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集的「水庫‧水枯」系列報導,我們探討了興建水庫對聚落文化與農耕生活的衝擊,還有缺水時水資源分配的適切性,本週我們要繼續討論,除了水庫,還有別的儲水方式嗎?隨著民主與環保意識的興起,興建水庫開始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早在2004年行政院核定替代美濃水庫的吉洋人工湖方案,至今也仍是爭議不斷,許多人開始思考,儲水一定要挖個大洞才行嗎?除了水庫,我們沒別的選擇嗎?台灣對於水資源的開源節流做法,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去年莫拉克颱風無情的摧殘南台灣,豪大雨不僅帶來嚴重的災情,讓許多人無家可歸,也打出南台灣水資源供給長期失衡的問題。
[經濟部水利署
副署長 楊豐榮]
你要靠台南,人家也要他自己也要喝水,他能給你的也有限,那你大高雄,你要靠高屏溪,高屏溪有時候下個雨(水)濁得要命,你又不能喝,那怎麼辦呢。
高屏地區的豐水期,全年有90%集中在夏季,因此枯水期的用水,幾乎都要靠山林涵養的水源、儲存在平原地底的地下水,以及部分台南水庫的支應。而八八風災時,高屏溪等河川,水質混濁,難以淨化使用,同時台南水庫由於庫容量大減,南部缺水危機一觸即發,於是水利署便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中,重提爭議多時的高屏大湖,也就是吉洋人工湖的開發計畫,希望能當作南台灣的救命水。
<吉洋人工湖宣導短片>
<吉洋人工湖為國內首樁,兼具開發與保育的人工湖開發案例,除了可儲蓄荖濃溪水源,以資運用外,配合本區的水文地質環境特性,人工湖亦具有補助與涵養地下水的功能。>
這項有別於以往高山水庫的平原人工湖計畫,即便早在2001年通過環評,行政院也在2004年核定,但由於爭議過大,預算連年遭立法院刪除,因此,當近兩百億元的吉洋人工湖一期計畫,於今年四月三讀通過,當地民眾反彈聲浪再起。
[美濃鎮吉洋里
里長 曾月飛]
吉洋人工湖挖下去,將來我們會變成說,第一,造成我們吉洋里這邊三分之二人養蝦子的,這些養蝦子的泉水被截走了,我們就不知道要怎樣生存,怎樣養殖,沒有地下水好抽抽不起來了。
[美濃鎮吉洋里
里民 張德源]
冬天的時候那邊都沒水用,你挖人工湖,它的水一樣會挖到沒水,到乾枯的時候,它相同要用幫浦來抽,它這麼大的井來抽水,以後我們鄉村或環境對水的處理更加困難。
但也有美濃民眾認為,挖吉洋人工湖總比蓋美濃水庫好。
[美濃農民]
(美濃)水庫絕對不可做,因為危險,不僅是要花很多錢,地震時萬一崩塌下來,我們這個村庄全部都沒了,房子會倒,人也會死,這個人工湖是用往下挖的,為什麼會說(反對呢)反對的人是有問題的人。
替代美濃水庫的吉洋人工湖計畫,照水利署原規劃,將在高雄的美濃旗山、屏東里港地區的台糖土地上,共設ABCDE五個湖區,目前修正後,將先進行第一期計畫,也就是縮小為先做CD湖,其用地約310公頃,預計每天可供水14萬噸。
[經濟部水利署
副署長 楊豐榮]
那高屏大湖事實上就是,其實我認為它最大功能就是在,儲存一些豐水期,我們存積下來一些比較乾淨的水在那邊,你萬一像這個發生的時候,比如說豐水季,下個大雨,那水濁度不能喝的時候,都不能喝的時候,你馬上,台南也沒水的時候,都沒有(水)來源的時候,你這個水馬上可以,起碼撐個一個禮拜、十天。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你這個延伸庫容來講,地下有這麼多的地下水,你所引進來的地面水和地下水互相交換混合之後,你抽走的到底是地下水還是地面水,搞不清楚,這是很多人在質疑的地方。
整個計畫將在荖濃溪上游興建攔河堰,引入荖濃溪豐水期的餘水,到人工湖內蓄存,然而人工湖位於荖濃溪、旗山溪匯流處,是地下水豐沛的地區,環保團體認為,這裡地下水位高,不必引水,就快把人工湖裝滿了,豈不是等於挖個洞、把大面積的地下含水層曝露出來。
[反高屏大湖自救會
總幹事 黃森蘭]
