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台北從事護理工作的林玉萍,25歲那年終於忍不住對家鄉茶香和土地的思念,辭職回到家鄉做茶,她的父親本來想,女兒回來玩一玩,玩膩了就會乖乖回台北上班了,沒想到她一玩就是28年,她改變了過去單純賣茶葉的經營模式,做茶、開餐廳,和在地產業結合,研發了多種的文創商品,希望將茶產業翻轉成文化產業。辛苦了20多年,原來計畫要在50歲退休,4年前的一場大火將茶工廠燒成了灰燼,但她決定再把茶工廠起造起來,希望打造成延續台灣茶產業生命的平台。
我一直想要50歲退休,可是我火災是49歲那年的9月,我後來呢,我就一直想,這是不是老天爺的安排,告訴你說做人不能太安逸。

差不多200公斤,200公斤,200多啊,你看一下這個,最重的36公斤而已,哇,真的很少吔,很少啊,傷腦筋。

清明過後,茶園開始為製作今年的春茶而忙碌。

纖細的身材,抖落起30多公斤的茶葉,卻是相當的熟絡,今年,是茶園第三代經營者,林玉萍回到家鄉做茶的第28個年頭了。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那時候我在台北那個忠孝東路上班,每天就在那個辦公室裡面,在醫院裡面上班,要輪班嘛,我每次,如果上大夜班,一出來看到那個太陽,我都在想,它到底是月亮還是太陽,我就一直想要回鄉下。

一直想要回鄉下,想念茶園的茶香,想要回歸自然,25歲那年,當許多的年輕人都離開家鄉前往都市發展時,林玉萍卻「反其道而行」,回到苗栗山上做茶。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那時候我回來的時候,我家裡的茶園都給別人耕了,我爸爸就想說,這小孩一定要回來沒有事做也不行,隨便拿一塊茶園來給她玩吧,玩累了她就會乖乖的再回去上班嘛,結果我一玩就玩到現在。

沒想到林玉萍非但沒有打退堂鼓,反而越玩越大,一反過去單純將茶菁批給茶廠的生產模式,開始自產自銷,還在偏僻山區開了餐廳。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因為我專門做茶嘛,做茶的時候很多的客人會來批發茶葉,台北來的、高雄來的、台中來的,每次來到我這裡差不多就10點,10點、11點了,做茶又很忙,每次又要跟他們出去吃飯,吃飽了又要帶他們回來,回來之後下午1、2點,我的茶都死掉了,我就想說,欸,我叫本地的人自己來炒菜,就好像招待自己的客戶, 結果吃了一段時間以後,我沒有做茶的時間,他也打電話給我說,欸,玉萍我等一下要過來吃飯喔,不過我沒有買茶喔。

就這樣,玉萍將家裡的老房子、舊文物整理出來,認真的開起餐廳來了。

以前這就是老房子,以前就是放什麼,放鋤頭,放中耕機啊,那種的老房子,我都沒改它。像我爸爸以前有做古董的生意,他手上有很多這樣舊的家具,舊的古董,像我們看到的這些,舊的,舊的化妝台這些,像大家看到的這排樹,是20年前,我爸爸種這個樹大約有40年了,他種這個樹種一排,是因為不要讓泥土滑落,要把它擋起來的意思,種一排,那我就想說,要做餐廳的時候就想說,我就想這個樹我可以把它留在餐廳裡面,就不要去動它,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空間,這樣區區隔隔小橋流水,然後彎彎曲曲的,都是因為保留這些樹木。

為了樹空間可以有所保留,射手座,討厭一成不變的林玉萍,卻經常變換菜單,她說,如果3個月菜單沒變,自己就先膩了。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我菜常常換吔,最主要是我會用茶葉入菜,最主要是我會用茶葉入菜,工廠做什麼茶,我就用那個茶來做菜嘛,我們客家人就很會炒什麼「豬母草」,還有甚麼「鈕扣草」啊,這些東西,野菜,如果有,剛剛好是這個時節的話,我們就會將菜(單)把它換過,就把這個時節的這些野菜就上桌。

[員 工
邱太陽]
她思緒很快啊,基本上,她想要做的事情她就會趕快完成。有時候會翻白眼,但也不能常翻啦,因為我們只有一雙眼睛嘛。對啊,我們必須要跟上老板的腳步才能跟上,就是時代的速度啦。

回到家鄉製茶的這些年,林玉萍經常思索,「泡茶」的其他可能性。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工廠每天做茶,做茶的時候就會想,這個茶葉為什麼一定就是一罐一罐這樣裝,茶葉還有什麼樣的喝法,茶葉就一定要純粹茶葉喝嗎?喝茶的時候一定用茶壺泡嗎?它是不是也可以用隨身瓶,也可以用冷水沖,所以這中間就可以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方式。

於是她用自家的茶和在地產業結合,讓喝茶蘊含更豐富的文化。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我有一組呢,叫做「攜茶趣」,那是為了年輕人特別設計的,裡面呢就是用冷水瓶泡茶包,但是呢我們的水瓶外面需要一個套子,所以我就想到,我們苗栗的藺草很有名啊,我們就去找那個藺草協會的阿嬤,阿嬤手編的那個藺草套,就幫我們編一個藺草套,那套子裝下去以後,那我們年輕人給我們的回饋就是說,他感覺這樣喝茶很文青了。

