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農人口高齡化,根據農委會統計,平均達63歲!再從內政部的戶政調查大數據來看,部分農業縣鄉鎮,像苗栗縣獅潭鄉,全鄉不足五千人,50歲以上人口逾半,達50.37%。高齡化、加上從農人口減少,糧食自給率只會愈來愈低。青年回鄉務農,從農地、資金的取得,到技術的學習,都是挑戰。但也有人認為,現在就是年輕人的機會,愈來愈多實例證明,只要有適當耕種面積,青農擁有百萬年薪並不難,首先,就是要先取得農地,我們從幾個青農案例來看。
曳引機在整地,一翻土,白鷺鷥就跟在後面撿食,其實要濕不濕的農地很難整,只不過在年前,得趕緊把田整好,這裡準備要種芋頭。
[苗栗返鄉青農
鍾裕修]
(整地是)種芋頭之前的一個程序,就是之前是種稻,現在我們是輪作,一年種芋頭,一年種稻子==ns==
鍾裕修今年才二十五歲,國立台南大學一畢業,就決定回鄉種田,目前種了三十多公頃,在媽媽眼裡,他從小就懂事,主動幫忙田裡的事。
[鍾裕修媽媽
陳玉雪]
我有跟他說,說他,他父親身體不好,週六日休假,要回家幫忙,有時,我有時請工人會請不到人來撒肥料,我就講一次而已,他每個禮拜,他就會回來幫我噴農藥,和幫忙撒肥料。他要是有什麼活動,他就會打電話問我,說欸,家裡有什麼事要幫忙嗎。
[苗栗返鄉青農
鍾裕修]
因為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當老師,但是到大四,後來實習,實習的時候發現這條路並不適合我,所以我才,因為我爸爸就有問我說,有考慮要回來做農嗎?想說,問我要不要接?不然他慢慢地要脫手,那我就想,他先前打拚下來的,這樣放掉也可惜啦==ns==
曳引機耕不到的地方,古昆煜就用鋤頭慢慢做,過年前天氣很冷,兩個人互相補位,他是鍾裕修的國中同學,本來服志願役,在考慮要不要繼續簽約時,被同學找來幫忙,最後決定放棄軍旅生涯,陪同學當農夫。
[苗栗返鄉青農
古昆煜]
原本想要回去,然後就是在有一段空檔期間,然後就來幫忙我的國中同學鍾裕修,就是,鍾媽媽就是看到我還滿認真的,就是藉由那一次我們一起割稻的時候,詢問我說,要不要就是留下來一起幫忙他,然後我就從那一次開始就是,留下來幫忙他們。
[苗栗返鄉青農
鍾裕修]他當初要來幫我的時候,我就建議他說,你這樣子每天幫我做,就是,因為到以後來講,五年,前五年應該是OK啦,到之後,就是慢慢會變得,你只是在幫我做事,我就會建議他說,你自己也可以租一點田來做。機器我們都有,到時候我們再一起分工合作。
其實鍾裕修家裡只有幾分地,其他90%以上都是租來的,年輕人願意回鄉耕田,已經很不簡單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地很難租。
[鍾裕修媽媽
陳玉雪]
問題是我們租不到,他們老一輩的人,還有那個三七五的陰影,所以一直都很不好租,所以我們只能說年租啊,今年我,我租來種稻,明年就種芋頭,那個芋頭他有轉作可領,地主就說,哦,這樣也可以,所以我們租土地方面,也是還有一些瓶頸在啦。
[苗栗返鄉青農
鍾裕修]
宣傳可能要做紮實一點,不然一般人可能,講到我們要跟他簽約,感覺我們好像是詐騙集團一樣,所以很多人就,比較,比較不放心,不過(也因為)我比較年輕,看起來,欸,你要做農?我不相信!
