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客家庄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房門口懸掛竹編的門簾,嫁娶或是遷新居都要換上新的一襲,不僅能夠防蚊還具有隱密性,不過,生活習慣改變讓需求量減少,加上竹門簾費時耗工,這項行業逐漸沒落。然而屏東內埔的鄔松昭依然堅持家傳技藝,手工製作充滿古意的竹門簾。現今你在六堆地區看到的竹門簾,不少都出自鄔家。錫塊敲打竹片發出清脆又規律的聲響,鄔松昭與太太蔡美萍兩人,默契極佳地編織著竹門簾,這樣純手工製作竹門簾的技藝現在已經相當罕見,因為耗時費力,光是一襲普通尺寸六呎二的竹門簾,兩人合力編織還得花上兩個小時。

[竹門簾師傅
鄔松昭]
年輕人每天叫他這樣坐著他不要啦,你不能跑出去玩啊對不對 時間耗著。麻煩講起來也是很麻煩,不過做都做了,想這也是一種習慣一樣,從小做到現在這種年紀,從小學,小學一年級我就會幫忙做到現在。

[鄔松昭的妻子
蔡美萍]
我們做這個門簾,是從我公公婆婆那接手的,現在我們才做,我做才做兩年,我老公從小就做到大。作工很多,很麻煩的就是作工很多,比如說,剖、刨、曬、分,很多反反覆覆的,不然兩個人編織是很快啦。

沒錯,編織算是製作竹門簾過程中比較輕鬆的部分,最具技術性而且艱困的,就是第一個步驟,剖竹子。



[竹門簾師傅
鄔松昭]
然後編號,這編號,編號的意思就是照它的紋路,編織的時候才會密合,你照它這個才會密合,不然會有隙縫,你拿到這支,如果沒有編號,又拿了這支,它的隙縫就會很大。

用鉛筆寫下編號,好讓編織時得以辨識是否出自同一根竹子,編好的成品紋路不會錯亂,也能平順而完整的呈現整枝竹子自然的脈理。



將桂竹剖成一條條細片狀,竹片要粗細適中而均勻,不僅需要長年經驗累積的刀法,還需要專心一意的高專注力,

這個就要功夫了,像這個我一下沒有注意,這就比較薄了。就不一樣。眼睛要注意看,這手力隨時要往上往下,不然一下子就跑掉了。

一不小心失手,竹片往往會過細、過粗或是斷裂,而無法使用,但更慘的是「發生血案」。

[竹門簾師傅
鄔松昭]
你這樣一直剖,剖到很累的時候,在趕貨,你如果沒有注意,很常就剖到手了。

作工繁複、勞神費力的傳統竹門簾,不僅具備隱密性及防蚊的功能,早年更是喜事的象徵,因為以前的客家人,不管是嫁娶或是遷新居,總要買一襲嶄新的竹門簾添喜氣。

[鄔松昭的母親
鄔李賢妹]
不會有蚊子,裡面看外面看很清楚,外面的人看裡面看不到,門簾掛著很好看、很典雅,以前的人娶媳婦的時候都要買,(娶媳婦要掛這個)對呀 娶媳婦就要掛門簾。

不過生活習慣改變,使用的人越來越少,手工竹門簾逐漸式微,其實原本鄔松昭也不打算接手,隨著父親過世而消失的竹門簾,卻仍有老顧客上門訂製,鄔松昭禁不住老顧客一再懇求,才正式接掌。



[鄔松昭的母親
鄔李賢妹]
很好啊,傳下去很好啊,有客人來買的時候就有貨。

從小耳濡目染,鄔松昭接手後得心應手,並沒有適應上的問題,不過竹門簾上的圖案卻簡化了,只剩下花朵,沒有鴛鴦或龍鳳,

[鄔松昭的妻子
蔡美萍]
我們畫的只有花,(公公)他畫的有鳳跟凰。我們跟客人說,我們跟客人說就是說,人回去了,鳥也跟著他回去了,就沒有鳥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保留傳統手工技法的竹門簾,也跳脫了以往只懸掛在門前的用途,拓展成窗簾使用,素雅耐看,傳統和現代結合頗富新意。

[鄔松昭的妻子
蔡美萍]
很多年輕人會過來看,看了以後會訂做,比如說,配合家裡的傢俱、裝潢,看了以後就會說我要怎樣的,要怎樣做,我們盡量配合他。

[竹門簾師傅
鄔松昭]
反正我做多少,我就賣多少就這樣,還是很多人會接受,一般辦公室的窗簾,我做很多,都是年輕人來訂的。

雖然竹門簾的傳統手工技藝,依然瀕臨沒有年輕人傳承的危機,不過在三個世代都從事竹門簾製作的鄔家,我們看到傳統手工業,在個人美感和客製化的潮流下,重新找到新的價值定位。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陳靖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