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勢大茅埔有一間開了快三十年的機車行,這間機車行很特別,裡裡外外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而這些都是老闆劉秋業的作品。劉秋業在九二一地震後開始種植葫蘆,修理機車之餘,就做葫蘆藝術創作,店內放滿各種奇型怪狀的裝飾品、燈罩、鑰匙圈等等,總是吸引過路人的注意,小小一個瓠瓜幾十元就買得到,但經過劉秋業的手,瓠瓜藝術品價值就翻了好幾倍,帶您認識這位黑手葫蘆藝術家。

中橫公路,東勢往谷關的路上,經過大茅埔時,總會看到路旁的這間,掛著機車行招牌的店,小小間不是太起眼,說是機車行,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怎麼會掛了滿間的葫蘆,這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就有興趣自己一直研究,我本身是修理摩托車的,就有興趣就加減玩這樣。九二一那時,就出去救災,當時我是守望相助隊的副隊長,我們出去救災,看到有人掛一個瓠瓜很長,他就問我要不要,我就拿回來種。

這個兩百公分長的瓠瓜,可是目前葫蘆墩文化節,最長瓠瓜比賽的紀錄保持者,一個瓠瓜,市場上頂多幾十元,不過經過劉秋業的巧手,瓠瓜變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有的當鑰匙圈、有的變成漂亮的燈飾,從幾百元到上千元都有,還曾有人出價一萬五千元,要向劉秋業買這個造型奇特的葫蘆,不過劉秋業卻捨不得割愛。





園子裡滿滿是瓠瓜,有葫蘆形、長形等等,而光是這個小小的園子,就有五個不同的品種。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這也變種了,這本來是長的沒有這種(品種)的,這個變種後就變成有這個形狀,(所以你每年種),(每年會有不一樣的),對啊 會一直變,不然就是摻到的,我這個是用那個長的品種,摻它,摻它,它就變成這樣,變(另一個)樣子,底下有一個胎。(它自己突變的)對,它會授粉。這個過年後就開始種了,種就是隨便挖一個洞這樣,放兩三顆(種子)就一直種,架棚子就讓它攀上來這樣。

雖然瓠瓜好種,不過還是得仔細照顧。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這小個的(如果被果蠅)咬到會爛掉,(大個的被咬到不用怕嗎),對 大個的被咬(不怕),它大個的硬了咬不下去啊,這小個的一被咬到裡面會爛掉,它會有蟲跑進去會爛掉。這有沒包到的,這個被果蠅咬的,咬過就像這樣,這個就很醜,就摘掉不要,丟掉。

雖然是半路出家,劉秋業種瓠瓜卻也種出了心得。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我到處去跟人家研究,跟人家交流,人家有種就跟人家要種子拿回來種,有些是去外面買回來的。

不過吃的葫蘆和用來雕刻的葫蘆可不一樣。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要種五個月,五個月後,這藤讓它黃,黃了才可以把它剪下來再拿回去,那個皮刮一刮、曬乾,乾了之後,才能雕刻。



劉秋業無師自通,作品也隨性,完全不用打底圖,下一步該刻在哪、刻什麼,完全取決於上一步。

不僅如此,劉秋業還為葫蘆加上色彩。

[葫蘆藝術家
劉秋業]
打底用油漆打底,再用廣告顏料,看你要上什麼色,隨便畫都可以,隨便,你要寫字也可以。

色彩繽紛絢麗的葫蘆,多了些現代感外,更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不同媒材、加上創作者的筆法和太陽的加工,自然形成的紋路,更是獨一無二。劉秋業說,鏤空技法是最難的,常常一個不注意,就會失敗,不過他總也有辦法改造成另一個藝術品。現在常常有許多愛好者來和他交流研究,就連外國人看了也愛不釋手,這位黑手藝術家,不僅修車是專業,也為葫蘆創造出不同的價值。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