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新埔鎮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老建築等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粄條、柿餅等美食更是吸引人,這幾年新埔鎮開始「動起來」,在地有股新活力正在醞釀中,後生人紛紛在這個純樸的客家小鎮創業,一步一步實現夢想。創業路上結合客庄特色,像是在甜點中加入柿餅,或在餐點、風格布置中結合客家元素,希望端出平凡卻不失新穎的客家味。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香氣沉穩的麵包,靜靜在溫馨靜謐的麵包店裡,等著被有緣人帶回品嘗,這個充滿香噴噴氣息的麵包基地,是後生姊妹倆的孵夢基地。
顧客 張先生(右)
我今天從竹北來,我很少來到新埔這個地方,我對這邊的印象就是比較老舊,剛剛就是路邊經過看到這間店,就覺得很特別,跟這裡的風格差很多。
新埔創業後生 張香晨(右)
之前沒有這個例子,沒有一間不是傳統麵包店的店開在新埔,所以一開始當然吸引了很多人來,那通常評價聲是一半一半,有一半覺得很好啊,在這邊開了一個新的氣象、新的店這樣,是鼓勵的心態,然後另一半的人會吃了以後會嫌貴。
對麵包和甜點製作有極大興趣的張香晨,為了鑽研技藝,大學期間毅然決然休學,前往日本大阪製菓學校半工半讀,雖然有機會在日本就業,但因為親情的羈絆,讓她選擇回臺。
新埔創業後生 張香晨(左)
這是我家那邊的柿餅,這是豆腐柿,每次產季前就會比較少,所以要先跟老闆一次訂個10盒、20盒,然後再冰起來,那豆腐柿的話就是會比較Q、水份比較多,比一般的柿餅吃起來會Q彈一點。
她是新埔旱坑人,一心想把對家鄉的情感揉進甜點裡,張香晨發現,旱坑的柿餅經過九降風吹拂,又香又Q,跟磅蛋糕極搭,於是靈機一動把兩者混搭起來。
新埔創業後生 張香晨(右)
會先有一個想要試的心情,試完以後覺得好像也不錯,所以對新埔會增加一個好感度,所以他們也願意在柿餅季的時候來新埔走走,這是我覺得我能夠為新埔帶來的價值,就是多創造一些大家對我家鄉的興趣。
玄奘大學USR計畫主持人 謝明勳(右)
新埔它是,不是真的到完全偏鄉,它其實要進都會區也是方便的,可是它其實又保有滿有農村特色的一個部分,所以我覺得這是它對年輕人來講,還滿有吸引力的地方。
要在家鄉開一間麵包店,事前可是歷經跟家人好一番溝通,張香晨很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對世代間觀念的落差,她和妹妹一起拚,一步一步證明。
新埔創業後生 張香凝(左)
可能剛開門(店)的時候可能大家就是,我們周遭真的沒有東西,因為覺得想說會很好奇,我們怎麼樣,或是說會看看到底什麼時候會被人家發現,因為我們剛好在新埔一個小角落,就是一個新開發地。
新埔創業後生 張香晨(右)
像我當初想說,我要開一間可以內用的咖啡廳麵包,主要賣麵包,但可以內用,那我父親聽到以後就會覺得說妳在辦家家酒嗎?這三張桌子新埔人不會接受,不會有人喜歡這樣,妳這樣做不下去,所以其實我們在開店前期發生了滿大的爭執。
堅持理念的兩姊妹,照著步調穩紮穩打,靠著好味道踏實地往前走。
記者 許儷齡(右)
在新埔這個城鎮中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像是很多家廟就聚集在這條和平街上,不過在此同時,街道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家鄉開店創業,在這邊定居。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王保鍵(右)
年輕人有其夢想、想做的時間,有他的理想,不過他懷抱著理想要回家鄉、回到客庄,不過行政支持以及家庭的支持、人際的支持,可以讓他回鄉留在那邊,我們所謂「地方創生」就是讓年輕人回鄉,還要留在那邊、長時間待在那邊。
實現夢想就從家鄉開始,另外一位新埔後生庫柏,也是歷經跟家人溝通,最後決定就在家樓下,開一間有客家味的咖啡廳。
新埔創業後生 庫柏(左)
以前我發現這裡,這裡沒有一個可以坐下來吃東西、聊天的地方,我就想要在這裡,我家樓下開一間,客家風格的咖啡廳。
創業夥伴 Leo(右)
以前常聽到的是說中式西吃,或西式中吃來講的話,那因為我們是客家風情、客家風格的餐廳,我們是打造一個新的名詞是「客式西吃」。
把家變成創業據點,和創業夥伴一起在最熟悉的地方,邁開步伐闖事業。
新埔創業後生 庫柏(左)
以前這裡是書店,我父母經營的,不過我想要在這裡開咖啡店,然後所以我就想說把這個空間開放出來,然後給自己、也給新埔在地人,享有這個空間。
這群年輕人對家鄉都有滿滿的愛,都希望從自己出發,跟更多人分享新埔這個純樸的客家庄。
新埔創業後生 庫柏(左)
一般的人來新埔,會來我們這邊「三街六巷九宗祠」來做觀光文化,也會到新埔市場去逛老市場,然後相較性的話,就是有觀光人潮,因為我們店家主要就打一個比較復古,然後客家風格,等於大家走一走累了,有空可以來這喝咖啡、吃東西。
要在客庄發展事業、站穩腳步,後生也必須勇於迎向挑戰。
南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主持人 邱星崴(右)
我們居住的地方是鄉下,不過離大都市也很近,可能30分鐘至1小時很快就到,我們做地方創生主要是如何跟大資本競爭的問題,很多大資本進駐,它具有很多行銷資源,客家庄長期以來,我們的土地、水、電、青年等,都被大都市吸引過去,在地人才較為稀缺。
創業路上帶著對家鄉的使命,越來越多後生勇敢追夢,為自己找到留在「家」的更多可能。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