉,一直揉就會變越來越紅,這個給我。

而如今這些麵團,不僅是他們小本生意的基底,更是和孩子互動的重要媒介之一。

小小的不要,小小的不要喔,因為,因為我覺得中間會有一個小小的圈圈,所以你要做小小圓圈圈,對。

[中華麵點師
胡嘉真]
那我們的麵團其實就是麵粉、水、酵母,然後作顏色的話,其實我們都是用一些天然的素材,像紅色或是到粉紅,淡淡的粉紅色,我們都是用紅麴粉。紫色是來自紫色的地瓜,那這些其實都是天然的,我會覺得說,比買化學的黏土還來得更天然,對小朋友玩起來我也比較安心。

好,好可愛。我的做好了。哇。

不論工作再忙碌,回到家鄉成功創業,為人生尋求新發展,也多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這讓回家,變得更有意義。

你好。

同樣以家為呈現主體的,還有這間位於桃園龍潭的甜點店。

你好,可以買嗎,可以可以。

充滿堅果的泡芙、口味獨特的塔類或是充滿水果風味的蛋糕,讓人看了垂涎三尺。櫃子裡一個個法式甜點,都是甜點師徐曼庭才從法國巴黎學藝學回來的。

[徐曼庭母親
唐春芳]
她很愛吃甜點、她到處吃甜點,台北所有的,有名的甜點店,她到處都去吃,然後她就覺得這個甜點她可以發揮她的一些想像空間。然後,然後她就表現她的決心,然後自己在家玩、自己在家試做。

炒到它會有點黏,黏在鍋子上面,就可以了,因為要炒乾它才有辦法吸蛋汁。

穿梭在廚房的嬌小身影,就是徐曼庭。每天一大早就馬不停蹄的先製作常溫麵包,再將做好的各式餅皮填入餡料,趕在中午開店前完成。

原本就讀金融的曼庭,畢業後在台灣四大會計事務所就職,為了追求夢想,決定離開穩定工作,而爸爸也從反對到成為強力後援,如今更是她的事業夥伴。

[法式甜點師
徐曼庭]
(爸爸)他很用心,他自己畫圖然後自己做很多功課,因為我那時候還沒回來,我是快回來之前,剛好台灣有那個烘焙展,然後爸爸就去幫我看,然後拿了很多DM回來、然後自己做功課、自己查什麼的,可是其實,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做這一塊,所以我也不知道甚麼樣的設備是好的,或者是該不該買二手什麼的。

[法式甜點師
徐曼庭]
就一股衝勁吧,我就其實一直每一個決定都沒有想太多,然後其實最主要、最主要就是爸爸媽媽支持,本來爸爸一開始很反對,他覺得就是你工作這麼好為什麼要換這樣子,可是他就是可能有看到我的堅持,就還是讓我出去。

[徐曼庭母親
唐春芳]
其實曼庭,這也是曼庭對爸爸,她的一點點小小的孝心,她覺得爸爸他的退休後的生活,她希望她爸爸有一個,有一個依靠,因為平常我們,爸爸會泡咖啡給我們喝、沖咖啡給我們喝,然後我們也會去,到處找豆子喝,然後他喜歡、然後他也沖出興趣,然後她就說,爸爸那我就,我在後面做甜點,你就在前面交朋友。然後,那我這個做媽媽的,我就支持這兩位,我是他們幕後的支持者。

媽,我弄好了,好,謝謝。

想要讓家鄉的人嚐嚐法式甜點,因此曼庭決定選在爸爸小時候居住的老家出發,這也造就她尋根的契機。

[徐曼庭父親
徐文國]
以前比較不會想到說,對我們客家人的東西,她實在不太喜歡吃,以前,真的,就是說長大了才想到,我們客家的東西,這個要傳承的文化,好吃的這種,像是粢粑,就是麻糬,像這個茶、東方美人茶她也很喜歡喝。

[法式甜點師
徐曼庭]
龍潭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我想要就是,讓甜點店也變得,是有人情味的地方,就是你可以進來吃甜點,就像坐在客廳一樣,然後,爸爸、媽媽也可以跟你聊天。

回到客家庄,就大膽嘗試放入客家特色,像是桔醬費南雪、東方美人茶巧克力塔,還有放了菜脯餅的擂茶閃電泡芙。

[法式甜點師
徐曼庭]
我們有一次跟爸爸去北埔,要找東方美人茶,因為他們那邊東方美人茶很有名,然後想說去了嘛,就去玩擂茶、就自己玩,然後他們的套餐是,就是你自己磨擂茶,然後旁邊它會有附點心,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它就會有蜜餞啊、菜脯餅然後粢粑,對我想說這樣子有鹹有甜 這樣子搭配在一起,應該還不錯。

[顧客]
很舒服啊、看起來很溫暖,對啊,不會有距離感,因為一般像這種糕點,你會覺得好像很貴,你就不敢進來,可是裡面看起來就很溫暖,就想要進來看看。

[徐曼庭父親
徐文國]
這我二女兒、二女婿,然後這是我(製作)甜點的最小的女兒、徐曼庭,這就是我大外孫。

出外打拚後再返鄉,更能體會對家的感情有多深厚,不論是蛋糕、泡芙或是包子饅頭,這幾位糕點師以家鄉的美好為底蘊、運用在地食材發揮創意,透過烤或蒸,散發出更濃的家鄉味。

採訪/撰稿 陳欣渝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