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約十二公里處,有一個小小的山城「十字村」,遊客通常只匆忙路過,較少駐足在這,事實上,在阿里山公路開通前,十字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上達阿里山,下抵嘉義市,左通來吉村,右到達邦里佳村,也因這「十字」的功能與地理位置,村落因而得名,但伴隨著阿里山公路的開通,往日的風華逐漸式微,這個平靜、富人情味的小村落人口約四百人,客家人就占了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在日治時代、上山焗腦而定居在此,帶大家跟隨十字村唯一的郵差廖清男的腳步,認識這個位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客家庄。上午近十一點,嘉義郵局的郵務車駛進阿里山鄉十字村,郵差廖清男和太太接下郵件包裹,展開高山郵差每天的例行公事。



郵件整理好,將信件搬上小貨車,廖清男準備挨家挨戶送信去。駛進宛若迷宮的山城小鎮,民宅、警察局、國小,只要有郵件,廖清男都使命必達,將每一封信送交到收件人手上。




廖清男接下十字村綠衣天使的任務四年了,因為送信跑遍村庄各角落,就連距離村庄中心四十公里外的,第五鄰、第六鄰,每星期也得跑一趟。

[十字村郵差
廖清男]
(第五鄰跟第六鄰不好送喔)?對,(為什麼)?有時候那個下雨天路會坍方,路不能過,(比較難送)比較不好送,也是(住家)比較散啦。一戶與一戶的(距離)差不多,有的(距)離差不多五、六分鐘有喔。

每天送信讓廖清男與居民建立親人般的情感,見到收信人總會寒喧幾句,甚至有鄉親拱廖清男出來選村長。

[十字村郵差
廖清男]
會和鄉親聊天,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你出來選村長,我就會投票給你,以前有些人比較不認識我,現在認識了(就)說,你來送信,我們變得方便許多,以前的信,有些都轉到來吉(村)那邊,來吉村送上來都送不到。

廖清男傳遞的不只是信件而已,還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照的溫情。

[十字村郵差
廖清男]
(像這邊寄信要怎麼寄)?寄(信)就,你打電話來我家我就會上來幫你收。老人家不會寫字,我都會幫他寫,他住址給我,我就會幫他寫好。山上這邊大部分就是老人家在家而已,年輕人都出去了,他也不會騎車,我們會開車我們就幫他服務到家這樣。



被廖清男喊「欽伯」的劉欽雲,是廖清男的前輩,劉欽雲在十字村當郵差有三十幾年的歲月,在阿里山公路開通前,十字村居民的信件,都還是由阿里山森林鐵路運載,當然送信也不如現在便利。

[十字村老郵差
劉欽雲]
火車載(信)上來,在車站這停,我們將郵包拿回家就剪開分類,掛號的就會先送,送得到的就一起送,最主要的(原因是)掛號信比較重要的,像是喜事寄的現金,你放著來不及給就不行,那很重要啦。

[十字村民
李黃娣妹]
一、兩點,這阿里山線的火車會進來,信(郵包)就會到,打開來就讓大家分一分各自拿回去這樣子。(那時)還沒有公路,(火車)還一天一班次而已。

在阿里山公路開通前,十字村肩負著交通樞紐的重責大任,上達阿里山,下抵嘉義市,左通來吉村,右到達邦里佳村,許多村落的補給品,皆靠阿里山鐵路從十字村運送出去,也因此有了這個名副其實的村名「十字路」。十字路人口約四百人,客家人就占了三分之一。

[十字村郵差
廖清男]
早期客家人來這邊就是來焗腦啦,日本人叫客家人來焗腦,福佬人來挑樟腦油,我們第二鄰叫做「腦館」,客家人在第二鄰大約二十幾戶,第三鄰四、五戶,第四鄰十幾戶,大部分都,有些是種山葵,有些是種筍子,竹子,轎篙竹。



他是廖清男的三伯廖金剛,是個擁有三十年老經驗的筍農。

[十字村居民
廖金剛]
我出生長大後還是跟著父親焗腦,後來才來這邊,後來有幫人做工,做工人一天才賺七元,那時候,現在就種(轎篙)筍,採筍子差不多有二、三十年,(現在交給兒子做)?現在讓年輕人來做老人家沒做了。

