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社經地位高,許多建築師也都夢想著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代表作,來自台中東勢的年輕客籍建築師簡志明,卻納悶,建築師難道只能為有錢人服務嗎?醫師有義診,那建築師也可以去「義築」啊,因此他成立了義築團隊,為有需要的人免費建造,或改善社區及學校空間,七年來到南投、台東,甚至尼泊爾等偏鄉參與建築工作,目前還就讀交大建築所博士班的他,與教授合作,最近帶領62名高職、大學、研究所的學生與志工,前進新竹縣峨眉鄉這個客家庄,在地取材,為農村建造五大主題的空間,希望促進當地休閒觀光產業發展,這樣的人道建築活動不僅只於此,簡志明還有很多想法要實現,帶大家一起來了解。
會痛嗎?還會痛這邊,這邊還會痛,嗯,這邊,嗯。

竹子刺傷了手指,村民幫忙處理,沒過多久,另一頭又傳來有學生受傷==ns==

還有一個叫做茶樹精油止痛比較好,他有流血,有流血,對,馬上止血,有嗎,有嗎?對、對、對,茶樹精油。

同學和村民一同幫忙,為受傷的學生做簡單的傷口清理、擦藥及包紮。

[交通大學土木系 學生
鄭又中]
在鑽這個的時候,那個手,手扶著木板,然後電鑽要鑽的時候就穿過去,沒有看,沒有注意到手在這邊,然後就直接穿到肉裡面這樣。還好啦,還可以,還可以動啊,對,還可以,還可以工作,還OK。

才剛包紮完,這位男同學又急忙回到工作崗位,就怕會拖延工程進度==ns==

小心這邊高度==ns==這邊要稍微斜一點,那,那個,可能幫我們撐一下那邊==ns==

學生相互討論、搬運作品的吆喝聲、工具聲、音樂聲,讓原本閒靜寧謐的農村,變得朝氣蓬勃。來自各地大學、研究所、以及大安高工的學生與志工,參與了台灣義築協會,與交通大學建築所合作的義築活動,這次來到新竹峨眉這個傳統客家農村。

[交通大學建築所 教授
許倍銜]
差不多那個前後的時間我就有這個想法,所以我想要開一門課,想要讓學生多一些實作,能夠走出教室、走出校園,那,所以就有這個機會,我就大膽提出這樣一個想法說,欸,我能不能,跟你們結合,合作看看,能不能用這個地方變成我們學生一個,實作發揮的舞台。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許倍銜,去年參與湖光村舉辦的插秧體驗活動,與當地鄉親結緣,加上建築所博士班的簡志明,七年前開始推動人道建築理念,就這樣串連起這次活動。

[台灣義築協會 執行長
簡志明]
為什麼醫療工作者,有很多人都是在做,服務性的工作,然後,不求回報,是因為看見了生老病死嗎?然後我們建築工作者比較少在做這件事情,然後都是在幫,幫負擔得起設計費的人做服務。

[相片提供 簡志明]
喜愛建築的簡志明認為,醫師可以義診,建築師也能義築,因此2009年開始,陸續到南投偏遠部落、神木村隆華國小、台東、甚至是尼泊爾,義務幫人蓋房子,他也參與客委會築夢計畫,實際探訪與研究國外的人道建築組織。

[台灣義築協會 執行長
簡志明]
人道建築,然後我覺得,欸,它裡面在做所有內容、使用材料,怎麼樣友善的使用材料、使用工法、怎麼樣運用對的工法在對的地方,然後找一群當地的人,用當地的常民文化、常民習慣,去把房子蓋起來,對。然後這件事情就是,他們定義這件事情叫做,人道建築,然後我就,欸,這不就跟義築要做的事情一樣嗎?

[相片提供 峨眉鄉義築學生]
過去七年,簡志明的義築團隊多是探討教育文化、傳承、醫療衛教,這回他選擇從農業與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開設,「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的課程,與峨眉鄉湖光社區合作。

[台灣義築協會 執行長
簡志明]
這是我第一次,從,不是在談教育,而是從產業面來切入,而且是直接是從農業,農業的產業在思考說,欸,我們做完之後,如何接著就讓這些產業行銷,產業觀光,可以馬上可以使用。

[峨眉鄉湖光村 村民
劉盛展]
做這個活動主要是,要給,想要有辦法讓年輕人回來農村,帶動起這樣的氣氛,看到這麼多年輕人進來這邊,進來這邊我們自己的村莊裡這樣做,給一般看到的,這鄉下的年輕一輩,刺激鄉下自己的年輕一輩來注重自己的家園,自己的故鄉這樣。

[交通大學建築所 教授
許倍銜]
在峨眉這個地區我們觀察到,它就是一個特別,很多的自然元素,自然風光這樣的一個,作為它一個特色,所以當時我們做了一個設定說,我們希望可以用比較自然的材料來做,那所以,很快的決定用,以竹材為主搭配一些木材,這樣的設定來,來作為我們的構築材料。

[相片提供 峨眉鄉義築學生]
實際操作前,許教授和簡志明便帶領學生,親自到社區與村民互動,運用課堂中的知識去發掘設計元素。

[交通大學建築所 教授
許倍銜]
調查這個場域,做測量,同時觀察,訪談這邊的社區人士,那,當時我們是來了一天,那之後,學期中同學有想法出來,他們做模型畫圖,然後呢,又邀請這邊的社區人士,過去那邊跟我們一起討論。

