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大武鄉是臺灣東西部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早年不只有林場,還有漁業發展,匯集多元族群在此落腳,其中不乏客家族群東遷的故事。南迴鐵路還沒開通前,往來只能依靠公路,每到大武必定停留休息。而當時就有新竹客家人在此開藥房,靠著賣暈車藥、提神藥,賺進不少鈔票。另外也有高雄美濃客家人來此開戲院,見證了大武盛極一時的繁華年代。宋宇娥跟蔡裕昌帶我們看故事。
從空中鳥瞰地面,依稀可見半圓形的建築殘跡,這裡曾是公路客運大武站的所在地,在南迴鐵路還沒有通車的年代,它是南迴公路相當重要的中繼站,廢站25年後,2023年正式被拆除。
大武鄉民 徐招蘭(左)
沒有火車之前,交通就是我們要去哪裡就是在這邊坐車。小時候就有的,這麼可惜,建築物也還很好,這樣拆掉,要拆很快啦,2天就拆掉了,你要蓋的話,半年。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右)
大武以前公路局站滿大的,因為高雄到臺東,一到這裡,一定要休息,吃飯的時候,一、二十台的車停在這裡,很可惜,一個記憶,大家這樣經過的一個回憶,大武站,大武站以前金馬號、金龍號,人口眾多,那時候吃飯時間,我們有時候會去那邊看人欸,人很多啊。
公路客運大武站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更曾帶動無限商機。正在整理藥品的藥局老闆范少奇,是新竹關西客家人,他父親范金全原是臺東大武衛生所保健員,後來轉做藥局生意,就是因為不少人搭車經過一、二小時蜿蜒曲折的山路,容易暈車甚至吐到不行,到這裡停留休息的時候,就必須買暈車藥或提神藥,據說藥局賺進的鈔票幾乎是當時公務員薪資的2倍。
藥局老闆 范少奇(左)
那個時候聽我爸爸講 他講說單單賣暈車藥 就有生活費 那個時候 因為這邊的路 不很平整 所以說 暈車的人很多 南迴那個時候沒有柏油 那個時候石頭路。
隨著交通設施越來越便捷,暈車藥的獲利傳奇,早已成了歷史故事的一頁。
藥局老闆 范少奇(左)
不多了 不多了 現在轎車很多 溜一下 溜就過去了 過路車量很多啦 但是下來買那些暈車藥 已經落伍了 已經沒有了。
其實《客家新聞雜誌》團隊,2010年時就曾經踏訪大武站。
這裡是賣票的,這裡是客人,很像這裡是客人休息的地方,那裡就是飯店,公路局飯店(餐廳)。
牆面斑駁,售票亭人去樓空,公路客運大武站當時就已繁華不再。
大武鄉民 陳金蓮(右)
(99·1)
中午就在這裡吃午餐,不然就是休息十分鐘或二十分鐘,也有金龍號、也有國光號、也有金馬號,也有直達車,也有普通車,很熱鬧。
大武鄉民 陳金蓮(左)
(99·1)
滿滿的客人,很多真的。所以他們在這裡開藥房生意好啊,賺很多錢。
會有這段大武客家人的藥房傳奇,其實時間還要再往前推移,從光復初期說起,當時有許多新竹客家人,在大武到太麻里沿線的衛生所、衛生室,從事基層公共衛生工作。
前大武衛生所稽查 鄧阿本(左)
(99·1)
我們這裡衛生單位全都客家人比較多,之後就漸漸的上面派來的護士這些,原住民也有、河洛人也有。
照片提供 鄧阿本
TC 0427-0441
鄧阿本的大哥劉錦榮,光復後接管大武衛生所,也找來許多新竹鄉親。
前大武衛生所稽查 鄧阿本(左)
(99·1)
他(大哥)來這裡先看,看到這個診療所,後來他接收之後,就打電話叫我來。
藥局老闆 范少奇(左)
(我爸)來了以後 工作性質就是一個 保健員 然後他們就開始做這邊的為民服務 醫療服務性質 然後我爸是跑好幾個地方 大鳥、大竹、大溪 甚至多良也去 多良有時候就是 在大溪上班的時候 就是多良有病人的話 他們都過去 跟人家看病 那個時候是保健員可以兼醫療作業。
鄧阿本在衛生單位一待就是40多年,許多深山部落偏遠沒人要去的地方,他都去,不僅基層保健要做,早期南迴路況並不理想,許多臨時狀況得靠他們處理。