那邊(台糖地)的水文,那水文差不多2公尺到4公尺就有水了,不過它(那邊)要挖12公尺,就差不多像這個深度,這樣挖下去,等於鑿井一樣,鑿500甲的大井你知道嗎,那多嚴重,地下水浮上來,它會蒸發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地民眾這樣的看法,和長期關注高屏地區,水資源的學術單位的水文監測結果,不謀而合。
[屏科大水資源教研中心
研究員 杜永昌]
那如果說是在豐水季的時候,它的水位會跑上來,那如果說你現在要去補注引水的話,那你現在灌注的水其實它就會跟地下水位連結,那如果說在豐水季的時候,其實你也沒有辦法灌,那枯水季你灌完的水它其實會跟地下水就流掉了,它其實實際上是沒有可以蓄水的。
學者更進一步指出,人工湖計畫,如果能夠把平原水庫概念,改為地下水庫的運用,選定上游進行適當的地下水補注,在下游設井抽取使用,會是比較適合的方案。
[屏科大水資源教研中心
教授 丁澈士]
如果說能夠利用荖濃溪的水,在旗山、美濃附近,能夠做為一個地下水的補充,那麼在五大湖區,做為一個地下水的流出來取水,我想這樣的規劃,更符合屏東平原的一個地面跟地下水的特性。
然而水利署卻認為,抽取地下水除了有地層下陷的疑慮,成本也高於地面水,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經濟部水利署
副署長 楊豐榮]
事實上屏東地區,假如說全部用抽(地下水)的,事實上就是說,我們是擔心補注量是不是夠,那是不是會造成整個地下水水位下降,那成本上是不是也高一點,因為你用抽的成本是比較高。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不是說地下水不能用而是說你在抽地下水時,必須考慮到就是說地面水補注的量,來去決定你要抽多少地下水,達到抽補平衡。
其實早在1971年(民國60年),自來水公司便在高屏溪畔,設置了一座輻射水井,以取用地下伏流水,30年後即便遇到枯水期,仍可每日出水4到5萬噸。
[屏科大水資源教研中心
研究員 杜永昌]
以像這樣子一個很小的一個水利工程,其實它就有達到,有達到五萬公噸的供水,所以說,其實在整個從高屏溪到它的上游,里港,還有包含就是說到荖濃溪這一個區塊,如果說是以這樣子的一個方式來取水的話,相對我們可以獲得到更多的一個水源,也可以獲得到更穩定的一個供水。
所謂的輻射井取水,就是用放射狀的管路,傍河取水,依靠地面水的引滲補給,利用地下儲存空間進行調節,經過水岸的過濾後,再抽取使用,也因為管線是埋在地下,所以比較不受到地形的影響,也不易出現大雨過後,水質混濁的情形。
[屏科大水資源教研中心
研究員 杜永昌]
一般可能就是說,我會挑選在堤防的後方,就是說做一些輻射井的開發或是說深層水,就是比方說打深井,去做這個地下水、伏流水的取用,在原本溪床裡面的水是非常的髒的,那剛好在現場的話有做一個工程的開挖,那可以看到就是說,其實它(輻射井)的水是相當乾淨的。
而在成本的部分,其實做一口輻射井,約兩億元,一天可以取5到10萬噸水,只要挖兩到三口輻射井,便超過花費兩百億元打造的高屏大湖,一日14萬噸的供水量,而總經費也不過4到6億元而已。
[屏科大水資源教研中心
研究員 杜永昌]
在96年,經濟部南區水資源局,他有委託公司,他們也做了,從里港到佛光山這一帶,他們也去評估了這個伏流水的一個取水量,那當時的報告,其實至少有十萬噸以上的一個伏流水可以來做取用,所以其實在傍河取水的話,其實它還是有它優勢的存在。
為了能充分補足地下水,民間團體也認為,不應該挖掘單一大型的人工湖,應該結合美濃平原的農田及人工湖群,提供更廣泛的土地面積挹注地下水。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地面水我們當然認為說,最好還是採取比較分散、比較小型的這種,我們以前的講法就是百里埤塘的方式,來當做一種取水的方案,還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對地下水進行補注了以後,(利)用一種抽補原理的方式,某個程度上也是從地下水抽水來用。
而所謂百里埤塘的概念,有點類似於,早期桃竹苗地區開墾時挖的埤塘群,除了可以蓄水、下滲、增加集水區的面積外,水利專家也認為,社區型蓄水,將是未來的潮流。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假如我們有辦法把集水的原理把它變成更分散型,還有一種就是說集水區擴大面積的時候,其實我們才可以就是說降低取水不到的風險。
