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信義鄉同富村的草坪頭,海拔1200到1600公尺,氣候涼爽、終年雲霧繚繞,適合種茶,因為位於玉山山脈山腳下,因此這裡出產的茶,就叫做「玉山茶」。早年有許多客家人來到同富村焗腦、伐木,後來就定居在此。民國60幾年,高山茶開始風行,原本草坪頭只有三戶人家種茶,後來茶葉價格好,就越多越多人投入,目前茶園面積約50公頃。為了打響玉山茶名號,許多茶農也自創品牌、或是帶遊客體驗製茶,希望讓更多人品嘗到玉山茶。翠綠茶葉、均勻撒落,空氣中瞬間充滿茶香。每到製茶季節,山上總是特別的忙碌。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在一個半小時內,我們就要萎凋一批出來,對,不然下一批回來的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可以再萎凋。

搶時間、動作得快,每個階段都關乎最後成果。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所以我們在外面用日光萎凋,讓它水分蒸發一些,再進來,也不能蒸發太多啦,蒸發太多,它茶菁就會死,被太陽晒死,晒死的話,它茶葉在走水就會走得不順。

過猶不及都不行,全要靠經驗。山上天氣變化快,尤其春天,只要一下雨工作就得停擺,對做茶的人來說,心情真是七上八下、相當緊繃,不僅要邊顧製茶,還要擔心,下雨採茶工人不來,還好這天天公賞臉。

動作俐落,兩三下就滿滿一大簍,一早六點多就上工,連中午都沒休息。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張秀琴]
因為人工採的茶比較好啊,用機器,機器剪的,它茶葉會脆脆,會損到,產量也比較少,做起來的茶,比較沒有那麼好喝啦。

人工摘採,可不是只有一心二葉的原則而已。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張秀琴]
像這個比較長的,他怎麼會這麼採,它這個心不會弄斷,斷掉,它斷掉的話,你回去那個水啊它會走不順,那你這個用採的話就不會損到,(做出來的)那個茶就很順喉。

信義鄉同富村草坪頭,位在玉山山脈山腳下,海拔1200到1600公尺,四面環山、終年雲霧繚繞,而這裡出產的茶就叫玉山茶。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很多雲霧會在這裡聚集,因為山的關係,又沒有強風吹,所以這邊很適合種茶,因為茶葉它生長不要太過於乾旱,或是炎熱的地方,對,我們如果在雲霧比較多的地方,它的潮溼度也比較夠。

加上溫差大等天然條件,這裡的茶,葉片也比較厚實,茶湯金黃甘醇。草坪頭約有一半住戶是客家人,大多是日本時代來焗腦的,後來就改種地瓜、苦茶樹、桃李等其他作物。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魏臺均]
像現在看得到的這些,這以前都是種茶籽,茶籽就是人家說做苦茶油的就對了,(後來)因為價格不是很好嘛,所以後來又再,我知道的就是,我們又再種香菇,後來才又改種茶。

魏臺均說,一開始只是自己種來喝,後來茶葉價格越來越好,才有大量栽培。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魏臺均]
我們姓魏嘛,我爸和隔壁有姓陳的,還有姓簡的,他們三個先說,來試種看看,後來種下去,就覺得說,我們種的茶實在,我們這邊的海拔和氣候就是很適合種,慢慢地才,就有很多人覺得,欸 種茶不錯,才會種到現在。

雨後山嵐,為山上更添幾分詩意,但茶農卻無暇欣賞。從採茶到成品做好,要兩天一夜。

<這個合堆的方式就是,我們把它弄得厚一些,弄成整堆這樣,它裡面會產生熱度,它的熱度,這茶葉遇到熱度之後,它就會產生香味。>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陳景憲]
我們要炒的時機就是,它的香氣到最高點的時候,把它殺青,殺青就是為了要,要阻止它繼續,繼續發酵。

合堆後約兩個半小時,第一次的香氣就會慢慢出現,製茶師傅得隨時緊盯,才不會錯失時機。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陳景憲]
第一次,它的香氣是會最高,那下來後,它如果,你沒有把它炒掉的時候,沒有把它殺青的話,它會,它的香氣又會降下來,降下來以後到沒有味道的時候,它會再(慢慢產生)第二次的香氣。

茶葉採回來時,就已經開始發酵,水分蒸發多少,直接影響茶的口感。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陳景憲]
水如果走不夠就是會苦、會澀,你如果水走得太多就是會變得含水量少,它喝下去就會淡淡的。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我們一鍋原本可以炒到三十斤的,對,因為我們會要求它色澤上會比較漂亮,對,所以我們都一次炒十幾斤而已。

從白天做到晚上,再從晚上做到白天,一批接一批。已經十幾天了,即使疲累,還是只能靠意志力支撐。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有的茶廠,他景氣好的時候,他也說景氣不好,就是要壓低價錢的關係,對,它有這個現象,到我來做的時候,(嗯 怎麼了),我恍神了一下,(你幾天沒睡了),十幾天,十幾天沒睡飽了,所以精神沒辦法很集中,(所以做茶很辛苦),真的。

原本父親只有種茶、賣茶菁,但劉明生當兵回來後發現,有時茶葉採了沒人要買、有的茶廠還會刻意壓低價格,賣茶菁已經不是一門穩定生意。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以前聽人家說茶菁的價錢很好,一個農民他當然沒有想那麼多啦,如果聽到什麼東西好他就去做了,對,他種下去的茶,到收成的時候,去賣茶菁,剛開始賣一、兩次,還很好賣,因為那時候景氣好啊,對 很好賣,到後面,就越來越難賣,對啊,有的甚至說去拜託茶廠幫他做茶。

無可奈何,處處受限,劉明生想著,這樣不是辦法,於是開始去學做茶。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我去找茶廠,有的茶廠,聽到說要去跟他學做茶,他就叫我說,這樣你站到旁邊去。

後來用「免工資」換取學習機會,終於有師傅肯教。只不過茶做好了,又要賣給誰呢。

[玉山觀光茶園
茶農 劉明生]
我車一開出去就亂槍打鳥那種方式啦,出去亂晃啦,看到茶行我們就進去了,因為我們是一個農家子弟,也不曾和人家做過生意,所以剛進去,到茶行的時候,也不曉得要怎麼跟人家講話,進去看人家在忙,我們就坐在旁邊,人都走了之後,老闆才問說,欸 先生,你要做什麼是嗎。

只會種植已經不夠,學製茶、創立品牌、從零開始打開銷售管道,草坪頭的茶農,克服現實環境挑戰,奮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要讓玉山茶香、繼續飄香。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