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二十是北台灣客家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天穿日。為了紀念女媧補天,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都會把過年蒸的甜粄,留一塊下來,在天穿日的時候拜女媧。這天一定也不拿鋤頭、不拿針、不曬被。不過在宜蘭的福佬客,天穿日都會煮一鍋蘿蔔粥來吃,說是眼睛會變亮,許多已經忘了老祖宗話語的福佬客,靠著留存的習俗來追溯自己的客家背景。宜蘭客家福佬化程度相當嚴重,不過像是天送埤、雙連埤等地,卻是客家人相對集中、也還聽得到客語的聚落,像是大同鄉的玉蘭茶區,就是桃竹苗遷居的客家人所開發的,而在天穿日,則是他們休息、回到西部掃墓的日子。甜粄切成一塊一塊,沾上麵糊,再放到油鍋裡炸,看起來香酥可口,不過這可是要讓女媧娘娘補天用的。

<正月二十天穿日 請女媧娘娘 今天準備甜粄敬奉>

傳說遠古時代,水神與火神發生爭戰,水神因為打輸,撞向不周山,不周山是撐天的支柱,支柱斷了,天地也因此破了個大洞。女媧娘娘不忍蒼生受苦,於是煉五色石補天,拯救人類。這甜粄,正是象徵補天用的五色石 。
有句話說「有做嘸做 (廴翏)(休息)到天穿過」,過去農業時代,有些地區客家人對於天穿日,相當重視,認為這天會「天穿地漏」,多做無益,還可能帶來一整年的貧困勞碌。

[雲林縣林內鄉林北社區
黃春麟]
天穿日不要工作,人講的不要拿鋤頭,拿鋤頭,田地會鋤破洞,女人的衣服不要拿到外面曬,天穿日大部分都會下雨,人家講天穿日下雨,這一年會比較不好,大家說要用甜粄去補天,比較不會下雨。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不論是廣東客家、福建客家、江西客家,全部有保留天穿的習俗,就是在(農曆)正月二十這天,男人不能下田、婦女不能拿針,甚至不能曬被子,因為天穿地漏,你那天做的全部沒有用。不過這個限制在北台灣,不然就中台灣以北,因為我們發現,在台中以南的客家,不論是雲林、彰化、嘉義這些地區的「福佬客」,一直到六堆的客家人,全都沒有補天穿的風俗。

雲林林北社區的客家人,是從桃竹苗搬遷下去,因此還有拜天穿的習俗,不過各地客家人過天穿的方式不太一樣,新竹竹東有山歌比賽,有人不拜女媧拜媽祖,而在東北部的宜蘭客家人,更是特別 。

[宜蘭三星鄉客家鄉親
彭石貴]
中間捲蔥這樣一塊塊,捲蒜,蒜白這樣捲進去,煎一塊塊去拜,以前都有過天穿,還有過天穿日,天穿日煎甜粄拜天公,(準備)酒這些拜天公,以前天穿日都有這樣做,後來十幾年來就沒有過了。

[壯圍補天宮主委
游松陣]
天穿這天,有人說早上,在門楣上要掛一顆蘿蔔,一早開門,門打開,頭去撞蘿蔔,就是好彩頭這樣。

[宜蘭員山大湖底詔安客
呂清水]
以前要做事的人,蘿蔔粥就是吃點心,天穿吃的意義,就是吃了眼睛會亮。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那天是新年假期的結束,老一輩的就是說,把過年期間所有吃剩下的雞頭、雞腳、肥豬肉啊,煮成一鍋來吃,不過這樣吃很油,後來就會放蘿蔔,因為過年期間蘿蔔盛產,所以後來,年輕一輩的人,就開始煮比較清淡的蘿蔔粥,加豬肉加蝦米那些東西這樣吃,所以老一輩的人是吃菜尾,年輕一輩的人,就特地煮蘿蔔粥來吃。

<真的有做沒做 要放到天穿過 今天買菜買不到>

<這是芹菜 煮蘿蔔粥 一定要芹菜和蘿蔔>

備好材料,將蘿蔔去皮洗淨後刨絲

油鍋燒熱,將肉絲、蝦米爆香,再加蘿蔔絲拌炒。這鍋料,就是蘿蔔粥好吃的秘訣。

再把米飯混合炒好的蘿蔔絲,一起加水煮到軟爛,一鍋好吃的蘿蔔粥就完成了。

<可以囉 大功告成 可以上桌囉>

紅色蝦米配上綠色芹菜,淡淡的點綴,卻讓粥更可口,而一絲絲的蘿蔔,早已熟透成透明狀,和粥融在一起,舀起來再加點胡椒,吃一口,嘴裡都是蘿蔔的清甜。

<(哈啾) 哈,很香,一定有香才會打噴嚏>

[宜蘭媳婦
王秀玲]
有時候我們上班忘記了,如果忘記了,晚上就會加強一下,冰箱裡如果有蘿蔔就拿來煮一下一鍋湯,不然就趕快到市場買一塊蘿蔔糕,這天市場上一定會有蘿蔔糕可以買。

