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菇營養價值高,有人說是植物肉,洋菇產業也曾是台灣農業的驕傲,民國42年農試所從國外引進洋菇開始培育,當時農村利用二期稻作結束後栽培洋菇,透過政府與農會推廣,民國50年至60年間最輝煌的時期,洋菇罐頭外銷一年就賺進1億美元外匯。直到民國70年面臨中國及東南亞的競爭,加上勞力成本越來越高,台灣洋菇產業漸漸走下坡,產量從全盛期的一年9萬5900公噸,近五年來僅剩3200到4600公噸,但有洋菇農還是不願放棄,希望結合科技,讓洋菇產業再寫新頁。
冬季的暖陽灑在花海上特別動人,許多農民們會在休耕地種上美美的油菜花、波斯菊等,而洋菇農這時才正要開始忙碌==ns==
現在澆稻稈,現在開始,稻稈,開始澆,澆水,澆讓它濕。
將水灑稻草上,洋菇農正趕著做堆肥==ns==
沒有澆水、翻動,不會發酵,不會,不會那個,草不會,草就不會發酵,不會軟,現在噴水,把它噴濕,它就(每隔)幾天再去翻動就好了==ns==
陳世金是台中外埔的洋菇農,當地和他一樣,仍栽培洋菇的農民僅剩下六戶,過去榮景早不復見。台灣在民國五、六十年,外銷洋菇罐頭,一年可達到六百萬箱,世界第一,因而曾有洋菇王國的美名,外埔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洋菇。
[外埔洋菇農
陳世俊]
以前就是,這個種洋菇,就是我父親種,種到現在,他們就是,以前小時候,我們就一起去幫忙他,幫忙到我父親他老了,他沒辦法了,我才接著他之後來做,做到現在還在做,以前,我們這個每戶都有種==ns==
民國七十年後,隨著中國與東南亞洋菇產業崛起,台灣抵擋不住低價競爭、勞力成本提高的趨勢,加上當時農藥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導致罐頭外銷量逐年下降==ns==
[台中外埔區公所農業及建設課 課長
黃仲杰]
因為民國大概六十,六十年的時候,那時候那個歷史是,都有外銷到日本,日本這個部分的話後續就因為,我們那時候的農藥,水稻的那個農藥管理不是很好,所以有一些重金屬,所以日本那時候才整個把它停掉,所以整個產業就往下。
台中外埔僅剩的六戶洋菇農,都有四、五十年種植經驗,即使看著洋菇產業漸漸沒落,仍不願放棄。
[外埔洋菇農
謝連來妹]
我想說,我沒有讀書,小時候也做習慣了,家裡都做(這個)習慣了,來這裡就想種洋菇啊,我想說這個菇很好吃,又沒有農藥,不能失傳==ns==
不希望傳統產業消失,從小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的林益佑發現,洋菇仍有不錯產值,決定承接。
[外埔洋菇農
林益佑]
也是因為,父親年紀比較大了,對啊,他也不想放棄這個事業,所以叫我回來幫忙他,對啊,這個洋菇,說實在還有那個產值在,不會說沒有什麼,工錢什麼都沒有,就是要按部就班,急不得,這種東西急不得。
[外埔洋菇農
林進國]
那麼,年紀大了到最後,如果沒有他回來幫我的話,我這個,這個事業也放掉了,年紀大,沒有力氣,就靠這個==ns==
過去台灣洋菇產地,分布於苗栗、中彰投雲林以及台南,大多是以稻草,後來以木材搭建簡易菇寮。由於洋菇栽培很容易受到天候影響,以往只在冬天種植,隨著氣候變遷,農民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南投洋菇農
張志遠]
氣候變遷是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有時候氣候太熱的話,它那個,就是說病蟲害就比較,好像多一點,然後它,要管理上就比較不好管理。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 博士
陳錦桐]
大概氣溫低於20度C以下,它才有辦法去栽培這個菇,傳統式的一個菇呢,菇寮它基本上有很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因為大家,家家戶戶如果都是這個時間來種,那它出來的產量會突然暴增,那這樣子對於農民來講,反而是一種,怎麼講,菇種出來,但是它的產量,那價格不一定是好的。
傳統菇寮一年僅能栽培一季,所以大部分農民都是種稻為主,種菇為輔,為了因應環境、增加產量與維持品質,漸漸發展出環控菇舍==ns==
員工們將一顆顆,從環控室採下來的白胖胖洋菇,仔細清理沾土的根莖、切下菇腳、秤重、再放入盒子裡包裝,經營環控菇廠有二十多年的張根派,花了上千萬打造環控設施,雖然初期經營吃盡苦頭,但看準了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的優勢,還是努力撐了下來。
[彰化洋菇農
張根派]
