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青農返鄉蔚為風潮,為農村注入活力,桃園市新屋區有一群青農結合稻米、蜂園、馬場和資訊等產業,針對不同產季,規畫農村小旅行,專業分工、資源共享,節省行銷成本,希望吸引更多消費者,透過農事體驗及生態導覽,認識新屋農業。


 

趁著雨勢停歇,採蜜的蜜蜂正準備回巢,後腳上掛著的小球,是蜜蜂飛了六、七公里,拜訪上千朵花,辛苦採集到的花粉球。

[新屋蜂農
許淑芬]
我們有一個花粉收集盒,會放在那個蜜蜂的入口,出入口,對,就牠們進屋子的口,對,對,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就把牠放,早上一大早就放,然後採到中午,牠們會出去外面採,採到中午帶回來,它就會著附於牠的腳上,然後進門的時候,花粉收集盒就會落在花粉收集盒裡面,(牠是會自己把花粉撥到裡面)?對,剛好,不是,不是,剛好我們設計的那個孔,就是剛好落在那邊。

這座位在桃園新屋的蜂園,除了讓遊客了解蜂蜜和花粉生產過程,蜂園主人許淑芬兩夫妻,將蜂園打造成生態教育園區,帶遊客走進蜂園,認識蜜蜂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

[新屋蜂農
許淑芬]
因為蜜蜂是比較敏感的昆蟲,牠就是說,攝取到一點點毒,牠就會死亡,對,那牠們也不會帶回來巢內,牠們蜜蜂是很愛乾淨的,牠不會帶回來巢內。

彎著腰在田間巡田水,家中三代都種稻的徐信湖,原本自家耕地,加上配合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村裡許多老農年事已高,就找他代耕,就找他代耕,如今他的耕種面積超過了60公頃,種植的桃園三號米香氣十足,除了糧商找他契作生產,更嘗試自創品牌行銷。

[新屋青農
徐信湖]
其實以前阿公種田,老人家留下來的觀念是說,收成好就賣給糧商,就換錢回來,錢拿到就盡快要,小孩子付學費,家裡開銷,我現在做這個品牌就是說,因為自己有種這麼大片田,我想,不然留一塊收成試試看,用心管理,還有少用肥,品質顧好,自己來弄這個包裝,剛開始這個都沒賺到錢,靠這個沒辦法養家。

從自創品牌到生態體驗,展現青年投入在地農業的行動力和創意,但單打獨鬥力量有限,於是這群理念相同青農,嘗試結合彼此特色,包裝出農業休閒體驗行程,透過網路,行銷新屋小旅行。

[新屋青農
徐信湖]
新屋這很多年輕人很用心,在這些農地,發揮這些農田,種些很好的東西,譬如說自然農法的水稻,天然的蜂蜜,還有黑米,還有一些有機蔬菜等等這些農產品,對我們這的農地,還有對這些,大家吃的安全疑慮,全部很好。

[新屋青農
蘇柏嘉]
名字的構想是我太太跟我這邊做一個發想,我們本身在桃園,可是每次放假我們都要去哪邊去哪邊,「逃逃逃」,那我們桃園的稻子又有名,那就用"桃稻新屋"做一個有趣味的活動這樣子。

除了稻田和蜂園,在地的馬場也加入小旅行行列,行程選擇更多元。

[馬場教練
黃世智]
團結力量大嘛,那再一個就是說,譬如說在辦活動什麼的時候,他們大部分都是一些產品類的東西,那你如果說,有馬來參加這個活動的話,會比較吸睛這樣,相對地就會,就比較會帶動地方的農業方面的繁榮,那像馬術,這個也是算一個休閒農業。

[新屋青農
蘇柏嘉]
生在新屋,其實對當地產業,也並不是說非常非常詳細的了解,譬如說新屋馬場,我也是只有聽過說,新屋有馬場,可是也還沒實際去參訪過,對啊,然後它馬場能夠提供一些什麼消費的經驗,我們也不知道,也是透過顧問公司,我們才了解,像馬場黃大哥,黃大哥一直在推這一塊,介紹人來們騎馬,其實騎馬對一些身體上的保健,其實很有幫助的。
 
即便八位成員中就有兩位賣米,也會透過產品定位區隔市場,不擔心搶走團隊夥伴的客人。

[新屋青農
蘇柏嘉]
說真的會完全沒有,其實也會有,可是每個人的消費層面可能會不太一樣,像譬如說我們品牌,其實我們從,生產銷售包裝,都是一條龍的一貫化作業,我們比較屬於算批發的市場。

這天忙完白天的工作後,約好要拍攝團隊的行銷影片,難得齊聚一堂,大家說,一群人行動,比什麼事都自己來有效率多了。

[新屋青農
鄭朝銘]
當然是有專業的人來帶會比較好,對啊,畢竟我們是在生產端,對於這個行銷媒體,我們比較弱,包括還有網路的部分,當然有一個專業的人來領導我們,一起怎麼樣去做行銷那是最好的,畢竟術業有專攻。

[新屋蜂農
許淑芬]
我自己辦的小旅行導覽這些也有限,對,還是要透過一些行銷公司,來幫我們打廣告的意思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效益這樣。

從一度遍地休耕到重現稻浪,新屋這群青農,不僅延續了魚米之鄉的美名,更要行銷稻田之美,串連在地農民,透過專業分工及資源共享,為家鄉開創新一波的休閒農業經濟。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陳靖維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