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許多傳統市場逐漸凋零、消失,不過也有些在重新整修和調整經營方向後,又重新活絡起來。明年就100年歷史的台中第二市場,日治時期主要販賣高檔的精品、水果、生魚片等,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民國93年大規模整修後,現在除了一些傳統店家,更以美食為主打,吸引了國內外觀光客專程去朝聖。另外雲林西螺的東市場,因為緊鄰濁水溪,自清代就是南北雜貨交易的重要樞紐,後來隨著人口外移、攤商停業,東市場荒廢許久,拆或不拆,地方上也曾有拉扯,經過整修,現在東市場轉型成文創市集。這些老市場從繁華到沒落,再重新找到定位,必須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在新時代,說老故事。
意麵、蘿蔔糕、魯肉飯,讓人看得口水直流,台中第二市場美食多,每一家都是排隊名店。

[台中市第二市場自治會 會長
趙善棋]
以我們的美食為第二市場的招牌,來吸引說,外國的觀光客,像現在是日本、美國、還有一些從歐洲來的,還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

趙善棋在市場長大,他家的福州意麵,傳到兒子已經是第五代了,吸引遊客來到這裡的美食,都已經開了好幾十年,更是市場的火車頭。

[台中市第二市場小吃店 老闆
李文章(客籍 苗栗銅鑼)]
以前阿公,就是我們說的那個擔仔麵,廟裡啊,做戲的時候,廟,我們就趕,就阿嬤,阿公、阿嬤就要趕去那裡賣。

李文章的爺爺從苗栗到台中打拚,四處賣麵維生,到了他父親才落腳在第二市場,簡單的小吃、傳統的味道,一賣又是六十年。
第二市場,是日本人在1917年蓋的,明年就要滿100年了,當時人稱「日本人的市場」。

[台中市經發局市場管理科 管理員
張金治]
日本州廳也在這附近而已嘛,那日本人住的宿舍在中山路上,很多要,為了因應他們那個食,食衣住行,食的需求,所以蓋了一個市場。

[台中市第二市場自治會 會長
趙善棋]
都是用那個,那個輪車啦,挑扁擔啦,來,來這邊做生意,那時候,那時候的,我們第二市場的客人,大部分都是以日本,日本人最多。

[台中市第二市場自治會 前會長
蔡文輝]
比較高檔就是在賣的東西有一些日本貨啦,算說是餐廳什麼的都要來這裡,來這裡買。

第二市場建築形式特別,外圍是兩層的水泥樓房,77歲的時裝社師傅蕭清和說,這一樓是店面,二樓就是一家大小窩身的地方,而當時美軍空襲,還被日本政府叫去鄉下躲了幾年,光復後才回到這裡。

[台中市第二市場服裝店 老闆
蕭清和]
日本人回去以後,比較有勢力的人,就可以占就占啦,我們是有三間的店,後來就,兩間被人占走,剩一間啦。

而市場是以這棟六角樓為中心,放射狀規畫有三條長廊,三條短廊,各通往不同的出口,又稱六條通,一條長廊可容納20間店鋪。

[台中市經發局市場管理科 管理員
張金治]
第一個長廊可能是賣蔬菜的,完全是賣蔬菜,第二個長廊賣,賣的是生魚片,那第三個長廊那時候好像賣,賣豬肉。

六角樓則是行政中心,也有瞭望台的功能。

[台中市經發局市場管理科 管理員
張金治]
那時候日據時代的時候,附近應該都是平房,平房,那這個地方比較居高望遠。

第二市場位處交通要道,過去還有肉品、魚、蔬果、水果批發,尤其什麼稀奇的進口水果,這裡都有,中山路更被稱為水果街。後來批發市場遷走,第二市場一下子沒落許多,為了重現第二市場風華,民國93年政府投入八千萬改善,希望找回客人。

[台中市經發局市場管理科 管理員
張金治]
那以除舊布舊的,的方式,恢復它的舊觀,恢復它的美好,然後而不是把它全部打掉重練,那因為這樣子可以讓市場,看起來很有古味,但是它的環境會變得比較,比較乾淨、明亮。