和農會各個產銷班橫向聯結,讓喝茶變得很時尚,產品樣式更多元。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台灣的農民都是小農嘛,那小農他們的那個產量作物經濟規模都小,然後呢,那你又希望他多樣化的時候那難度就很高,這個就我們台灣現在做農業很大的那個瓶頸,就卡在那裡,所以我們就開始在想說,我們是不是可以農業跟農業互相結合,也我們可以和花卉結合,也可以跟水果產銷班結合,漢方農作物產銷班結合,所以我們就真正的在做橫向結合的事情。

將在地元素整合起來,研發出一系列的文創商品,要降低喝茶的年齡層,她說,文創不能只是中看不中用,它的內涵也要實在才有價值,因此色、香、味是她研發商品的堅持。

[茶園第3代者
林玉萍]
我要保留每一種原料,就是農產品的原料在裡面,它還是保住自己獨特的味道,不會互相受干擾。在做法上面很費工嘛,那我們有一個想法就是,你好的東西一定是費工,就像是剛剛的藺草套,它就是費工,就是要用雙手慢慢去編。

[照片提供 林玉萍]
回到家鄉做茶、開餐廳、搞文創,林玉萍玩得很開心,當然也很累人。
原來是想50歲就退休吧,不過4年前,就在她49歲那年,老天爺卻和她開了個玩笑,一夕之間,茶工廠付之一炬。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那其實火災,燒掉的隔天早上,我自己站在這裡,這裡,那工廠灰燼了嘛,站在這裡我就想,我不是剛好真的可以退休了嗎?不是剛好正合你意嗎?

她心想就順勢就把茶工廠收掉。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我就站在大門口,第一個(人)進來,他的眼睛紅紅的,欸,第二個走進來,頭低低的,然後眼睛腫腫的不敢看我,又走進去,第三個、第四個全部都這樣,我突然間警覺到,我想事情可能不能這樣想吔,這一件事情我不能只有我個人的規畫,我應該還有我整個工作團隊的規畫,我那樣子想事情太自私了。

但是她思索了3天,她決定重新開始。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我就跟我的工作人員講說,你們給大姐3天的時間,我想一想,結果那3天喔,氣氛很沉悶,大家都頭低低的就拚命工作就對了,然後3天以後我就跟大家開會說,我決定重建工廠,然後每個工作人員都耶,大家都在鼓掌,我才知道說,原來我們,我們在這社會生活,我們有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周遭的人我們要共存共好。

[茶園總管
詹秀昌]
真的不簡單,(怎麼說不簡單呢),你又要從頭開始啊,整個,整片燒光光,你又要從頭開始,這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不是有基礎了,不是比較簡單),基礎是基礎,你的一下子全部燒光就沒了啊。

重建時,林玉萍因地制宜的把水導入,一邊製茶一邊重建,整整花了3年的時間,打造了一處很有想法的茶工場。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剛好在坡崁的下面嘛,落差太大,我就乾脆做水,讓水流下來啊,那水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它可做水土保持,又可以做消防的設施,然後呢萬一需要用水的時候,那裡噴灌的設施我們都把它整理好,還有一個最大的重點是,我們每次工作的時候,做茶的時候,聽到那個水的聲音,你就覺得很療癒,就不會急躁,那茶就可以慢慢的做。

玻璃屋的造型日光充足方便萎凋,四面通風又能聽到嘩啦啦的水聲,讓製茶變得很享受。一旁還有小隔間,垂掛著窗簾,放著沙發,是個適合喘息和發呆的空間,翻轉了一般人對茶工廠的想像,處處可見女人的細膩,看似夢幻卻也很實用。

[茶園總管
詹秀昌]
女人比較細心,這個設計的那個流程啦,就環境啦,各方面,你看到這裡這樣,各方面,這裡,等一下你試看看這裡,外面有流水聲,它的那個,流水有芬多精,你會感受到,(在這裡工作特別的開心)嗯,特別的好==ns==

公雞啼了,一日又開始了,製茶到半夜,才睡沒多久的玉萍,又進到茶工廠打點所有事情,她說,在什麼位置,就要扮演好什麼角色,因此多年來她將自己訓練成,做茶的時候是大汗淋漓的農婦、泡茶的時候就要穿得美美的像貴婦。

[茶園第3代
林玉萍]
我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農業呢,不是像大家既有的觀念,裡面的,那麼傳統,舊式的東西,我一直希望可以把我自己的想法放在農業裡面,而這20幾年來我都重複在做這件事情,那我就希望,因為呢,我們以前到歐洲去,然後或者是到日本去,會看到它們的工廠是,有想法的,然後它們可以把個人的特質,放在那個農業裡面,我就希望我們也可以把台灣的特質和我個人的特質,還有想做的事情,把它在農業裡面。

林玉萍說,她將茶工廠打造成具有人文概念的空間,就是希望翻轉一般人認為,農業只是出賣勞力的印象,讓更多人認知到,製茶是一項文化事業,吸引更多年輕人一起來築夢,延續台灣茶產業的生命。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