前大武衛生所稽查 鄧阿本(左)
(99·1)
(南迴公路)交通很亂,常常會發生事故,車禍這些,發生車禍(的地方)離這裡比較近啊,全都會載來這裡處理比較多,做臨時的醫療處理,傷比較嚴重的就再送(到別的地方),不是送到臺東,就是送到高雄。
民國五、六十年代,大武鄉有8個林場,很多伐木工人在此進進出出,非常繁榮興盛。因地緣之故,也有一票來自六堆的客家移民在大武落腳,蕭國書當時就從高雄美濃,東移到大武開戲院。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右)
照片提供 蕭國書
TC0654-0700
外地人很多,那時候經濟就是抓魚苗,虱目魚、鰻魚苗,從大武到大溪,海邊全部搭了一個又一個寮子,那時候人口,外地來這裡討生活的人很多,<卡>最主要就是林班,以前一直開採木材,林班好幾千人,林班就從這邊伐木到屏東縣,平常看不到人喔,電影院要放電影,喔,人喔 滿滿的人。我的戲院可以容納600人,不少喔。
照片提供 蕭國書
TC0705-0721
娛樂事業的興盛,見證了大武盛極一時的繁華年代。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右)
我57年就過來打理,58年就開幕、開業,那時候尚未有電,還用發電機,發電機發電,第2年臺電就過來了。開始有電、有電影可看,那時候經濟實在很好,大武。
照片提供 蕭國書
TC0743-0750
戲院也都打掉,都填起來了。
斑駁蒙塵的戲院告示牌留有蕭國書的字跡,上面寫著當天電影名稱、放映時間,因為家用錄影帶的興起,大武戲院放映電影的時光並不長,僅14年就畫下休止符。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右)
我的戲院建築還在,屋頂沒了,颱風那時候吹壞了,看到會很傷感很傷心,以前那個榮華時代,喔那個時候實在,外面做生意的人也很多,路況沒那麼方便,走那個壽卡山路到這邊一定會停下來休息,在這邊休息,就有生意可以做,現在交通四線道了,咻一下就過了,這個落差也滿多,年輕人全部都要到外面討生活,這裡沒有什麼產業。
一樣也是六堆客家人的陳廣進,6歲跟著父親來到大武落腳,接下父親剃頭店生意後,一做就是好幾十個寒暑過去,看盡大武的繁華起落。
剃頭店老闆 陳廣進(右)
生意很好,以前林班多,3、4個場,以前旅社大武街上就3、4間,茶室3間,客人很多。(現在人都)走光光了,怎麼知道呢,以前街上車子有多少,公路局的車站在那邊。
林班工作聚集了各路人馬,衍生各式需求,商機自然湧現。
剃頭店老闆 陳廣進(右)
(客家人)很多,不過很少講,(怎麼會有那麼客家人來這邊)?外面來的,都從外地遷來的,屏東啦、內埔啦、新埤啦,就我們六堆啦。剛開始來是做生意,林班做工,這裡的泥土很黏啦,就被黏在這裡了。
抓起一把豆芽菜、韭菜川燙,淋上肉燥、放上肉片,這碗麵就是讓許多大武人魂縈夢牽的好滋味。麵店第一代老闆阿英也是屏東客家移民,靠著經營麵店養活一家大小,現在則是由小兒子和媳婦經營。
麵店二代老闆徐德利(左)
因為做很久了 我媽媽做差不多30年 很多小朋友從國小就開始在我們家吃 到現在出社會了 他們出去外面 偶爾回來就會想說 要來這邊吃麵 有點沒落了 因為我們這邊沒有什麼發展 也沒有什麼 像工廠 只是一些工 像這些做工的一樣 這樣餬口而已啦 做生意的 也都是小生意。
採訪/撰述 宋宇娥、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大武盛世,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東遷移民到此落腳討生活,即便繁華落盡,也被大武的土黏住、留下,成為大武多元族群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