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農耕地不大,產量也少,因此要投入資金購買農機具不易,原本開餐廳的羅文蔚,食材全都自己種,耕種面積廣,三年前他回到家鄉新竹關西,種得少了,早年購買的大批農機具閒置不用,於是發起互助會,希望以「食農工具圖書館」概念出發來推動共享!但是這種想法,在鄉下不易推動,目前從鄰近社區逐漸得到正面回應,一起來了解他的共享概念。
(這會有人借嗎)?鍊鋸,鍊鋸,最多其實是那一台(中耕機),再來就是鍊鋸。

倉庫裡擺滿各種小農使用的農機具,最常被借走的,是這輛中耕機,輕巧耐用==ns==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因為它現在比,它翻土喔,翻得比鋤頭好,又方便,又小小台的,又不用說很麻煩,操作起來也很安全。這台就是,它的功能就是說,種菜前(土)你要先翻一翻。

羅文蔚開餐廳十幾年,他擔心一般的食材農藥太多,就自己種稻種菜,種了四、五甲,三年前把餐廳收起來,回到新竹關西,只留五分地種菜,於是許多農機具呈現半閒置狀態,很可惜!他想起曾在國外網站看過共享的做法,附近的小農想耕作,不用買新農機,來借就行了。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以前有種稻,有種菜,那變成現在,餐廳收起來的話,這機器變成沒什麼用到,一年可能用一次兩次這樣很浪費,後來我們就參考這外國的想法,用這個經濟共享的模式,來做這個農的事情。

從怪手、搬運車到插秧機,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型農機具,就像是個農機具圖書館!這些機器都是十多年來陸續添購的,像買中耕機,是為了翻土整地,其實剛開始羅文蔚並不務農,最早的源頭,是從一杯精力湯開始的。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因為我們每天喝精力湯,每天喝啊,那很多朋友就說,那你們家裡每天都喝精力湯,那你們送幾杯到我們的公司來,那我們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ns==

[羅文蔚太太
曾妃玉]
快20年了,所以很有經驗了,什麼加什麼很好喝,我都知道!

羅文蔚夫妻製作精力湯,做了快20年,幾乎所有食材都自己種,自己熬煮牧草高湯!當年羅文蔚跟曾妃玉說,要做精力湯外送,她原本想,反正自己天天要喝也不差那幾杯,沒想到愈做愈多,到最後工研院和竹科廠商乾脆要他們進駐,做有機餐廳,這下子愈玩愈大,要控制食材來源就得自己種,要收成,就得要有機器。

[羅文蔚太太
曾妃玉]
我們是被客人逼得,沒辦法,自己種菜,種很多,還有,水果就要去找,找同樣,有同樣這樣想法的農民,來介紹給客人,漸漸地,我們工研院的客人,就無法滿足他們,沒辦法,他說,這樣子,還是不夠啦,你,要不然你們來做便當==ns==

自己的雞、鴨生的蛋!

食物里程愈短、愈在地,對環境愈好,羅文蔚回家經營自己的民宿餐廳,三年來,所有的食物都現採,曾妃玉說得明白,他們回到關西,就是要過健康的生活,有多種的,才給客人。

[羅文蔚太太
曾妃玉]
我喜歡吃什麼,我就先來種,有多出來的才有說,給我的客人,賣給他們什麼的,像蛋這些也是,我養的雞、鴨,牠生的蛋我們一定先吃。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剛開始我們因為規模比較小,我們要讓人,想要烘穀,要讓人烘的時候,還是要碾米的時候,沒人要幫我們做,因為規模太小,數量又少,那時我們就慢慢地想,那就自己買,一開始我們就慢慢買,慢慢買,這樣差不多做了十多年的時候就,現在就,應該大部分的東西我們都有了。

在鄉村推動空間與器具共享,其實不比都市容易,羅文蔚這一、兩年推動食農共享的成果,發現來參加的,多半是來過餐廳或認同理念的都市人,附近的小農反而不多。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像我們這些村子,這些務農的人,他就沒辦法,因為他沒辦法接受的就是說,你一開始要拿,要拿錢出來, 譬如說我們現在就,就像要加入會員這樣的方式去(做),一開始他會想,欸,這可能又要給你們錢,才可以使用這些機器的時候,他一開始它就會有點阻力。

羅文蔚的推動模式是邀小農加入互助會,不用花錢去購買,一年只用上幾次的農機、加工機,事後還得花大錢保養,因此他提出「工具圖書館」概念,用借的就好,只是附近小農,一聽說要先繳錢就退縮,反倒是附近的社區很有興趣。

[關西大同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玉美玉] 剛開始看他這樣做的時候覺得說,喔 怎麼有可能!那東西要借人,一般人會想到說,我這麼好的東西借人,用壞了要怎麼辦,又要修理這些。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是先,我先來看一看,看他到底要做什麼,真的假的?來看了解以後,喔 真的,他真的要做這個(共享)。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那我現在的想法是說可能還是要接觸像是團體,像產銷班,或是像農會,要不然就是像家政班,學校這樣的團體,我們也開放,不單是有這個機器而已,我們還有空間。

除了農機具,羅文蔚還整理出食農創客空間,先把土地、機具等等準備好,目前也有家政班與學校進來上食農課程,最後讓都市人進來,試著激盪出共享模式,讓夢想變具體,看看能為社區做些什麼,社區也看好未來還有發展空間。

[關西大同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王美玉]
實際上這樣借,這樣子到合作,有看到,有在那邊進行,我看到,我覺得,其它的社區可能就會比較了解,因為比你用講的,他可能會更清楚。
12、
農機具共享推廣人
羅文蔚]
我們希望是說,外地的人,假如果我,譬如像我有做,我是什麼科技廠,或是什麼,我有做APP的設計,設計那些,我可以為了你們這個主題,這個像食農工具圖書館這個主題,看看是不是可以一起來合作,做些什麼事,這樣它的發展才會變成真的有用,不是說,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用自己的倉庫機具與廚房,羅文蔚推動共享實驗,至少從社區做起,已有好的開始,他盼望的是,社區小農們彼此合作,當資源能夠共享,共同繁榮社區的這條路,也不會太遙遠!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