一直到做出一點成績來,附近的老農才願意一點一點用年租的方式租給鍾家!實際上,從民國102年,農委會就開始推動「活化休耕地」,透過「小地主大佃農」(小大)政策,統計到去年、104年底,全國休耕地減少了41%。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我們本來在100年的時候,還有20萬公頃,那到了我們104年的時候,我們休耕地減少到11.9萬公頃,就整個減少41%,就是這樣推動,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一個轉作休耕的面積也增加,從5.5萬公頃增加到12萬多公頃。
[苗栗縣青年農民聯誼會 會長
張智傑]
小地主大專業農這一個政策是對的,是好的,那我們都知道農村,其實農會占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角色,其實農會它們如果願意出來,幫你去說服地主,那你在承租這個土地上面,其實是,會比較好承租得到。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從事農業人口平均約63歲,愈來愈高齡化,老農無力耕作,要減少休耕地,就得引進年輕人力!張智傑本來是竹南人,在西湖鄉連一分地都沒有,就在農會協助下,從零開始、愈租愈多,成為苗栗青農楷模,現在還是苗栗縣青年農民聯誼會的會長,今年種起了小麥。
[西湖鄉農會 總幹事
郭豐文]
他在一百年的時候,就來到我們西湖鄉,來從事農業的工作,當然小地主大佃農這個農業政策推行以後,剛好他碰到這個機會,由農會來協助他。尤其經過這五年的時間,現在他工作的,所有的面積,已經有達到14公頃了。
[苗栗縣青年農民聯誼會 會長
張智傑]
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片麥田,它的地主,今年已經高齡九十幾歲,對,所以他已經,他,那因為他年紀大,他沒有辦法耕作,他已經休耕了大概了十年以上,那我來了之後,就把它復耕==ns==
等著年輕人回來復耕的農地還很多!林文平在雲林斗南種馬鈴薯,斗南是台灣推小大政策最成功的鄉鎮之一,年輕人回來後,改用機械化方式耕種,斗南農耕機隊也是中部知名的代耕中心==ns==
現在這裡是我們停放曳引機的位置,然後這台曳引機的後面,搭載了那個迴轉犁,然後可以做整地的工作,然後這台比較小型的曳引機,它後面掛載的是掘薯器,可以做馬鈴薯採收的用途!
林文平回鄉八年了,雖然從小就幫忙家裡種田,也有基本功,但是剛開始成為專業農民時,還是遇到很多阻力,比如說,在地老農會看笑話。
[雲林返鄉青農
林文平]
大概我家一甲地左右,然後慢慢地,經由這幾年,我已經擴大到大概二十五公頃左右,可是初期的時候,其實左鄰右舍,或是我到田裡面,就是那些伯父伯母,就是會覺得你的能力能夠勝任嗎?其實講難聽一點,有點像要看笑話一樣。
[雲林返鄉青農
李昌隆]
年輕人要回來務農,就大部分就是兩個情況之下會回來,就是家裡面本身就在務農的,然後不然就是本身,你就是學這個的,回來鄉下去發展,那基本上,如果說有家裡面有這樣,這樣的基礎的話是,相對成功機率比較高。
[斗南鎮農會 總幹事
張有擇]
他們也會想要回來,但是他們也會,打聽是不是能夠,賺錢不賺錢的問題,所以他,成長得不是那麼快的,因為要培養一個青農,是要長時間,也要,需要政府很多的資源在協助才有辦法。
李昌隆和林文平一樣,從斗南子弟慢慢變成馬鈴薯大專業農,現在是年輕一代的產銷班長,種了三十多公頃!原來斗南農地一年三收,目前是裡作時期,在斗南鎮農會帶動下,鼓勵大量種馬鈴薯,一躍而成台灣最主要的產地。
[雲林返鄉青農
李昌隆]
大概全台灣目前的馬鈴薯栽培面積,大概有兩千公頃,那在斗南本地,就是在斗南鎮的轄區裡面的話大概有,目前大概五百公頃的面積,那如果說再擴大一點,在斗南的鄰近,比如說到莿桐、虎尾、土庫的話,大概有將近一千公頃的栽培面積,大概是占目前台灣一半的產量==ns==
目前這裡有五個品種的馬鈴薯,然後這個是,外面市面上目前還沒有看到的,這個是我們從國外引進來的一個新品種馬鈴薯,它是紅皮,然後裡面肉是白色的。
全球馬鈴薯的品種,至少有數千種之多,不同品種,有不同用途,適合做薯條的,未必適合燉煮!年輕人回鄉種馬鈴薯,帶來了不同品種和不一樣的觀念,他們在機械化耕作過程,遇到的最大困擾是,台灣農地,愈來愈破碎。
