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營書店不容易眾所皆知,但竟然還有人膽大無比在偏鄉開書店!一位出身臺東大武鄉的資深廣播人潘美緣,在戶籍人口只有5千5百多人的大武,經營南迴四鄉唯一的複合式書房。特別的是,書房前身還是她祖母經營的傳統「旅社」,本來就是接待南來北往旅客的地方。書店主人期許書房的開設,能讓外地旅人認識大武,來到大武停留久一點,進而活絡偏鄉經濟。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現在您正在收聽的節目是每個禮拜一到禮拜五,太陽時間7點07分到8點整,陪大家一起迎接活力與陽光的部落勞動及產業節目,《聽見‧太陽》,大家好,大家早安,
親切向聽眾朋友問候,資深廣播人潘美緣正在錄製廣播節目。將近30年來,她跑遍全臺各地做節目,是廣播金鐘獎常客,最近她又多了一個新的身分,書房主人。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右)
我想讓這間書房,一二樓就變成一個地方的Radio,地方的在地電台,進來的在地鄉親也好,小朋友也好,旅客也好,他可以3個步驟,他錄下他的留言,然後我們做正點半點的報時
這家位於臺東縣大武鄉的書房,也是南迴四鄉唯一的書店,上萬本二手書,分門別類上架後,就供在地鄉親、遊客借閱,
生態類的書、套書,建築書,還有醫療的書,我們都放樓上。
==CG,IN==「南迴四鄉」指的是臺東縣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和達仁鄉,是離首都最遠的地方,也是人口流失相當嚴重的區域,四鄉戶籍總人口數只有,2萬3412人,大武鄉戶籍總人口數也只有5569人==CG,OUT==常住人口大概只有戶籍人口的一半,在這樣的地方開書店,究竟是傻還是瘋?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左)
我想到了我們鄉立圖書館要拆了,然後南迴四鄉沒有任何一間書店,那我來開一間書店當這個念頭浮現出來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大概是神經病,我可能瘋了,我跟他(先生)商量,要不然我們在書店裡面,再弄個咖啡廳,,我先生說你賣咖啡要給誰喝,你給誰喝,我跟他說,那我樓上弄3間房間,其實我們就是把各種的想法,揉一揉,然後達成一個協議,最後它就是一個複合式的空間,
就算沒一個家人贊成潘美緣在老家大武開書房,還是阻止不了她。
書房男主人 林鴻毅(左)
一開始是反對啦,儘管嘴上反對,可是還是做,就是這樣子1518覺得也是滿有意義的啦,因為其實南迴四鄉,你從過了臺東市之後,一直到屏東,這一段117公里的路程,你看不到一間像樣的圖書館,沒有一間像樣的書房,那這裡的居民,他們想要看書,沒地方去啊,
潘美緣胞姊 潘美汝(右)
我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進行了,所以我們要阻止她,也來不及,但實際上我們家人都是反對的,北東這樣子要跑,常常跑,來回的這樣子跑,然後所以是真的很辛苦,那身為家人我們也只能夠支持他們,
,
來自各界捐贈的二手書,還有許多放置在倉庫,等著整理上架。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左)
還有這麼多書,來自各地,全臺各地的,有些還是來自國外,然後我都會強調我一定會寄「家家券」給他。
開箱前,一定先秤重,潘美緣夫妻倆訂下規則,10公斤的書可以換一張「家家券」,希望藉由「家家券」,讓人願意走進大武,認識大武,進而刺激大武經濟。
書房男主人 林鴻毅(左)
那您可以憑著這張「家家券」,來我們這裡換一杯咖啡,換一塊蛋糕然後坐下來好好聽個音樂,然後好好看看書這樣子,我們希望的是更多的人走進大武,了解大武,認識大武,然後這樣子才有可能說,刺激我們這邊的經濟活動嘛,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左)
我不要白拿大家的書,你如果只是給我書,我反而會覺得,你是在憐憫我們,因為我們偏鄉需要的,不只是書,我們還需要人氣。
潘美緣就這樣以臺北、臺東二地居的模式,經營複合式書房,其實認真講起來,潘美緣在大武生活的日子並不長,為何和大武有如此深刻的情感羈絆?或許要談到她從小在祖母經營的「大武旅社」裡,度過的那段精采童年歲月。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右)