[交通大學應用化學所 學生
黃子維]
總幹事有帶我們繞了一圈峨眉,就是湖光村走一走,那他就跟我們介紹,這裡大多是以務農為主,對,然後,那我們就在這裡看一看然後就覺得,如果要找什麼東西來代表農業的話,可能稻子是最適合的,對,所以,我們主要設計理念是來自這個。

這次的義築設計共分為五大主題,以當地竹子、木頭、稻草取材,像是橋上的裝置藝術,是以稻穗搖曳的情景為設計概念,結合燈座與整點報時的功能。

[相片提供 峨眉鄉義築學生]
[交通大學應用化學所 學生
黃子維]
它會有一點,亮暗、亮暗、亮暗,而且每一根是不一樣的,就像著,每一根是獨立的,然後在整,它現在就是整點的時候它會有一個報時功能,假設現在是三點好了,現在是半夜三點,它就會亮三根,就是會這樣全暗、全亮,然後再登登登==ns==

做好的燈座還得組裝,扣好扣環戴上安全帽,簡志明帶著學生小心翼翼爬上橋面護欄組裝,還得再三確認燈座穩定性。

[交通大學土木系 學生
陳奕豪]
這十五根就是相連的,所以,它,就是每一根,都有互相受力,那這樣子好處就是,其實我們這個角鐵,雖然它是固定在水泥上面的,可是它其實,本身是靜力平衡,所以它就算角鐵如果有一點鬆掉的話,理論上是,結構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橋上的入口意象裝置,將湖光社區點綴得更閃耀,另一主題農夫市集空間,則是結合大量竹編技巧,學校更安排竹藝師現場指導。雖然在課堂上學生都曾學過竹編,但現場實際操作總與原本設定有所出入,這時就考驗大家的反應能力。

[交通大學建築所 學生
陳奕至]
我覺得最大困難是,就是,我在還沒有來之前想的竹構方式,是可以做起來,但是竹藝師是覺得,花太多時間,那種方式太耗時了,所以他又,他就幫我改一個方式,然後改這個方式又變成說,本來是竹編跟骨架是攤在地上,然後要把它彎成這樣型態,它是從,「一度曲面」,就是變成「二度曲面」,那這樣的話它會造成「形變」上的困難,所以我們花了一整天的下午在討論這件事情==ns==

透過竹構與木作形式,學生們還打造了室內生態教室、釣魚休閒涼亭,其中音樂人陳永淘的湖邊生活空間裡,圓弧型的拱形屋架成了學生們一大挑戰。

[交通大學建築所 學生
王泳鈞]
我們在做這個竹構的時候其實,也是因為我們正在挑戰竹子這個的彎曲特性,但是竹子,是因為是自然材,它本身就有自己的彈性,然後每一根的彈性又不一樣,那我們加工又有我們加工的誤差,所以我們遇到最大挑戰應該就是,跟它搏鬥,就是你今天是烤不對了,不順,下來要微調、微調,一直在調整這些細節==ns==

一星期下來,從主結構、次結構到最後妝點,學生們認真肯吃苦,看在村民眼裡滿是感動,因此不僅一同投入義築行列,也大方指導工法。

[峨眉鄉湖光村 村民
張貿森]
因為他現在有些東西,尤其是電動工具這些有沒有,手工具這些,可能他們學生都沒怎麼什麼接觸過,所以說我們,知道這些的道理,我們也願意來幫忙他們,小小的幫助,指導他們怎麼用。

[峨眉鄉湖光村 村民
方依萍]
其實這個對我們來說,大大的改觀,這些學生,後來我們從旁了解才知道說,其實全部建築系的學生沒有很多,沒幾位,其他全部是跨領域的科系來,所以我覺得他們,當然精神很好,很努力,這些學生很有心,我就覺得,很歡迎他們這些來,鼓勵他們來,主要(是)他們的態度很好,我覺得這(是)最敬佩的地方==ns==

參與這次義築的夥伴,除了有交大建築所、其他大學系所跨領域學生,更有技職體系學生擔任志工,彼此相互交流,學以致用。

[大安高工建築科 學生
許哲瑋]
差距,就是,因為在學校通常都是它會給你一個題目,然後大家都會知道它會什麼,有什麼走向,可能會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個不一樣,這個是,沒有辦法預知的,所以可能會另外出現一些有的沒的,就要用其他方法去解決,對,所以就這一點比較不一樣。

[台灣義築協會 執行長
簡志明]
在工地的部分是,這些師傅,技術能力比較強,但是他可能就不太會,不太會講解這一塊,但是學校老師很會講解,那可能不太會操作,那我發現有一個很棒的地方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優勢,那是在技職體系的,就是高工,高工這一塊,同時可以傳授實務的實作的技術跟經驗==ns==

義築活動經歷七年,簡志明也從中不斷學習,未來他將跨出偏鄉與農村,前進都市,更進一步發揮義築的理念與價值。

[台灣義築協會 執行長
簡志明]
都市人,分到芬多精的密度,比鄉村的人還要低,所以單就這一點,就可以知道說,其實鄉村的人,也許心靈是更飽滿的。然後我這幾年,七年了,然後,都是在偏鄉,然後有一些建築師跟老師,有在跟我提一件事情是,不要迴避一個問題,都市人,可能比鄉村偏鄉的人還需要被義築,然後那義築是心靈上面的義築==ns==

學生們日出而作,忙到夕陽西下,有時還趕工到深夜,晚間吃著村民準備的愛心料理,阿淘哥還舉辦了小型表演會,讓大家一整天工作的疲累與緊繃,瞬間放鬆==ns==學生們將近一星期的努力,以貼近在地、貼近土地的方式建造,為社區增添活力與新意,這濃濃的人情味,某種程度也說明了建築的本質與核心。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