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是2025年後的台灣能源政策走向,然而有人擔憂,綠電中的光電目標裝置容量過高!而離岸風電除了依賴先進大國協助建置台灣風場,是否能藉此打造台灣風電"國家隊"?再生能源發展已勢不可擋,國際間正推動2050年"RE100",也就是100%使用綠電,台灣如何在這波再生能源浪潮中超前部署?來看記者鍾雄秀、范修語的報導。


 

 

 

"重返里山" 是2017年美國國際最佳短片競賽最佳紀錄片,主要拍攝場景在苗栗通霄北勢窩,這裡除了曾發現石虎、鼬獾等瀕危物種蹤跡外,也是大田鱉的重要棲地。今年初傳出有光電業者,準備承租北勢窩附近廣達34公頃的山坡農牧用地開發,引發環團擔憂。

田鱉田田間管理員

王正安

我們會滿擔心這些陸域生物,到田裡的連結受到影響,然後另外一個是,我們也會擔心,這樣的一個水土保持下去,可能做得不好之後,會對我們田裡,現在的標的物種水生昆蟲,產生巨大的影響。

聲音來源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

除了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法律規定要做的之外,那我們還從能源部門,發展了所謂的環境檢核,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經濟部跟農委會就合作。

 

由於今年底光電政策目標為8.75GW,比起去年目標6.5GW,增加了2.25GW。行政院已要求各光電案場必須在年底前完工併網,而財政部國產署以標租、委託改良利用、委託經營、申請開發等四種方式,讓光電業者自行找標的,向國產署申請開發,類似在苗栗通霄鎮北勢窩預定開發案,目前多為業者初步洽談,未來實際簽約情況未明。光電業者也認為,配合環境檢核,生態共存,才能雙贏。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榮譽理事長

鄭博文

我們自己本身要具有這樣的一個,環境經營的能力,或者專業知識,而且要認真地去,去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物種,而去建構一個太陽光電,再加上庇護牠們一個共存的環境,這個才有價值。

離岸風電公司董事長

吳坤達

太陽能很不錯,但畢竟它受限於國土運用,那海上是一個很大的一個空間,我們可以去發展,台灣其實是全世界最好的風場,台灣海峽。

 

綠電發展的另一個重心離岸風電,日本、南韓離岸風電的開發,多交給本土大型電力公司及商社執行;中國的離岸風場只給國營電力公司開發,風機也都屬自主研發或技術轉移,相對而言,台灣的策略是讓外國開發商自組團隊,逐年增列不同類型「國產化」需求。從水下基礎、海事工程、到風機組裝,扶植出未來能出國競爭的台灣廠商。

離岸風電公司董事長

吳坤達

如果是光指台灣的話,我覺得政府也沒有必要去做這件事,因為我們可以拿到更便宜的東西,幹嘛去,花這麼多錢去扶持我們國內的產業呢,重點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去打,所謂的國際盃。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

高茹萍

我們也希望我們未來,台灣也能夠像是第二個這個丹麥,雖然是一個小國,可是因為藉著這個離岸風力的這個開發的這個經驗跟技術,可以打國家隊,可以到我們的這個,放眼亞洲地方。

離岸風電公司總經理

蕭維成

把整個亞太的風電市場,產業鏈,透過台灣的經驗建置起來,那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展另外一個新的台灣的KNOW HOW跟產業。

 

要發展台灣本土風電綠能,必須要垂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其中也包含了金融體系,從六月初達德能源傳出破產危機事件,可以看出國內外大型風場開發充滿挑戰,也充滿風險。

聲音來源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

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也讓我們國內的金融界能夠進步,能夠成長,那未來,欸,我也可以參與國外的聯貸案。

離岸風電公司董事長

吳坤達

下一步要發展的,應該是要往深海走,那這一塊,我們認為在floating這一塊,就漂浮式,或是所謂浮動式的,是有機會的,如果我們也早一點floating這邊切入的話,我們在其它方面是有機會迎頭趕上的。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

高茹萍

綠能的這個產業鏈,恐怕都是我們現在就要開始,趕快加緊腳步去努力的,因為等到十年以後,這個當,就是日韓或者其它的國家,都已經上來的時候,台灣就已經會錯失這個先機了。

 

經濟部曾喊出2025年要”整廠輸出”,讓台灣廠商有能力從風場設計,到風機採購決定都一手統包,而因應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主導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出規劃,包括台積電在內,目前台灣已有六家企業加入RE100。

聲音來源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

使用乾淨的能源,或者使用再生能源,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趨勢了,它不會再回頭了,特別是在台灣是出口為導向的國家,我們很多的產品出口到歐洲或中國到美國,那這些國家未來只會對所謂低碳的管制,愈來要求愈多。

藻礁公投領銜人

潘忠政

韓國的首爾,他們全民就在那邊打拚下來,他們最後就省下了一座核電廠的電量,我的看法,我們這個部分沒有做好,現在大家在檢討說,能源政策要如何如何,大家慢慢會注意到了。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范修語

韓國首爾2012年推出”省下一座核電廠”運動,透過公民力量,兩年內成功減少的能源消耗,相當於一座核電廠一年發電量,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的政策是”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節電與綠能雙軌併進,能源發展有未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