這裡有一個將近十幾年的伐木時代,然後我小時候,就是在那個南來北往,大家來這裡伐木討生活,大家來漁港討生活,當然南來北往在這裡過夜,然後我就是在那個各色口音跟各種的鄉愁裡面,混雜的那個熔爐裡面長大,然後那個鄉愁會,會用各種的味道來醞釀,為什麼我回來創業,會是書房,因為我小時候就在那個花園的中間辦家家酒。
身上流有阿美族、排灣族、客家與閩南等多元血統的潘美緣,從小就在大武旅社的花園中庭,見識到世界有多大,族群有多多元,歷經歲月流轉,也從此看見大武的興衰起落。
記者 宋宇娥(右)
大武曾是東海岸最繁榮的地方,當時戲院、旅社以及販售各種生活用品的店家相當多,不過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以及南迴鐵路開通,大武鄉人口外流,以至於街道越來越蕭條沒落。
大武鄉民 李東寧(左)
因為現在就是都市化,很多年輕人要到外地,因為這邊,沒辦法,就業機會少,然後這邊農作物什麼又沒辦法種植,因為大武海風比較大,這邊種菜也不行,種水果也不行,所以這邊年輕人,都要到外地,
大武鄉長 黃建賓(左)
怎麼形容(大武)它就是一個山跟海交匯的一個驛站,它同時連接了東西部的這個樞紐點,那驛站的功能本來就是,休息經過,休息經過,所以我覺得多元跟豐富的文化,其實會滿(精彩),只是說,因為很多東西是隨著人離開,它就消失了。
不忍從小引領她打開視界的大武鄉走向沒落衰敗,潘美緣不只中年返鄉開書房,還呼朋引伴,希望一起把大武散落的珍珠串起來,透過能吸引遊客多停留二天的深度旅遊,來活絡偏鄉經濟。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左)
年輕人來拍美美的照片,然後來這裡看個書,喝杯咖啡,然後把你的心跟你的腳步慢下來,我們大武鄉有很多像這樣的珍珠,願意接散客的,我幫你聯絡。
山豬窟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葉少雲(左)
如果客人來這裡的話,那我們就要出去玩,那遊程方面的話,我們可以連結,當時也是鼓勵她(潘美緣)繼續訪問,因為她本身也是傳播人,她就是常常會訪問我們這邊的小農或是商家,,然後順便做一個連結動作。
比潘美緣更早返鄉的葉少雲,也是中年返鄉的大武女兒,她對山林生態瞭若指掌,帶著遊客走訪山豬窟森林步道,認識原始自然景觀,一點也難不倒她。
為什麼叫做「會走路的樹」,它的氣根點到地以後,它的氣根就走一步了,你看它多少年,這些都是氣根喔。<卡>2033過去母體這樣長出來,大概2個足球場那麼大,我們部落的人躲那個日本轟炸的時候,就是躲下來這個地方。
,
一棵樹成森林,擋萬軍的故事,精彩無比。正式晉見「千年神榕」之前,葉少雲還用米酒祭天謝地告知祖先,然後才帶著遊客們進到核心區,感受擁抱神榕的大自然魔力。
遊客 王小姐(右)
貼近大自然,然後可以把妳的心事跟它說,對,來到這裡感覺,有點像到了阿凡達的那個境界。
遊客 李小姐(左)
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好像、像很多人嚮往去吳哥窟,去看那些神木,可是其實臺灣就有這麼祕境的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好好擁抱這些大樹。
山豬窟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葉少雲(左)
我們都是向著永續的方式,永續呢,它可以永續森林,可以永續我們的遊程,像我們現在做最近的這個森林浴,或是整個原始林的巡禮,都是以永續森林為前提。
永續山林,才能為後代子孫留下資產,即便大武是臺東縣人口外流最嚴重的鄉,還是有一群大武女兒們努力為地方保住希望的苗。
所以說我們大武蝴蝶蘭目前可以說,在臺灣已經滅絕了,這是我偶然間,我在找草藥的時候,剛好發現一個邊坡,才發現它還有蹤跡。
擁有客家血統的黃月葉,從出生就不曾離開過大武,熱愛山林的她,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採草藥,不知不覺也收藏繁殖了800多種臺灣原生種植物,藥草園近期轉型為原生植物園,還開放讓民眾零距離認識原生種。
原生植物園主 黃月葉(左)
因為我的意義在於傳承跟讓大家認識到說,我們原生蘭的重要性,原生植物不是蘭花而已,因為我這邊有包括蕨類,藥草植物一系列都很多,來,你可以問我說,草藥它的用法,3033它的成長過程,以及蕨類,它到底是怎麼產生它的變化。
