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第一市場,日治時代就有了,即便後來改建,還是有許多從日治時代至今的老店舖。早期市場外有一個大時鐘,因此在地人都稱第一市場為「大時鐘」。隨著商圈轉移,和大型購物商場出現,大時鐘已經沒落,民國100年,還被鑑定為危樓,中壢區公所打算明年六月要將它拆除重建,不過地方藝文團體認為,大時鐘有其時代意義,裡頭的小店舖都有豐富精采的故事,足以成為非常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生活博物館,希望能以修代建。不過,11月30日,桃園市文化局會同文資委員前往會勘,一致認為建築本身並不具有文化資產價值,區公所也堅持要拆,規畫為商場。只是攤商已經四散,改建了,也不見得回得來,有許多無奈心聲。
約要到中壢逛街的話,大家都會集合就是說,我們要在大時鐘集合。

中壢的西門町,非常熱鬧。

那時候桃園縣的南區,最大、最集中的市場,所有的,你要買什麼東西,幾乎都要到這邊來買。

以前的話從火車站一過來,整條都是這樣子,都是攤商,很熱鬧、很熱鬧

入口貼滿宣傳招牌,往下走到地下室,有各種中壢傳統美食、菜攤、乾貨店,往上走是一樓,茶行、布行、百貨行、五金行、算命攤,全都有。

要買菜啊,要買衣服啊,這裡都有啊,對啊,要批八字啊,全部可以來這裡看啦。

對每個攤位如數家珍,中壢第一市場有洪新妹滿滿的回憶。

[中壢居民
洪新妹]
我小時候,對啊,阿公在這裡顧廁所的,對啊,顧廁所就要來找阿公玩,找阿公才有錢啊,拿的錢就可以去買吃的東西啦。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歐陽文慧]
多元性,跟每一家的老闆、老闆娘有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非常非常的有魅力。

承載著三、四代人記憶的中壢第一市場,從日治時期就存在。

[中壢第一市場店家
許先生
日本時代叫做一場,那時候這裡很熱鬧,就在這邊,這個市場旁邊都放,排一整排的人力拖車。

現在的建築是民國62年改建的,以前外面有一個大時鐘,因此中壢人習慣以「大時鐘」來稱呼第一市場,裡面許多老店,從日治時期就開到現在。

阿嬤做到現在,我爸爸一個人就賣六十年,然後我做十幾年了啊,我哥哥做三年多,你看一直下來,光我們家就七、八十年了。

寫著反共標語的種子袋、農藥販賣許可證,招牌、擺設等充滿老味道。

以前的菜籽全部用這種東西裝,早期,然後還有用那種麻的,麻繩那種,布袋,現不完了啦,這個是那個象牙,象牙做的,然後就這樣秤,早期的,早期的,秤那個菜籽啊。

[中壢第一市場店家
李貞貞]
很多台南的、然後台北迪化街的人會來跟(阿嬤)她批貨,以前早期在中壢,我們這一家是唯一一家的種子行。

往前走、拐個彎,嫁妝店老闆娘拿出紅色盒子,裡頭每樣東西都是對新人的祝福。

這個叫情意綿綿,這個同心草啦,同心就是說,夫婦同心嘛,這個是薪火相傳,這以前就是木炭嘛。

想剪塊布,對面就是間五十年的老布行。

它這是什麼材質的,絲光綿,絲光綿,對 絲光綿,絲光綿,喔 這一塊布還滿漂亮的。

[龍潭居民
邢秀霞]
我們做衣服、修改衣服,做衣服,都會用到布,所以我會常來這邊剪布,然後就是磨剪刀。

民生物品在這裡可以一次買齊,也因為在市區中心,離火車站近,交通方便,曾繁華一時,更帶動周邊商圈發展。

[中壢第一市場自治會 會長
賴水圳]
所以當初這個位子,我們很多人想進來,買位子,這,一個位子、一個攤位,你外面可以買一棟樓房。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劉醇遠]
很多中壢老的產業,還有那個老店的文化,全部是從大時鐘第一市場這邊開始發源的。

民國80年,增建2到5樓,做為溜冰場、KTV等使用,不過早已停業。隨著商圈移轉,大賣場、超市一家家開,「大時鐘」已不復往年風華,原本一樓和地下一樓的攤商,也因為租約到期、或老闆年邁等因素,已關門大半。

[民眾]
就看過表面,沒有進去過,(不會想進去嗎),對啊,(為什麼不會想進去),就看起來沒什麼。

[民眾]
就是看起來比較髒、比較舊,然後不會,不會想下去看看,都經過看一下這樣子而已。

[民眾]
而且像這種老舊的話,當然會,還是會怕說在裡面,會不會有,就是有一些風險在什麼之類的。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徐宏愷]
舊或髒或暗,其實是大家對外面的那些印象,而他們到底有多久沒有確實的進到大時鐘了,其實我們大家只要好好的再善待這個空間,它可以跟以前一樣的明亮,它也不是從以前就是,一直陰暗到現在嘛。