攤商也很努力跟上時代,利用網路行銷,國際媒體也紛紛前來報導,現在不僅是台中人的市場,外地客、年輕人都愛來。

[台中市第二市場小吃店 老闆
李文章(客籍 苗栗銅鑼)]
現在又好起來了,好起來的原因是說,現在年輕人就會很會跑出來走走看看。

[台中市第二市場自治會 會長
趙善棋]
進來大部分都是,都是一些年輕一代的,這個,這個在別的市場,別的公有市場是看不到的。

第二市場連續五年都得到經濟部市集三星認證,有官方協助,攤商也有共識要活絡重振、團結打拚,曾沒落到谷底的老市場,又重現商機。明年就要100歲了,仍作為市場使用,雖然不具任何文資身分,但可說是一個活的古蹟、活的故事館。

而說到目前被列入古蹟的市集,則有台北市的新富市場、松山市場、士林公有市場,台南市西市場。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有彰化北斗紅磚市場、雲林西螺東市場、和土庫第一市場。

其中西螺東市場,更是成功轉型為文創市集。

[螺陽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何美慧]
它因為緊鄰著濁水溪沿岸,然後在清朝的時候,南北交易,山產、海產在這裡交易以後,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菜市場。

[照片提供 何美慧]
但後來人口外移、市場又年久失修、也曾遭祝融等因素,被列為危樓,一度面臨拆除危機。

[西螺鎮前 鎮長
蕭澤梧]
因為有的人認為說,這個根本沒有用的東西,已經沒有保存的價值,建築物也損壞得差不多了,為什麼不把它拆掉,重新再蓋。

[螺陽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何美慧]
可是,有另外一派的人認為說,這是西螺人的傳統的記憶,文化發展最精髓的地方,很容(易),你要拆很容易,可是,是不是我們有可能盡量把它保存下來。

[照片提供 何美慧]
後來爭取到經費,將東市場重新整修保留。

[西螺鎮 前鎮長
蕭澤梧]
結構上、基礎上,都有很大的問題,那我們就是說盡量保持它的原貌,盡量保持它的味道,把它保留下來。

因為社區人口已經撐不起一個傳統市場,也為了呼應延平老街的古樸氛圍,後來定調為文創走向,店家也都得經過評比才能進駐。

[螺陽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何美慧]
多元多樣的小店進到東市場裡面來,這16家店,會變成一個,還滿不錯的、整體感的一個文創市集出來。

[照片提供 何美慧]
[西螺東市場店家
張日彰]
以前市場是破破爛爛啦,沒什麼人,(改建這樣對我們生意有幫助嗎),有幫助、有幫助,對,(差多少),不過,喔,那多多,差很多啦。

[西螺東市場店家
蘇秉宏]
剛開始,都很常看到,我一個人在那邊車,然後其他都沒什麼人,對,一般遊客,一天不會超過五個,但是現在平常日都,大概有一、二十個。

[西螺東市場店家
黃夙佞]
平常日也好,假日也好,他會願意再帶朋友來,所以這邊的回流率是很高的。

[西螺東市場店家
陳祈延]
每一間的店家賣的東西都是不一樣,而且幾乎都是原創的東西,比較不像一般老街那麼商業化。

71年次的陳祈延,是這裡最年輕的店老闆,他堅持只賣西螺在地的東西。

[西螺東市場店家
陳祈延]
在我們店家裡面看到這些東西,不一定說,一定要在我們這間買,那也可以到本店去看,至少說,欸,知道我們西螺有哪些東西。

[德籍西螺駐地藝術家
Susu]
它並不商業化,所以在這裡工作的人們,他們做這些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必須要賺錢。

[德籍西螺駐地藝術家
Vila]
住在這裡、在這裡工作、還有辦展覽,這就在街道對面而已,我們很喜歡這裡。

[螺陽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何美慧]
邀請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把觀念藝術、把新的想法帶到西螺老街來,都給我們的工藝達人很多的刺激。

原本賣魚肉蔬果的菜市場,現在是賣文創商品的藝文市集,東市場用一個月三千元的租金鼓勵店家進駐,也慎選店家,成功轉型,只是,要走得長久,店家也坦言,需要更多遊客來支持。市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髓、也是在地產業發展的縮影,台中第二市場和西螺東市場,不論是持續的提供生鮮蔬果或美食、還是轉型成文創市集,都提供大家一個新的想像,也延續了老市場和人們,共同交織的生命故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