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X」近年來受到不少討論,有些人認為,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一邊務農、過著順應自然的生活,獲取安全糧食,一邊從事能夠發揮專長,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工作。有人開始回到家鄉,逐步落實這樣的生活,接下來要帶大家認識兩個例子。公視記者李慧宜從事記者工作十八年,以記者為其畢生志業,幾年前嫁到高雄美濃,開始她的農婦生涯。新聞記者講求效率、快速、理性,即刻要有成果,然而務農卻是相對緩慢,甚至努力不一定會有收穫。李慧宜每天在城市與農村間移動,在快速與緩慢中切換,來看她的半農半X生活,如何找到平衡之道。
宣傳車釘上訴求,中油煉油廠關廠後,油槽可能繼續運作,後勁鄉親預計發動抗爭,公視記者李慧宜和攝影搭檔到現場採訪,和抗爭帶領者搏感情聊天,問出後勁人真切的心聲。
[公視記者
李慧宜]
後勁人反五輕反了二十八年了,他們不可能讓這油槽繼續運作,希望關廠就是全面的關廠,不希望油槽留著。
從現場離開回到新聞中心,寫稿、電話訪問、過音、剪輯新聞帶,可說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分秒必爭。
不過因為中油沒有提出具體關槽時程,後勁鄉親非常生氣。
忙了一整個上午,就是為了要趕上中午十二點新聞時段播出,簡單來說,記者跑新聞就是要快速、精準、理性,這些元素在李慧宜身上表露無遺,等到下了班、放了假,她就得轉換成另外一種模式。
[公視記者
李慧宜]
所以我第一年、第二年那時候我很辛苦,因為我很常就會問我老公說,到底我們的小番茄可以到出貨的程度了沒?我就很常問,他就會說要等要等要等,我說要那等到什麼時候,都要等到天荒地老了,我那時候就常說要是我們做新聞這樣,都等到新聞變舊聞了。
國道十號,連接城市與農村的快速道路,將近一個鐘頭的車程,是李慧宜切換記者與農婦模式的時空走廊。
[公視記者
李慧宜]
你一定要有一個過程過渡,所以我覺得國道十號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過渡的空間,那個空間把我從美濃鄉下拉到高雄市這樣的市區裡面,我就要從農婦的身分慢慢透過那個過渡轉變成一個記者的身分。
休假在家其實並不悠閒,農婦身分的李慧宜忙著在番茄園修剪掉乾枯的葉子,就怕病菌再擴散,誤了下一季的收成。
早上一陣雨,讓成熟的橙蜜香都裂果了,農家人看著番茄開口笑,心裡一陣難過。
一下雨,它就會裂果,因為這小番茄是這樣,它還沒成熟不會裂果喔,要成熟了才會裂果,因為成熟了它的皮不會成長了==ns==
老早就應允城市裡的消費者,要將一百五十斤的番茄送到他們手裡,即使老天爺不賞臉,下了場雨,造成飽滿的熟成番茄裂果多,該出的貨還是不能少,
壓力很大啊,你沒給客人,人家打電話來開罵喔。
傍晚,李慧宜的老公朱秀文下班,也加入出貨行列,一家人一關又一關,嚴格把關,剔除裂果,就連有小斑點的也不行,品質優良的橙蜜香番茄才能裝箱,準備出貨。
[李慧宜的老公
朱秀文]
下雨過後,很多不好的,裂開的,比較不好的番茄,就要把它挑掉。今年的作物,天候不好,所以基本上就是比較不好種。一下大下雨、一下又出太陽,
[公視記者
李慧宜]
客人一般不會去想天氣的變化對他們訂這個貨有什麼影響,你看台北人、台中人他們買東西他就去超級市場買,那全部都是好的東西,問題是我們這種農夫、小農自己宅配,我們完全就是要靠天吃飯。
務農不比新聞工作的快狠準,而且並非努力付出就有收穫,處在兩種極端狀態,李慧宜時時得調適自己心態與步伐,但也不是沒有和解之道,每當報導農業、生態新聞,這些農村生活經驗,總能讓她的報導更吸引閱聽大眾。
[公視記者
李慧宜]
你要把這兩種的專業,讓它在同一件事情上發威,我就會去描述一下環境,讓閱聽大眾可以了解我們整個環境的狀態是怎樣,氣氛是怎樣,有什麼生物在環境,有什麼草、植物在環境,它們的變化是什麼,這樣的話就會覺得我們的報導比較多層次一點,比較立體不會說是平面的。
照片提供 李慧宜 從一個觀察農村的記者身分,到嫁入農村,實際跟著農村的腳步生活,肯定差異極大,雖然農村考驗年年有,還都不一樣,但卻讓李慧宜更加篤定:這就是她要的生活。
[公視記者
李慧宜]
以前做記者你看的是別人的喜怒哀樂,現在你就是自己沉浸到這裡面,沉浸到農村,沉浸到農田裡面,現在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5544<卡> 每一年每一年你在農村生活有不一樣的考驗,每一年每一年就慢慢就適應它、接納它,接受這天候的變化,所以有點倒吃甘蔗。
一手握麥克風,關心公共議題,一手呵護果樹,產出安全農產品,半農半X的日子對李慧宜來說,並不浪漫,但卻是她選擇想要過的理想生活。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