遊客 白先生(右)
我覺得滿新鮮的,因為畢竟平常不會接觸到那麼多植物,看到很多原生種的植物覺得很新鮮、很新奇,原來大武鄉有這麼多漂亮的原生種植物。
記者 宋宇娥(右)
到原生植物園除了可以看800多種臺灣特有種植物以外,還可以自己動手體驗來做,像是這個臺灣豆蘭植栽,把植物帶回家,感受一下臺灣特有種的植物魅力。
我的帶頭的在這邊,所以它是朝上的,
帶著遊客DIY打造植栽的是黃月葉的女兒洪瑛珠,近幾年也跟著母親一起打理原生植物園,她實際照料這些植物後,才發現這些「綠色的草」,稀有且特別,甚至有些還是「臺東大武限定」的臺灣特有種植物。
原生植物園導覽員 洪瑛珠(左)
像這一些蘭花它都是附生在樹上的,你這個樹沒了,你把它砍掉了,但是唯一的稀有種,附生蘭就在它上面,你把它弄掉了,大武沒有了,它本身特有種,大武沒了,就代表臺灣沒了臺灣沒了,就代表全世界這棵物種沒了,就是真的是絕種,
草藥粉末加水混合,揉成塊,大武社區發展協會推出蚊香DIY,讓遊客動手體驗,這是因為大武早年醫療不發達,藥草興盛,重新轉譯而來的手作課程。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 張玲芬(左)
因為我們大武鄉算是偏鄉,然後醫療又不發達,那其實婆婆媽媽都會有自己的養生,青草藥的養生,所以我們就開發了這個青草蚊香,草本植物的蚊香,然後提供遊客做DIY,
走訪山林、認識原生種植物達人、手作DIY體驗,當然不能忘了祭祭五臟廟,潘美緣找了返鄉開設私廚的夫妻合作,希望更多屬於大武的獨特樣貌,被更多人看見。
私廚男主人 徐登泰(左)
因為我們這邊附近的河道啊,都是原生種的東西,(過山蝦)這邊附近人常常吃,類似泰國蝦啦,肉質比較Q,
排灣族代表性食材valeng,醃生豬肉,也成了披薩食材。
私廚女主人 謝榕佳(左)
就是把那個肉用那個芋頭粉還有鹽,豬肉醃起來,真菌發酵,就是這個是芋頭粉醃肉,那排灣族的話就叫valeng,我覺得這個食材很能代表大武,
不管是留下或是回來的大武子弟,他們有志一同,認定團結才是王道,透過串聯合作,才有機會把遊客留住,也才有機會讓年輕人回來。
私廚女主人 謝榕佳(左)
因為我們在這邊其實重新要建立一個生活圈不容易,那有熟悉也認識的朋友,我覺得是我跟她可以一起帶動<卡>0838不會是大家咻咻咻,車子就過了,因為大武這個鄉,每一年有七百萬輛的車次,那麼我們其實只要留下一點點人,然後在這裡,大家住的時間長一點。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 張玲芬(左)
就是為了吸引遊客進來,那我們為下一代鋪路,也希望他們會為了這個,就是有看到這個希望,所以可以回來。
原生植物園導覽員,洪瑛珠(左)
那越來越多的人進來到我們大武,那也認識到了大武我們特有的東西,我們的人文生態背景很多,大家都越來越認識我們了。,
放著大好日子不過,偏要北東奔波,潘美緣、林鴻毅自許要當那條串起珍珠的線。
書房女主人 潘美緣(左)
其實這些珍珠本來就各自都會發亮,但是問題是我們很多的客人,就是很多的都市人,或者是外來的客人不曉得,這需要在地人帶路,那這些在地人呢,不好意思,他們不是老就是弱,要不然就是小,所以你要有一個力量,或者是有一條線,我這條線雖然很細,但是我把它試著串起來,然後現在串起來好像,我有看到一點機會跟希望,其實還希望它可以越串越成功。
書房男主人 林鴻毅(左)
早在那個鐵路電氣化還沒有完成之前,早在南迴公路還沒有改建之前,早在那個山上,還有伐木的時候,2305大武這個地區跟尚武兩個村而已,兩個村而已,就超過20家的旅社,然後有2間的戲院,曾經大武是這麼繁華過,2319可是現在我們走出去,看到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它非常的落寞啊,<卡>2325那我們會希望說,慢慢慢慢藉由這樣子的,把人流帶進大武來,慢慢的讓它活絡起來,也許說年輕人還可以再回來,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大武從人們必定停留的熱鬧驛站,隨著交通設施越來越便捷,地位大不如前,越開越寬闊的道路,加速人口的外移,地方逐漸寂靜、蕭條、沒落,傻傻的大武女兒義無反顧返鄉開設書房,或許只為成為點亮大武那一盞帶來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