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三星行健村是一個居民平均年齡65歲的典型農村,五年前,在村長張美的帶領下,一群老農開始了有機革命,大夥出資自組了全台灣第一個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第一年種了卻不曉得怎麼賣,後來漸漸打出名聲,現在米與蔬果都供不應求,農民收益提高了,年輕人也開始願意投入,行健村的有機農和耕作面積都成倍數成長。只是宜蘭大環境改變甚大,近十年來,農舍已經增加了七千棟,帶來了農地破碎、萎縮、和價格飆漲的問題,小農倍感威脅,要取得土地種植越來越難。
綠色藤蔓恣意蔓延,一顆顆巴掌南瓜就躲在葉子下。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蕭淑嫻]
這個是那個有機餐廳它們指定要種的品種,那所以我們今年也是第一次試種,那一株只能留一顆而已。

蕭淑嫻是宜蘭行健村的有機農,她自己吃健康食物,希望消費者也同樣能吃到安全食材,所以堅持做有機,但這條路不好走,為了增加收入,她採取多樣化種植,把南瓜、玉米和豆子都種在一起。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蕭淑嫻]
讓每一個月啊,都會有不一樣的農產品都可以採收,那,因為一定要有經濟的支持,才能有那個動力可以繼續走下去啊,所以,如果說連三餐都有問題的話,那很有理想,想要做有機農業,但是,你會,一樣會面臨到這樣的問題==ns==

其實我們採主要都是用,用那個,用轉的方式,因為蒂頭,它蒂頭是用轉的,這樣子,如果你把蒂頭拔掉啊,就是你用拉的或用扯的,它蒂頭拔(掉)這也容易,就容易受傷,它受傷以後它就容易發霉。

一顆顆金棗被雨洗滌得發亮,站在陡峭的山坡上,林意評正在採收。

從外觀啊,外觀看起來就是會比較小比較醜,因為一般慣行的,是大概是這個的兩倍大,一倍到兩倍大,我們有機就是比較醜,可是我們的吃起來就是皮會比較甜,可是汁也很酸,然後金棗味比較濃。

93年父親買下這塊地種金棗,起初只是種來自己吃或送朋友,當然不噴藥,102年林意評回鄉接下果園,要當事業來做,才發現不是那麼簡單。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意評]
從產量比起來,可能一般慣行五分地,就大概快一萬斤,我們這個全部大概快六、七分地,才四千斤、五千斤左右。

全台95%的金棗產自宜蘭,多以慣行方式種植,一斤價格約3、40元,大部分都加工做成蜜餞,林意評的金棗可是賣鮮果,一斤120到180元,還供不應求。但產量少,生活還是有些勉強,與之前在機場報關工作年薪百萬來比,現在收入只剩三分之一。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意評]
這樣其實只是可以餬口,然後還沒辦法到養家,以我想要的目標,我是想要食農教育跟觀光體驗,讓大家認識這個環境跟大地。

再來到村子另一邊,溫室裡的有機蘿蔓長得茂盛,40歲的農夫林嘉榮,三分地種蔬菜、六分種稻,一開始投入農業,就選擇難度最高的有機種植。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嘉榮]
因為我都不會啦,所以想說,你去學慣行的噴農藥,跟學那個做有機的,可能噴一些液肥啊,噴一些那個,那些有益菌,對啊,既然都要學了,就要學有機的。

蕭淑嫻、林意評、林嘉榮都是宜蘭行健村民,民國98年開始,行健村在村長張美的帶領下,開始推行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革命。

[行健有機合作社 經理
卓適富]
最早是老村長,她,她其實從以前就不喜歡,不喜歡農藥的味道,然後,那個時候97年、98年,剛好有這個契機,她就是突然想說,她要做這件事,然後她就從水源頭,就開始挨家挨戶的找這些老農來做。

從上游講到下游,一個個遊說,但要老農改變談何容易。

[行健有機合作社 經理
卓適富]
一般的農民,他噴農藥噴了二、三十年,你突然要他改變,他覺得說,沒有農藥種不起來,所以推廣上也,也不容易,但是後來還是很努力的在做,這兩、三年,就是每年的人數跟面積都有增長。

第一年有11個人加入,面積9公頃,現在總共47位社員,有機驗證面積達40公頃。要發展有機,行健村在地理位置上,就占有先天優勢。

除了農田水路灌排分離,行健溪、安農溪、和萬富圳,把行健村整個包覆在裡頭,形成天然的隔離帶。

[花蓮農改場 副研究員
陳季呈]
它兩側又剛好有這個安農溪跟那個行健溪,所以它的環境是比較區隔,那再來就是它位於三星鄉,其實也算是,在蘭陽溪來講,它是比較屬於,比較上游一點的位置啦,蘭陽平原來看的話是這樣,所以它的那個水質也會相對就會比較好這樣。

行健村是一個居民平均年齡65歲的典型農村,99年8月老農們籌資成立「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和產銷班不同的是,這是一股由下而上的在地力量形成的,大夥共同行銷,而這也是全台灣第一個有機合作社。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徐坤漳]
我們當時五、六年前組織這個合作社,要認證的時候,請他們幫忙我們寫,我們老農也不會寫,也不懂,米要寄之前也是要來這裡碾、要來這裡分裝,做包裝,都這樣。

[行健有機合作社 經理
卓適富]
在當時,在幾年前,那個時候農會要去成立一個有機稻米的產銷班,是不太容易的,那也沒有那個氣氛跟那個狀況,所以他們,就是這裡的老農就想說
那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來做一個合作社,入社的話就是說,都會有入社的股金,那合作社就會有部分的資金去做那個機器設備的購買。