因為我種這個二十年了,我前面十多年其實都沒有賺錢,每年都賠錢,對啊,每年都賠錢,是到後來這幾年才開始有在賺錢。因為我覺得這個獲利的空間比較大,因為整年,等於說是可以把這個,這個行業當成一個職業啦,你一年只種一次,沒有辦法賺到什麼錢。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 博士
陳錦桐]
環控式的應運而生,就是說它全年度都可以生產的,那目前來講,以台灣的洋菇來講,這兩個大概,大概是五比五,也就是說,環控式的產量跟傳統式的,大概在一半一半==ns==
農試所裡研究員忙著做菇類研究,從一個個試管、培養皿裡,可以清楚看見菌絲的生長狀態,民國42年,農試所從國外引進洋菇開始培育,陸續培育,台農一號、二號、三號等品種,近期更培育出,可以對抗不穩定氣候的新型洋菇。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 博士
陳錦桐]
我們最近也,(培育)褐色的一個蘑菇,像波特菇,我們也開發出來了,那,因為整個氣候是在改變,所以基本上,我們會,就是針對於說,比方說,有一些可以溫度,比較偏中溫性的菇啦,就是它耐溫度稍微高一點的,我們也在這方面的一個選育,對,對,對,所以在這方面來講我們也開發出一些,像我們剛剛講,適合全環控的,全年度生產的一個菇種,那產量比較高==ns==
為了讓洋菇產業不斷層,農試所努力研發新品種,更認為洋菇因為保鮮困難,要從國外進口並不容易,因此在國內仍具市場競爭力。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 博士
陳錦桐]
你一個,一個新投入者,你經營的是一個比方說,你是買太空包來栽培菇類來講,它進入的門檻太低了,我今天只要有一個庫房,我只要有一個空間,我就有可以進(太空)包來栽培菇類了,那這樣子的狀況下,它相對的風險性,係數會非常的高,那對於,對於怎麼講,洋菇它的技術門檻我們剛剛講過,就他除了要栽培技術之外,他還要會做堆肥,那所以在這一塊來講,相對來講,它穩定度會比較高。
為了要讓洋菇品質更好,農民張根派更遠赴荷蘭參觀,從堆肥、栽培管理到買賣機制,他認為,荷蘭模式值得台灣學習。
[彰化洋菇農
張根派]
他們有透過,他們類似像拍賣這樣,他透過某一個單位有沒有,它有一個,比方(說)你什麼等級的洋菇,你是什麼樣的價位,那,它有一個,是好像有一個固定的範本給你參考,給你參考,那你就,你什麼樣的品質你就什麼樣的價格,對啊。我們這邊的,你的品質是,是外面人家在講的啦,是盤商在講的啊。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菇類研究室 博士
陳錦桐]
那荷蘭的模式基本上,他們就是有一個大型的堆肥公司,堆肥公司它在把堆肥,因為用全機械化,自動化的方式去生產我們的堆肥,那這個堆肥呢,類似我們做一個中央廚房一樣,它把堆肥做完之後,然後加上菌種公司,它把它菌種下下去,然後呢,讓它走完菌,就是菌絲長滿之後,再送給農戶去,去(做)所謂的生產管理==ns==
我現在澆,澆洋菇(需要)的水,這邊,一邊手就要用觸碰的,看這個泥土到底是乾還是濕,要澆多少水,這樣比較有一個標準。
在燈光微弱的洋菇寮裡,苑裡的洋菇農鍾徐樑辛苦的爬上一層層架子,細心為白皙渾圓的洋菇澆水,過去苗栗苑裡有近七成農民都在種洋菇,如今剩下十多戶,鍾徐樑對過去,家家戶戶種洋菇的畫面仍記憶猶新。
[苑裡洋菇農
鍾徐樑]
因為當時這個(環境),大家的這個景氣也不好,經濟不好,所以這樣的種洋菇算一種,很好的這個產業,像我們種稻,稻子的收成也有限,就靠洋菇來補,來補貼我們的收入,所以說,種洋菇,也造就了這些,給我們年輕人,給他讀書,他會給他(小孩念)大學,他說他要給他,給他的那些小孩可以娶新娘,對他的家庭經濟是一個幫忙非常的大。
相片提供 觀樹教育基金會 說自己是洋菇養大的鍾徐樑,後來種有機稻,也不願放棄種了五十五年的洋菇,為了要洋菇產業延續,當地裡山塾環境教育單位透過里山倡議觀念,與鍾徐樑一同辦理體驗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洋菇產業與歷史。
[苑裡洋菇農
鍾徐樑]
(我們)從年輕學到現在,就,就已經年紀這麼大了這樣,我們要將我們的經驗,來傳,傳承給下一代,給他們了解說,這個洋菇是怎麼種法。
[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 主任
李文華]
五、六十年代,它會那麼的一個盛行,就是苑裡當地,苑裡是一個,是苗栗的一個穀倉,很多人都種稻子,那割下來的一個稻草,農夫就是再利用,當成洋菇的一個溫床,所以整個資源不會去做一個浪費,然後溫床,洋菇的溫床下來之後呢,這些又成為一個很好的有機質,又可以回饋到我的稻田裡面去,所以我們就,把它跟收割的一個活動,去做一個結合==ns==
從農民、非營利組織到政府,都努力從各方面,讓被稱為夕陽產業的洋菇能再次翻身。如果傳統產業能適時引進科技做結合,並保留自然資源再循環利用的概念,或許洋菇產業真能再為台灣寫下新頁。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