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起到六堆地區中屬於後堆的屏東縣內埔鄉,這裡擁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守護地方三百年的天后宮,庇祐考生金榜題名的昌黎祠,都是後堆有名的景點,不過,在附近的內埔老街,卻逐漸沒落。在地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便邀請藝術家進駐,進行一場內埔老街產業藝術再造運動,藝術家以個人專才,將古屋結合藝術與在地文化,打造充滿人文故事的客家小店,讓老街變新,卻又更傳統。 [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理事長 曾琬婷]
這裡原來是一個客家的聚落 那可能因為已經 時代過了五六十年 老街已經沒落了
- Jul 11 Wed 2007 16:55
28集-行入六堆庄(後堆/內埔)-老街的變與不變
- Jul 11 Wed 2007 16:54
28集-客家古俗婚禮之港源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代表一個階段的結束,對許多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記憶。這幾年也越來越多學校,會用特別的畢業典禮,讓學生在校園生活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們要去看的,是位在南投縣國姓鄉港源國小的畢業典禮。港源國小在淳樸的客家庄,所以校方特別用客家古俗婚禮,象徵畢業學生出嫁到國中去。在這樣的過程中,給學生體驗從前,長輩如何翻山越嶺娶親,從中認識客家文化。更難得的是,這場古俗婚禮的準備過程,除了學校老師、學生之外,當地的村民還總動員,共同參與這群孩子們的重要里程碑。這是南投縣國姓鄉港源國小,畢業典禮的重頭戲。遵照客家古俗的迎親隊伍,學生們很正式拿著囍字牌,而新郎正是他們的學長,也是今年應屆畢業生。其中客家北館的演出,則是當地社區人士組成。
- Jul 04 Wed 2007 17:01
27集-行入六堆庄-中堆-昔日米倉 竹田糶糴庄
第二屆客家新聞獎上個月已經頒獎,客家電視台採訪製作的「行入六堆庄」系列報導,獲得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客家新聞雜誌從這個星期開始,將連續用四個星期的時間,帶您再次深入南部六堆客家庄,認識六堆的歷史文化;領略(感受)六堆的自然人文風情。今天我們首先來到「中堆」的竹田鄉。竹田過去是六堆的米倉,農田面積最大、也是米穀的買賣中心;現在的六堆、農業還是命脈,只是稻田變成黑漆漆的網室花房、還有高聳的檳榔樹。竹田有哪些故事呢?記者陳君明、蔡裕昌的報導。
71歲的陳金妹阿婆,每天早上和下午 都會固定來到龍頸溪旁的開庄伯公拜拜,而伯公旁邊 現在看似水閘門的地方,早期卻是六堆地區 最重要的移民 買賣的港口。
- Jul 04 Wed 2007 17:00
27集-天使五人室內樂團
不曉得您愛聽古典音樂嗎?對某些人來說,古典音樂似乎高不可攀,得要進入正式的音樂廳才欣賞得到。不過在屏東縣許多鄉鎮的社區活動中心,就可以聽到專業室內樂團演奏古典音樂,成為社區老人的休閒活動之一。這個室內樂團成員總共五人,全都出身正統音樂科班,一位彈鋼琴、一位吹長笛(西洋簫)、還有三個提琴手,不只是古典音樂,他們還能演奏老人們熟悉的鄉土民謠,而且這些表演、全都是免費的。最特別的是,這支室內樂團的成員、平均年齡只有12歲。記者李一凡、吳湘屏,向您介紹這支「天使五人室內樂團」。
- Jul 04 Wed 2007 16:54
27集-水車達人張玉田
水車是過去農村社會很重要的工具,利用天然的水力,水車可以幫助農田灌溉、碾米、製茶。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各種電力設施早已取代了水車,水車功能逐漸被遺忘。現在能看到的水車,多半都是裝飾用途。在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卻有一位73歲的老農夫張玉田,在住家門前的水圳上、親手做了許多水車,而且這些水車的材質、都是廢棄的保特瓶、鋁罐,相當有環保概念。更特別的是,這些水車真的都能用喔!今天節目最後一個單元,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去認識這位有趣的老先生、還有他做的水車。台灣自開墾以來 就是以農立國,一切與農業相關的技術,當然是非常進步 而且令人讚嘆,尤其分布在農業區的灌溉水圳,更是隨處可見,不過其中兼具力與美 發明出來的水車,就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在橫山鄉的豐田村 油羅溪旁邊水圳上,這些造型奇特的小水車 在路邊轉啊轉的,發出響亮的聲音 相當引人注目,靠近點仔細看,毎一座材質 不是用寶特瓶、鐵鋁罐,就是廢棄塑膠管等 回收容器製成,雖然這些水車 看起來不是很華麗,但今年已經 七十三歲的張玉田說,就因為早已經是個退休農夫,平常閒著沒事做,乾脆在以前所耕種的農田旁,順著水圳搭建水車玩,答答答的水車轉啊轉,在寧靜的新竹鄉間,顯得特別有趣。一輩子只當過農夫的張玉田,因為從十六歲種田,對水車就有印象,雖然從來沒有人教過他,但靠著自己不斷摸索,試著試著就成功 做出會轉的水車了。