[雲林返鄉青農
林文平]
土地要留給子孫,一個爸爸下面有四、五個孩子,那你的地,如果一甲地好了,分給五個孩子,每個人拿兩分地,然後他下一代,兩分地,然後可能再生兩個孩子好了,就變成一分,慢慢地,其實我們的農地的持有,都非常地複雜化,而且,都是小區塊。有土斯有財,其實你要讓它田埂消失,是不簡單的事情!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陳平軒]
然後甚至到現在是以共有的方式,那有很多情況下,農地是沒有分割開來,可是它那一塊農地上面,十幾個人,我想還是少的啦,我們接觸過的,就是小小的,可能兩、三分的農地上面,就它的持有人有上百個。
要讓田埂消失,大塊農地有利於機械化耕作,也增加年輕人回鄉意願,但現實的情況是,台灣農地的買賣方式與一般建地相同,並沒有類似歐美「農地儲備」的觀念,致使農地愈來愈小。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陳平軒]
因為農地有,農地有它農業經營的需求,所以有它特定的土地利用型態,那可是我們長久以來,對農地的繼承、分割,管理跟規劃,並沒有一套農業為主的思想,所以我們還是根據民法的那一種,對於土地管理的想法,民法就是鼓勵分割,因為它要促進土地的利用。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很多國家它也很擔心這個農地愈來愈零碎,會影響到整個產銷的經營,或者是說整個農家的收益,所以在有些國家,像德國的話,它就會單子繼承,就是它的農地只有一個小孩子能夠繼承,那在韓國、在日本,也有相關的法令,都是鼓勵說,我們農地集中。
台灣農地早已私有化,無法仿傚德日走向「單子繼承制」,農委會改推農地銀行,現在若老農退休,下一代不願繼續耕作者,就積極透過農地銀行媒合,政策推行以來,成功媒合了4700多公頃農地。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農民你要把你的經營權釋出的話,可以透過農地銀行,那所以我們不只是我們農民的,包括我們國有的一些相關的土地,我們也都希望他能夠透過農地銀行,就是要把地租出去的人,透過農地銀行,要租地的人也可以透過農地銀行,去找到所需要的地。
青農估算,目前小大政策,只要耕種兩公頃以上,就一定高於22K,以大專業農至少十幾公頃以上的耕作模式,年薪都在百萬元以上,青年返鄉務農,現在是最好的時間點!
[雲林返鄉青農
林文平]
按這幾年的統計,你大概一公頃的盈餘,大概可以十萬到十五萬元左右,所以如果你能夠達到四公頃以上,大概你的淨利部分,就可以維持在五、六十萬元那邊。
很多人都講22K,可是如果你真的願意做,其實務農,其實它是一個綠海的領域。
[雲林返鄉青農
李昌隆]
農村真的老化,基本上,農業這個區域、這個領域是不會斷掉的,因為大家都要吃東西嘛,那大家都要去吃東西的話,這個中間斷層這麼嚴重,其實現在年輕人回鄉務農,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以後的市場需求永遠都不變,但是務農的人愈來愈少。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陳平軒]
其實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並沒有像外面有時候,大家會批評的草莓族那樣子什麼的,並不是,很多年輕人其實不怕吃苦,很多年輕人在一開始投入的時候,也沒有想著我一開始就要賺錢,可是他們要的是一個有遠景的工作,他們要的是一個可以持續的工作,所以土地取得這件事情,是讓青年人可以在農村穩定,站穩腳跟、持續耕作,也就是看見他的農場未來希望的第一步。
民以食為天,科技產業再怎麼發展,終究還是不能沒有農業,當老農凋零,務農者愈來愈少,只要願意從農,肯做、敢擴大耕種面積,青年農民不怕掙不到一片天!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Feb 05 Fri 2016 00:39
474集-歸鄉(三) 絕地反攻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