又Q又白的蘿蔔糕,沾點客家桔醬,咬下一口,滿是香甜,或是加點蒜煮成蘿蔔糕湯,簡簡單單,卻美味無窮。

[宜蘭員山大湖底詔安客
呂清水]
天穿這天就是拜堯和舜,禹沒有拜,用素果拜。我們那個是傳承下來,就是這樣拜,這個我們大湖底,也很少人像我們這樣。

[宜蘭員山大湖底詔安客
呂清水]
我阿公就會說客語,到我父親就不會了(為什麼),因為漢族的人多,我們客家人比較少,就被同化了。

用河洛話說出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實,這裡的客家人,雖然因為生活環境的關係,已經不會說客語了,但仍然可以從流傳下來的習俗,確定他們的客家背景。

[宜蘭社區大學課務秘書
彭名琍]
年輕一輩,有些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是家裡有過天穿。他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是他過的是客家的節,因為天穿是客家才有在過,在宜蘭很多這樣。

除了雲林,宜蘭也是福佬客分布多數的地區,許多「客人底」甚至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了,只能從留存下來的習俗,推斷出家族的客家軌跡。
但是相較於宜蘭的福佬客,其實三星、天送埤、玉蘭和雙連埤等地,算是客家人集中,而且還保留說客語的客家聚落。在天穿日這天,玉蘭客家人也不工作,而且這天是他們回桃竹苗老家祭祖的日子。

位在大同鄉的玉蘭,除了是有名的茶鄉之外,更是一個可以認識宜蘭客家故事的好地方。

[茶園老闆
邱劉寶]
來我這裡泡茶一個好處,泡茶,瓦斯爐我會拿給你們,客人都到上面拿茶盤、拿水,拿到茶園這裡泡,一個好處就是,我的茶如果泡不夠的話,旁邊的茶再採來湊。

茶園老闆邱劉寶正為來訪的客人導覽解說,幽默的風格,常讓客人哈哈大笑。

[茶園老闆
邱劉寶]
我爸爸姓邱,我媽媽姓劉,前面有兩個姐姐,後來就生一個老三寶貝出來,所以我的名字很好記,邱劉寶,姓邱和姓劉生出來的寶貝就是我,哈。

邱劉寶的父親邱家琳,8歲就跟著父親從新竹遷到玉蘭,邱家可以說是最早移入玉蘭的家族之一,另一個則是林家。

[邱劉寶母親
劉正妹]
(以前從新竹那裡是怎麼過來的),走路過來的,(走多久),走兩天,(走兩天喔,那是怎麼走過來的),翻山越嶺。

[玉蘭老茶農
林仕昌]
這裡還有公路後面,差不多30甲(地),30甲都是我叔公買的,我叔公他先到羅東當醫生,他買了這些地,買了沒人管理,就叫我爸來管理,我們就跟著來,家族就搬到這裡來。

玉蘭客家人大多來自桃竹苗,早年以柑橘和水田為生,民國50年初,被颱風沖毀後,居民不得已只能上山占用林班地耕種 。

[玉蘭老茶農
林仕昌]
我們庄裡的人,全部去政府各機關陳情,說我們的田全部被沖毀,被沖毀沒辦法生活,不得已要開山。以前一開始是種柑橘,種柑橘林務局不肯我們種,要來鏟掉,我們庄裡的人,大家就開會,林務隊的人來的話,下面的人就放鞭炮,放鞭炮大家山上工作的人全部下來。

[茶園老闆
邱劉寶]
一開始有種柑橘,像我爸是跟公所租的地,後來就種田,在下面,蘭陽溪那裡種田,被大水沖毀,後來我才在這裡種茶。

全庄居民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為了生存,團結一致,在爭取到林班地放領後,玉蘭居民便開始大量種植茶樹,只不過,種茶一樣是件苦差事。

[邱劉寶母親
劉正妹]
以前很辛苦喔,採茶手都會脫皮啊。(一天要採多久),採到晚上,早上出門,要到晚上才有回家。

[玉蘭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明光]
當然辛苦,以前山上都沒路,走路走到山上,要一兩個小時,種柑橘也一樣,柑橘也是要從山上扛下來的。到了民國七十幾年,產業道路才開。

玉蘭客家人勤奮打拚,也漸漸打出玉蘭茶的好名聲,只不過後來種茶越來越難做,在農委會的輔導下轉型,2001年正式成立「玉蘭休閒農業區」。

[玉蘭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明光]
喔,差很多喔,以前這裡種茶是這樣,山上的茶還沒採收,那時候人就已經訂去了,現在不一樣,現在是做好了放在那裡,就沒人買。就差這麼多,所以現在茶農就轉型,轉型做休閒,做觀光,做民宿。

小小一個社區,就有十幾二十家民宿,茶農也研發出各種茶產品,一杯杯又Q又好吃的茶凍、金黃剔透的茶燻蛋、茶燻雞腳,遊客坐在茶園裡,一邊泡茶聊天,一邊欣賞蘭陽的美麗景色,好不愜意。

太陽底下,一葉葉金黃色的鹹菜隨風擺動,空氣裡還聞得到一股暖烘烘的發酵味,曬個兩竹竿,就足夠吃一整年,這不也是傳統的客家印象。
清代開始就有客家人遷居宜蘭,雖然現在不一定還保留著自己的母語,不過,追本溯源,在在都是客家的歷史印記。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