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人口外流是農村發展遇上的大難題,特別是在農產盛產時,常常遇到採收人工不足的情形。位在台三線上的新竹縣峨眉鄉,是台灣重要的桶柑產區之一,每年農曆年前後正是桶柑盛產期,加上峨眉鄉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5%,是台灣最高齡的五鄉鎮之一,尤其到農忙時期,更是欠工嚴重,因此返鄉青年劉奕發起「採橘援農團」活動,邀請大學生及青年朋友一起來協助橘農採收,一週的活動中除了跟著農民採收柑橘,也實際體驗農村生活。
來自不同縣市的青年朋友,聚集在新竹縣峨眉鄉無負擔農場裡,返鄉青年劉奕,拿出自家研發的點心,邀請當地農民與這些青年朋友聊聊對農村的想像。
我們家種米,然後像森哥他有安全的橘子,你吃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吃出來,有一點淡淡的,苦甘苦甘的味道,那是因為連整顆橘子皮,整顆都進去。
從品嘗開始切入主題討論,先為這場特別的農村體驗活動暖身。
你們呢,覺得呢,農村還有什麼元素,比較強,比較重要的,可以促成這個農村的一個,環境面,環境當然是一部分,我們認為啦,我們普遍認為最重要的是產業。
這些青年朋友會來到峨眉鄉,是因為大家對農村有不同的想法與觀察。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謝見辰]
我目前是就讀農藝系,大學的農藝系,那就未來會想要,就是回到家鄉,可能從農或是其他的就是工作,但是我會想要,會希望可以回到家鄉,就是學生這個時候,就希望可以更,更了解,更去了解自己家鄉。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葉 桐]
在這裡生活,其實跟農村還是很相關,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常看到它,就是我不想讓這些東西,離開我的視線,就是,現在趁寒假這個時間,就是再回到這個地方,接觸這個地方。
[援農團 參與團員
張貴智]
那我之前在做那個,服務街友的社工,就認識另外一群,就是有在關心農村的,議題的人這樣子,然後就,因為我現在在,目前在休長假,就想說在休假的時候就可以來農村體驗一下就是,跟都市完全不同的生活的一些樣貌跟習慣這樣子。
這場活動不只是單純體驗農村生活,更要實際參與協助農民,這是八年級的返鄉青年劉奕想出的點子,大學是讀食品相關科系,身為農家子弟,他退伍後決定回鄉,希望協助家鄉產業,因此首次舉辦「峨眉採橘援農團」活動。
我忘記跟你們說,我們的峨眉就是從,峨眉街就從那裡看到,然後到那裡,就差不多了。
[援農團 活動發起人
劉 奕]
各個產業不一樣,忙碌的時候也不一樣,像我自己家裡是種田的,種田是三月的時候要種田,七月的時候最忙碌,我就想說,不然來試想,我們可以為我們峨眉的,種橘子的這些老人家,這些老農,果農,可以幫助他們什麼,就想說,不然就找多一些人一起來換宿。
活動第一天先認識農村,帶著援農團團員們探訪峨眉人平時的生活環境。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謝見辰]
這邊其實是滿有歷史的地方,然後,就是也有看到一些像是豬肉,就是豬肉攤,那他豬肉都是這附近,附近自己養的,那就知道就是這邊,這個整個街道跟這附近的,就是可能產業都是很密切又相關。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葉 桐]
剛剛,經過有一間小學,他們,它的歷史有120年了,那我覺得這邊可能也是一個,第一,歷史悠久的地方,然後曾經人口也非常的繁盛,才會在這麼早以前就會有,就有小學,那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該是,很值得就是,就是一探究竟,然後來體驗在地的生活。
[援農團 參與團員
張貴智]
一開始想像的話就是,可能,當然就會比較不方便,但是到這邊之後就會覺得說就是,就算沒有那些都市常見的東西,就是,但是在這邊生活的人,也可以用他們自己的一套習慣跟方法來,就是解決這些他面對到的問題。
不只認識農村,當然也要體驗農村限定版的活動,火隺窯。
援農團團員和社區居民一同準備火隺窯食材,再帶著鋤頭等農用工具到田裡,進行砌窯。
[橘子農
張貿森]
一般來說是第二期的,稻子收割以後,田裡才有禾頭(稻子收割後的植株根部)可用來砌,這是一般第二期的稻作,稻子收割後才可以做這樣的活動,再來現在搭的有沒有,就是窯,我們一般講窯,火隺窯的話,那就要禾頭做基本,你現在慢慢的技巧有沒有,就是說,你下面夠寬的時候,像這個三個磚,我這主要是說,不是說要放柴,要燒什麼的,主要是讓它做通氣孔,空氣它會對流的話它的火勢才會旺,一般我們做起來是,下面大,慢慢的收上來,越來越小。
大夥分工合作,有人挖起大塊土塊,有人負責砌窯,社區農民還帶著團員們,一起到竹林裡撿柴。
綠的一定是濕的,所以這個,我們就地取材的一個原料,就是這個大支的也OK,好不好,就把它抽出來。
[橘子農
張貿森]
所以我們會想到說,可以跟外面的人結合來,採用說,年輕人,都市人不了解我們農村如何辛苦,或是生活,也讓他有一個體驗說,來做一個活動這樣子,讓其他,其實說起來是將我們之前,恢復我們小時候的農村,給他們體驗一次就會知道。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謝見辰]