[成功大學水利系
教授 詹錢登]
小桶子就是說每個人家中的都拿來裝,對政府、社區來說,就拿公園來裝,不然就拿一個位置(來裝),如果說我們有別的替代方式,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將下的雨,時間和空間不平均的問題,透過我們拿很多水桶來裝,就可以調節解決這個問題。
鄉村易找裝水空間,但在都市裡就困難多了,在基隆的海洋大學,就研究,如何讓高樓大廈也成為集水區,蓄存雨水做為澆灌、沖廁等用水。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
教授 廖朝軒]
(我們)一般收集雨水是用屋頂收集雨水,但是呢,在都市(因為)一般的大樓很瘦長嘛,所以屋頂的面積很小,所以收(集)的面積水事實上是有限的,那我們第二套就用建築物的牆壁,它的牆壁來收集雨水,那所以呢,它的這個建築物越高的話呢,它的牆,四面的牆壁呢很大,所以所收集的雨水是很多的這樣子。
照廖教授的設計,當雨水透過屋頂及牆面的溝槽收集,經過簡單的沉澱、過濾後,再抽回屋頂的水塔,和自來水塔並連,當需要用水時,便優先使用雨水,不夠時才用自來水,如此就可以大幅降低許多民生用水。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
教授 廖朝軒]
因為我們基隆多雨嘛,所以你看喔,只要一場不需要很大小雨就好,我們這桶子就滿了,30噸,對不對,你沖廁所才幾公升而已,才5公升嘛對不對,所以可以這(棟樓)人也沒有很多,所以呢,就夠我們這棟大樓所有的人的用水量,就那個沖廁所的就夠了。
根據統計,馬桶沖廁用水,占一般家庭用水的比例最高,高達兩成八,如果能夠回收雨水再利用,長期下來將非常可觀,甚至可以有效的節能減碳。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
教授 廖朝軒]
所以我們常說,只要用一度水,大概要花一到兩度電左右,像我們山坡社區比較高的地方或是大樓,一般用一度水要花到三到四度電。所以我少用自來水一度我就會省下一到兩度電,可以省下一千多公克的CO2排放量。
浪費一度水,便要多花一、兩度電,多出一千多公克的碳排放,但有一項數據卻顯示,台灣每年正漏掉12億噸的自來水,多了150萬噸的碳排放量。
[地球公民協會
執行長 李根政]
這種(自來水)漏水率達到32%,30幾,像整個台灣其他,台北市以外的地區漏水率大概30%,台北市大概33%,這中間漏掉了12億噸的水,12億噸是非常驚人的,因為翡翠水庫也只有3、4億啊,曾文水庫最近如果蓄滿也只有5億左右啊,那你等於漏掉了,兩、三座的曾文水庫的水。
[經濟部水利署
副署長 楊豐榮]
這個漏水率事實上是一個事實啦,因為我們水管線很多都是日據時代留到現在,那一直都沒有錢抽換,那如果有錢去更新的話,抽換的話,那也許它的水,就漏水率(就)少,它的水量就不會這麼缺乏。
相較於鄰國新加坡的漏水率約14%,日本約7%,台灣30%左右的漏水率高得驚人,也不禁令人質疑,基本的換管防滲漏不去做,卻花大錢蓋水庫、挖人工湖,根本是本末倒置。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
鄉土關懷組長 湯茂竹]
我們知道台灣的自來水管漏水率,是很嚴重的,是比第三世界國家還糟糕的30%,日本只有7%,那我們20年後的漏水率如果還是25%的話,那我們覺得這個整個來說,我們可以大大的打個問號,真的嗎,我們真的有這麼缺水嗎。
[地球公民協會
執行長 李根政]
大家也知道這個需要設備投資,可是國家寧願把那個錢拿來蓋水庫,也不願意改善漏水率,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從取水到蓄水方式,政府與民間的想法,顯然有相當大的落差。面對後水壩時代來臨,台灣的水資源政策,恐怕不能只單一的以興建水庫為圭臬,更多元的看待水資源的開源節流方案,才不會每逢枯水季時,才急忙的尋找良方,卻總是無法藥到病除。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