碾米機、色選機、真空包裝機等,都是合作社投資購買的,第一批就加入有機生產的坤漳伯說,以前慣行種植,價格差,日子也難過,現在有機米可是供不應求。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徐坤漳]
以前米就是交給農會就是,一百台斤的稻穀才一千多元,一千二、一千三這樣而已啦,種田的一般(來講),差不多賺不會超過五萬元,一年一甲地,你很會做也沒幾甲地啊,你說有四、五甲地,也才二十幾萬,二十幾萬,比如說我們兩夫妻生活也很不容易。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嘉榮]
最早就是農民種出來的有機米,不曉得賣到哪裡去,到現在幾乎是供不應求啦,就是只要農民種出來,大概就被訂了,訂光了,那農民自己本身也有,也會有一群那個,就是支持者這樣子。

包裝上,打印著「行健有機夢想村」,網路訂購加上宅配,現在農民的收益都增加了。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徐坤漳]
送一箱米、這三箱都是菜,要宅配,要寄的,拿來我們合作社一次寄這樣==ns==

成群白鷺鷥跟在曳引機後面覓食,整完地,就要開始春耕了。上一代還是以慣行方式種植,陳國鐘四年多前回鄉,開始投入有機,產量少了三成,他說,還好有合作社幫忙。

[行健有機合作社 監事主席
陳國鐘]
農夫你要務農,要(在)稻田裡,又要到市集去賣,買賣自己的商品,這一塊是真的滿困擾的,那有合作社幫忙,幫做一個,一個整合,那是不錯的。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意評]
很多朋友也想說,像我們這樣子回來,但他想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的品牌,然後相對的,規模什麼,然後樣式都會比較少,所以在以生產面或是銷售面,他是比較不容易做得起來,然後用合作社方式,大家可以分工或配合。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嘉榮]
一方面我加入這個合作社可以學到,我這個,在這個地方,可以做什麼樣的耕種的知識,還有一些方法,然後我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電腦文書啦,的一些處理。

行健有機村發展得很成功,但實際上仍有問題待解。

[行健有機合作社 經理
卓適富]
雖然說一直在面積上面,人數有在成長,但是其實就是說,我們還是需要面積繼續擴大,才會達到一個經濟規模,對,才會有辦法負擔,負擔現在這樣子的那個(合作社)人力的部分,也要再吸收更多的有機農民來加入這塊。

除此之外,宜蘭大環境改變的威脅,漸漸進逼。據守護宜蘭工作坊調查,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大幅放寬農地買賣門檻,且對象不限農民,全國新建農舍有七成集中在宜蘭,尤其雪隧開通後更嚴重,99年以來,平均每年增加700棟農舍,等於每天增加2棟,造成農地破碎、萎縮、和汙染等問題。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徐坤漳]
所以你看我們宜蘭的地,三星的地,被人家蓋房子蓋很多,快被蓋完了,種田的人日子難過啊,就要賣地啊,祖產就要賣啊,才有辦法過日子,才有錢,有錢可以用,不然就欠人家的錢,就沒錢啊,田不賣不行啊,所以政府一直講說,說叫人家田地不要賣給人家蓋房子,不可能。

[行健有機合作社 監事主席
陳國鐘]
農地在萎縮這個已經是一個事實了,那這一、兩年來,也有蠻多年輕人回鄉的,他們面臨的困擾會更大。

[行健有機合作社 農民
林嘉榮]
就是實際上有在耕種的,他不會輕易把農地釋放出來,那要賣的大概也都,外地的新移民大概也都買光了,所以現在找不到地。

林嘉榮更說,五年前一塊三分左右的農地約四、五百萬,現在已經飆漲到一千萬,農民根本買不起。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 副處長
康立和]
我們其實有一個農地銀行的政策,這樣的農地銀行包括,希望是透過一個政府媒合的角度,那有一些如果說願意,農地在休耕的,那個農地,甚至有一些廢耕的農地,那我們希望是,這個透過公所的盤點,然後我們來做一個轉介的功能。

以前是耕者有其田,現在卻是耕者無其田,即使用租的,一分地兩、三年前租金1千元,現在也要2、3千元以上,農民負擔加重之外,還要擔心地主未來是否會把地賣掉,如果種了幾年又要換地,花在有機種植上的心血,只能前功盡棄。

[行健有機合作社 監事主席
陳國鐘]
我們只是一個農夫,我們也是跟地主承租土地,那地主當然他,他自己的土地要買賣,我們真的也是無奈,農夫的部分是無奈,那持續的更換土地這個也,也要接受它,對啊,真的是要接受它。

近十年宜蘭縣增加約7千棟農舍,中央法令沒改,地方政府對農舍興建就必須更嚴謹。

為了促進有機農業永續發展,宜蘭縣政府推動「有機農業促進自治條例」,在去年八月三讀通過,將有機農業具體落實於政策。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 副處長
康立和]
宜蘭縣為了獎勵這個有機的發展,那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一個自治條例的,的一個專區的劃設,那它也,這個專區大概就是以十公頃為一個單位,那在這個集中的一個,一個生產的時候,政府可以釋出更多的一個技術的服務,也是一個獎勵的服務,甚至於是行銷的服務。

[行健有機合作社 經理
卓適富]
在政策上不管是補助款或者是有法源依據的這個,這個支持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那這個自治條例,我們會希望它能夠盡快的成形跟運作,它在,它在一個範圍內的這個,大家朝有機的農業來努力的話,是會有幫助的。

有了法源依據可以劃設專區,從事有機的農民都樂觀其成,認為將有更多的保障,但如何落實才是更重要的,否則農地連農用都難,有機能有什麼未來?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