轎篙筍是十字村主要農作物之一,五、六月正是盛產期,廖金剛的兒子廖峰楷和妻子走進自家竹園,準備採收成熟了的筍子,

從小耳濡目染,廖峰楷採筍刀法俐落,去頭、剝殼、去尾一氣呵成。



廖峰楷夫妻倆順著竹園的陡坡,一路跟著轎篙筍的蹤跡往上爬,又高又陡,採收十分辛苦。

[十字村筍農
廖峰楷]
像這個(竹園)算是比較好(採收),這比較平一點,有些很陡,都要手要抓著旁邊才能走,像石壁一樣呢。有些很陡的很辛苦喔,一直爬爬爬上去要採收那支竹筍,去到那邊,(被)松鼠吃掉了,白走那段路了

細細長長一整袋的轎篙筍,不是採收了就好,還得注意它的保鮮期。

[十字村筍農
廖峰楷]
這差不多放一、兩個鐘頭就要煮了,(放)太久會老,會太老,吃起來比較硬。

為了保留轎篙筍的肥美鮮脆,筍農採收後就要立即加工處理,



因此每到轎篙筍的採收期,十字村幾乎家家戶戶的筍寮都炊煙裊裊,香氣四溢。

[十字村郵差
廖清男]
這是山葵王子他家啦,因為他種很多山葵,他叫做吳相澤。

就在廖清男送信的同時,山葵王子吳相澤,還在山上忙著採收山葵呢。



雖然不會說客語,但身為移民阿里山的客家第三代,吳相澤對於早期客家移民到阿里山的產業史知之甚詳。

[十字村山葵農
吳相澤]
以前我爸爸他們,他們是種一些水果,還有種一些地瓜啦,還有一些蔬食可以維持生活的嘛,養一些豬養一些鴨這樣子過活,如果有工可以做,像他們造林或者是伐木的時候,他們都可以去做,原本我祖父、阿公他們是焗腦,提煉樟腦油,日治時代提煉樟腦油,到這邊定居的。

海拔兩千三百公尺上,一畦一畦綠油油的山葵田,是吳相澤投入心血用心照料的成果,在阿里山問誰種的山葵品質第一,除了他,恐怕不會有其他答案。種植山葵已三十年的吳相澤,對我們說著,如何辨別成熟的山葵。

[十字村山葵農
吳相澤]
這一棵,這旁邊是分株苗,但是這一棵它就是頭,(就是)它種下去的主幹,它浮出土面,大約差不多十幾公分已經可以採收了,像我們農民在種,我們是差不多一年半到兩年採收,都可以採收了

山葵是阿里山的特產,因為都是在大樹下、山坡旁,順著山的起伏栽種,種植、採收工作有相當的難度。採收熟成的山葵後,可將旁邊小株的分株苗再種回去,讓它再生長。

[十字村山葵農
吳相澤]
但是我們也會(再)給它(分株苗)分類,比較大的在一股,比較中的在一股,小的在一股,它才不會因為生長比較快、比較慢的關係,被蓋掉。

由於山葵生長,須在冷涼潮濕的環境,阿里山的氣候、溫度、濕度相當適合,日治時代日本人引進栽種,至今已經超過半世紀,到現在新鮮山葵大部分仍舊是外銷日本。

[十字村山葵農
吳相澤]
(是賣到日本去嗎)?對 大部分,(大部分),絕大部分,生鮮市場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到日本,如果在十幾年前,也都是到日本加工回來,再賣給我們台灣,現在我們這十幾年來,我們台灣自己也有在做加工,可是我們很好玩就是,因為我們政府限制還有風氣還沒有打開,最好的、最天然的都是日本人在吃,我們反而吃那些有添加化學的。



吳相澤將新鮮山葵細細研磨成醬,許多人就愛山葵這特有的香氣和辛辣,天然的山葵香氣飄散著,嗅得到阿里山客家移民在山上刻苦打拚的精神。

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蜿蜒山路來回,在阿里山公路63公里處的山城小鎮穿梭,廖清男這個十字村唯一的郵差,背負山間綠衣天使的使命,傳遞每一封來自各地的訊息,信件上每一位收件者的人生篇章,繼續在十字村精采,等著被探索。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