中壢區公所表示,大時鐘在民國100年已鑑定為危樓,明年六月將拆除重建。

[桃園市中壢區 區長
林香美]
我們有委託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去鑑定,再加上它的一個建物,那個建材的部分,以現在標準來檢測的話,像地震啊,或是相關的天災意外的時候,它是有存在很大的危險。

公所和攤商的契約,年底到期後就不再續簽,部分攤商已搬到新明市場,未來不能再回大時鐘。

(要搬囉),對,搬去新民(市場),(你這邊開多久了),從年輕做到現在啊,公家的東西,它要重建了那你有什麼辦法,那也不能說,喔,你不要建,不要建,你看這個都已經沒落了啊,那個你看,那裡面,你看那裡面,全部都亂七八糟。

[中壢第一市場店家
李貞貞]
就很可惜啊,但是,你說不拆的話,因為這裡的人潮也,也慢慢的已經沒落了,市公所,它有分配啦,但是它好像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它有的攤位很小,像豬肉攤這樣0.8坪,可能都比我這個白鐵桌的那個台子還要小,我們要怎麼生存。

有些則是選擇繼續留在大時鐘直到最後一刻,希望改建後,可以再回來。

[中壢第一市場店家
陳小姐
那就又要等它看蓋好幾年,才有說抽籤什麼有的沒的手續,再回來,再來看看,(所以對這市場的未來也是一顆心這樣上上下下不確定這樣),對,差不多是這樣,我也猶豫不決不知道要怎麼辦。

[中壢第一市場店家
巫乾鐘]
沒辦法啊,別人的啊,別人的財產,不是,不是我私人的,公家的,(要你搬你就要搬這樣),那是啊,(如果可以不搬是最好的是嗎),對,本來就是不要搬就,客人也比較,比較固定找得到啦。

[照片提供 中壢區公所]
但公所表示,改建已成定局,未來新大樓有五層樓,以商場模式規劃設計,將輔導攤商轉型。

[桃園市中壢區 區長
林香美]
傳統的市場的攤位,事實上以我們現在第一市場的位置來講,實在是不怎麼適合了啦我們可能會比較偏向於像類似這個美食、超市的那樣的一個布置的一個部分。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徐宏愷]
中壢以前有好多個百貨公司,但是百貨公司一一的收掉,那如果我們把大時鐘拆掉,再做一個其實另外的百貨公司裡面也有的東西的時候,我覺得這是要審慎考慮的,究竟我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一模一樣的事情。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歐陽文慧]
就是我們一直去崇尚別人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回頭來看自己的文化有什麼。

而且改建後,攤商無法全數回來,又被安排在三、四樓,擔心民眾不上門,攤商強力反彈。

[中壢第一市場自治會 會長
賴水圳]
那當初跟我們談的也是這樣子,拆了,我們都可以全數回來,所以我們同意它這個計畫跟拆的改變,但是後來就變成,不能全部回來,而且有三分之一不能回來,而且是一、二樓給財團,那我們就剩下三、四樓。

[桃園市中壢區 區長
林香美]
其實誰來,只要把它能夠營運起來,能夠把它熱鬧起來,我們全部歡迎,我們的攤商也有很多年紀也很大了,有些七、八十歲,六、七十歲,也很多啦,未來呢,他是不是還要繼續做這個行業,我們現在沒有說很確定啦。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幫每個店家拍了照片、貼在門上,在地藝文團體不捨大時鐘消失,希望能以修代建。

[桃園藝文陣線 成員
劉醇遠]
大時鐘第一市場它代表的是,中壢文化的根,那我們發現這邊其實很有變成就是生活博物館的一個潛力,發揮它的特色,變成,基本上就是中壢的一個品牌,或者是文化的商品。

[中壢第一市場自治會 會長
賴水圳]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違規不好的上面的樓層、不行的,你把它拆掉,我們現有的一、二樓,你去做維修、整修,讓我們都可以回來,這是最滿意的答案。

但公所堅持危樓必拆,藝文團體質疑,既說是危樓,怎能讓攤商在此營業多年呢,認為大時鐘一拆,老店文化也將隨之消失,中壢的歷史又將缺一角。但對於攤商來說,不論拆與不拆,有一個好的位置做生意、養家活口是更重要的。即便擋不住拆除,也希望未來重建,能多為攤商著想、以在地故事、在地產業為出發點,而不是一味的除舊布新、消除中壢人的記憶。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