我之前也有在竹東,是在竹東那邊火隺窯,然後,但是這個,這邊方式不太一樣,這邊是拿,就是旁邊竹林裡面的竹子就來,就是當柴,這邊就是還要自己去,拉竹子出來,然後自己砍,自己把,它裁成適當的大小,就比較不一樣。
[援農團 參與團員
張貴智]
親自用手,那個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就是,等一下我們會,吃到那個,火隺窯火隺出來的餐點,那我覺得這種餐點,是再加上自己動手做之後的意義感會不太一樣。
經過第一天的農村生活體驗後,第二天援農團就要正式上工了。
一早大夥就到橘子園報到,橘子農仔細向團員們介紹各類柑橘品種以及特色,並分享採摘柑橘的技巧。
[橘子農
溫宏振]
一般的話,我們到市場去的話,都是要這個葉子,因為,因為你現在把它採光頭的話,變成,看起來很像不新鮮,我們大部分,果農的話,都會採這樣長的那個角度,給它,採出去的話比較,比較那個鮮豔,看起來,消費者的話,會比較那個,比較接受。
幾乎每個團員都不曾有過採摘橘子的經驗,因此橘子農得不時在一旁叮嚀囑咐。
這不正確,因為,因為,因為這個,我剛剛跟你講過,這個會插到橘子,所以說,要把它剪,剪到這樣,都要剪到平,對,這個,要到底啊,這個,因為,因為你那個太高的話,這個一洗的話,這個,這個橘子的話,三天、四天的話,撞到它的話就,就變成那個(刺傷)了。
這次援農團以桶柑採收為主,因為新竹縣是出產桶柑的大縣,其中又以峨眉鄉最多,總面積有800公頃。援農團發起人劉奕,發現柑橘盛產期總是嚴重欠缺採收人力,因此發起「援農」活動,希望把都市青年拉進農村,搭建平台,讓家鄉老農與青年碰撞出新火花。
[援農團 活動發起人
劉 奕]
他們做整年的工錢,沒有算我們現在做的,援農團做的事情,沒有算採工是七塊錢,有時候,賣到市場,最低的時候有聽到,三塊錢的,或是五塊錢的,他們那些是很多在樹上不要採了,我是覺得很可惜,是說這個活動,希望說,看這兩端,體驗端這些大學生,這些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新鮮人,有一個體驗的機會,這些農民有一個喘息的空間,看兩邊,有(產生)不一樣的火花這樣。
而峨眉鄉老年人口比例更超過25%,是全台灣最高齡的五鄉鎮之一,在地農民對於人力欠缺問題相當有感。
[橘子農
溫宏振]
像現在橘子盛產的時候,人工確實,有缺少,因為,請不到年輕人,來幫忙採,老人家,他的體力有限,所以說,叫他爬山(採)就,裝兩箱的橘子,他就太累了,老人家受不了,尤其是七十多歲。
因此他們都相當期待援農團到來,希望能多少補足採收人力的缺口。
[橘子農
鍾義喜]
現在的那個,少子化,留下,鄉下種植的,都是,全部是老人家,這個平台很好,對我們果農、農民來說,像那個,有這些,想體驗的,那個,人員來到我們這邊,協助我們農民,果農,很好,這是,我覺得這個平台要持續的,發展下去。
[橘子農
張貿森]
一般來說,農民的話,大部分是說,一個人來採收的時候,採收的時候,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有農民團來幫忙的話,你看這麼多人來幫忙,一小時,我們能採幾籠,我們一般來說一籠差不多是40斤左右,但是我一個人採,可能就是說,半天採沒有多少籠,但是有農民團,來幫助我們的話,我們採收的時間會比較快。
經過半天訓練,援農團團員們慢慢熟悉、也掌握到採收技巧,但這還沒結束,橘子如何洗選、有哪些步驟流程,團員們也都得知道。
[援農團 參與團員
張貴智]
第一個就是以前吃橘子的時候,都不會想到說,原來上面的蒂就是有這麼多的學問這樣子,因為剛剛果農就有分享說就是,就是採收時候的方式也會影響到之後的保存啊,運送啊,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前都,來之前都想不到說就是,原來小小的一個動作,就還有這麼多的,就是需要注意的小細節這樣子。
[援農團 參與團員
謝見辰]
就是採收的時候,就是他們每一棵樹上的結果狀況都不一樣,所以要去判斷說,這個,熟,就是,這個橘子熟了嗎,然後熟了要採收,然後還有像這邊是,就是因為有客人要是比較黑的,所以就還要去,除了說成熟之外還要,還要去看,就是要挑,特別去挑比較黑的,去符合那個客人的需求,然後再去剪。
來,試吃看看喔,峨眉早上現採的桶柑,要不要吃吃看,是峨眉在地的桶柑,歡迎試吃喔。
緊接著,他們還跟著橘子農上街,學著怎麼把一顆顆親手採摘的橘子賣出去,也更深刻體會農家人的辛苦。
[援農團 活動發起人
劉 奕]
這些年輕人來跟這些農民學習,我覺得,我的角度是,兩邊全部都在學習,農民在學習如何,將他們的做法,將他們的過程,種植的過程,還是修剪,還是怎麼樣剪,怎麼採收,怎麼分級,怎麼留橘子的一個過程,跟學生,另外是那些年輕人,他也,可以練習,練習怎麼講,怎麼表達,另外是這些年輕人,這些小孩也可以學,他們怎麼種,怎麼辛苦,到後來,自己去做。
柑橘產業是這幾十年來峨眉鄉經濟的重要來源,透過辦援農團活動,外地青年踏進山林感受農村柑橘盛產期的忙碌生活,柑橘農也多了幫手緩解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這個冬天,劉奕深刻體會到,援農團活動確實能為峨眉帶來新氣象。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