- Jun 27 Wed 2007 17:01
26集-高屏大湖爭議
經濟部水利署規劃、在高屏交界的美濃吉洋地區,開闢一個佔地700公頃的人工湖、高屏大湖,一旦完工,將可有效抒解大高雄地區的用水問題。但是因為砂石利益跟環保疑慮,環保團體跟部分地方居民一直強烈反對興建高屏大湖。五月份水利單位在這裡開始進行水文測試試挖,以評估是否可以正式開挖,還是引來強烈抗議。到底這個人工湖意義何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爭議?記者謝佳凌、陳志男的採訪報導。 美麗的美濃 因為天然好山好水 加上濃郁人文和生態環境 一直是無數台灣人最愛的小鎮之一 也因為如此 當二十年前美濃水庫決定興建 反對運動從此爆發開啟
壩高規劃147公尺的美濃水庫 因為距離民眾居住地點太近 又有五條斷層通過太過危險 加上必須淹沒世界獨一無二的黃蝶翠谷 美濃水庫在多年抗爭下 終於敵不過世界環保潮流 暫時停止興建
- Jun 27 Wed 2007 16:59
26集-中橫這條路(二)
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造成中橫公路上谷關到德基路段、坍方中斷,八年來一直沒有修復。中橫是梨山地區的主要聯外道路,路不通、衝擊到居民的生計,就醫、就學更是困難重重。看來只有讓中橫復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貿然開通中橫,卻也可能引發更大的災難。到底中橫這條路的未來在哪裡,繼續是記者羅弘昇、范群宏的分析報導。
梨山國小六年級23位小朋友,正在練唱畢業歌曲,唱到一半還有同學哭了。
- Jun 27 Wed 2007 16:54
26集-龍南漆業浴火再生
我手上拿的這個袋子、是用紙做的,不但撕不破,而且防水、防蟲。這是因為紙袋上面塗了好幾層的天然漆。這是位在南投埔里的「龍南漆業」、開發的新產品,有別於傳統漆器,著重天然漆的特性跟實用性。台灣的漆產業,曾有一段風光的歲月,可是現在全台灣只剩「龍南漆業」的徐氏兄弟一家還在苦撐。他們挖空心思研發新的漆器、到處蒐集漆器文物,想重振天然漆產業,卻接連遭逢九二一地震與祝融肆虐。但是徐家還是沒有放棄,希望在最困苦的逆境中,走出一條路。
眼前這棵樹,樹幹上被割出許多V型刀口,再插上貝殼,盛裝樹身流出的白色汁液。這就是天然漆的採漆的過程。
- Jun 20 Wed 2007 13:33
25集-台灣人瘋面膜
端午節剛過,宣告夏天正式報到。太陽光越來越強,這個時候愛美的女性最怕的就是、曬黑,於是各種美白(可以讓你變美變白)的產品紛紛出籠,尤其是宣稱效果快又好的美白面膜,更是熱賣商品。您知道嗎?台灣人一年可以敷掉43億元的面膜,這個數字真是大到驚人。看準面膜的龐大市場,不只保養品業者,連醫院、製藥工廠、菸酒公司,甚至郵局,都開始做面膜生意。還有您知道嗎?您所敷的面膜,有很多都是Made in Taiwan。一片小小的面膜,從幾十塊到上千元都有,到底面膜是怎麼做的?裡頭又有什麼玄機?炎炎夏日裡,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就帶您一窺製作面膜的奧秘。炎炎夏日裡,熾熱的太陽,把路上行人曬得個個是頭昏眼花、汗流浹背。(稍停)對愛美的人來說,這種天氣、防曬的功夫不可少,除了撐陽傘、戴帽子;想要讓自己更白,還有一個法寶、敷面膜。
- Jun 20 Wed 2007 13:32
25集-中橫這條路(一)
全長190.8公里的中橫公路,在民國49年正式通車。這條穿越中央山脈的公路,當年是一萬多名退休榮民,花了三年九個月的時間打通的,曾經是台灣「人定勝天」的驕傲,也造就了後來沿線的觀光跟產業的發展。然而、八年前的921地震,中橫公路上谷關到德基這段,因為嚴重坍方中斷;好不容易搶通了,三年前的72水災,讓這條路又斷了。道路不通,首先衝擊的是人的生計,因此八年來、要求中橫復通的聲音不斷。但是,這條路卻不是說修就能馬上修的。因為問題很複雜,我們將以上、下兩集的方式,深入探討中橫這條路。首先,記者羅弘昇、范群宏,就帶您實際走一趟中橫坍方路段,瞭解問題所在。群山環繞間,零星散佈著大大小小的房舍,偶爾飄來白雲,風景美的令人神往。這裡是中部著名的景點 梨山。溫帶水果和高冷蔬菜,是這裡的特產,也是經濟命脈。921地震,把梨山的主要聯外道路,中橫公路,震得滿目瘡痍。八年了,這條路還是不通,阻斷的,不僅是當地的產業,還有3500人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