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好,需要居民合力一點一滴累積打造,近年來桃園中壢慢慢有年輕人、藝術家、創作者進駐,也有里民願意付出,希望留下屬於在地的文化,並有所創新。11月初桃園藝文陣線與中壢區多個里一同合作,規劃了「大石頭庄藝術同樂會」活動,邀請15組在地創作家與團隊,帶領居民,從河川、閒置空地、老房子、荒廢市場到社區公園涼亭等,打造藝術展場,更透過淨溪活動,喚起重視環保議題,要用藝術浸潤的方式,凝聚居民意識,希望為社區寫下一頁頁精彩的故事。
穿上雨靴、青蛙裝,整裝完成,大夥沿著梯子向下爬,要往溪裡出任務囉。
你看這都是垃圾袋,都是塑膠的東西啊,幾乎喔,這邊,像社區也是一樣,都是,幾乎都是塑膠的,塑膠東西特別多。
撿起垃圾塞進大垃圾袋中,幾分鐘竟然就裝滿了,這時在溪邊人行步道的居民拋下鉤子,將裝滿垃圾的袋子拉上來。
好,上去,來,這有夾子。
這裡是桃園中壢新街溪,也是當地居民小時候常來玩耍的地方,但現在全變了樣。
[社區居民
邱煥廷]
所以這個河川現在來講,跟以前來講差很多,以前這裡有,有魚可以釣,有那個,下面可以抓魚那些,我們小時候,從小在這邊釣魚。
看看撿起來的垃圾,讓人不可置信,有雨傘、老鼠籠、衣物,其中最多的就是瓶瓶罐罐和塑膠類。
[中原大學 學生
謝旻叡]
電池跟盆栽就是最,還有一些比較鐵皮屋啊、地毯的東西,還有衣服、皮帶。
[中原大學 學生
謝名棻]
因為覺得,我們有時候可能只是這樣隨手一丟,或者是讓它漂走,它就會掉到水裡去,這樣很不好,而且看到很多死掉的魚。
[社區居民
彭秀員]
不行將垃圾丟到河裡面,那塑膠不會溶掉,看到越來越多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跟著丟,就希望大家要保護這個環境,(讓它)更乾淨一些。
中壢區新興里里長和桃園藝文陣線,這次發起淨溪活動,除了希望居民能多關心社區事物,也希望喚起大家對「大石頭庄」的回憶。
[中壢區新興里 里長
徐永鑑]
河川乾淨 就像我們的血管要乾淨,是不是大家看到就好,生活就會看起來也會,環境也比較美,你血管如果塞到,你就像人家中風,這河川也一樣你知道嗎,要讓它乾淨。
[活動策展人
杜彥穎]
因為這個區塊呢,以前就是在,中壢就是在一個新街溪跟老街溪流域,所構成的一個聚落,而它正好就是臨著新街溪,然後新街溪其實,以前叫做石頭溪,對,就是代表它石頭非常多,那這個區塊的庄頭呢,因為,因此而得名,就叫做大石頭庄,剩下的七個里,都忘記自己是叫做大石頭庄的一部分,所以說呢,那我們就取這個意象,讓人家了解,以前舊的庄頭。
垃圾分類,不浪費資源,回收垃圾,不製造垃圾,OH,腳踏泥土,新鮮空氣,綠生活簡單容易。
還有參與淨溪的年輕朋友,一邊談吉他唱出自創曲「環抱之歌」。
[民眾
陳楷曛]
我的,我歌裡面就是講,講到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地球就是一個而已,對,我們如果不,其實地球它不需要理我們,對,可是我們如果不理它們,那最後它們不理我們,我們的生活,整個周遭環境就會,變得非常不理想,那我覺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愛護它。
以前這邊就是石頭很多,所以說就叫做石頭溪,石頭溪,對,這邊叫做石頭溪,沿著這條可以一直走,跟著往這走。
一邊走,一邊和參與民眾介紹社區這幾年來的改變,由桃園藝文陣線與社區合作的大石頭庄藝術同樂會,也舉辦導覽活動,帶大家走訪這次15組在地團隊和當地居民創作的藝文作品。其中有創作者所利用的材料,就是之前淨溪撿起來的垃圾。
[桃園藝文陣線 理事長
劉醇遠]
大家撿起來之後就發現,這個垃圾真的是很多種,就是包含,有車牌,然後還有一些水管、建築廢料,那撿起來之後我就想說要怎麼樣把它表達出來,所以就做了一隻來自新街溪的,算是怪獸,有的人說它是烏龜,有的人說它是魚,然後甚至於有人說它是一台車子,對,那希望說大家可以關心環保的議題,就不要再往溪裡面丟垃圾了。
除了有利用廢棄素材製成的作品,走一趟社區,還能發現保留歷史記憶的老房子。
然後這邊之前,這邊之前就是爬滿了火龍果,因為其實他們當初的爸爸,他就當初種了火龍果以後,他這裡就接了一些鐵網,所以那火龍果就一直順著爬爬爬,所以就變成現在這樣子一片火龍果的樣子。
這間屋外爬滿火龍果的老房子,已經閒置有20年的時間,當初桃園藝文陣線成員就注意到它,一天屋主回到老房子整理,他們便與屋主溝通,希望能將空房子提供出來作為展場,屋主也馬上答應。
[活動美術統籌
鄧惠如]
這個作品叫做1998,就是其實他們大概,是他們搬離的那個時候,對,所以其實到現在已經十八、九年了,對,然後我們就是運用這個,鐵網做成的石頭裡面去包覆住這個關於廖家的記憶,對,包含這個時間靜止的月曆,跟外面其實還在流動的時間做一個對照,對,然後還有一些他們家生活的記憶啊,像是這個,有一些,他們自己手寫的小叮嚀的一些筆記本,然後或者是媽媽的那個勾針的小作品,就是透過這方式去講述這個家裡的記憶這樣子。
[社區居民]
那後來我發現說,里長他們跟年輕人展現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創意,那我是告訴他說,欸,你是不是說,既然是你們要有創意的話呢,那這些,這些除了它原來有的東西,說是我們可以擺進現代所需要的,設計上進步的東西,他說慢慢的,慢慢的會踏出第一步,蝴蝶會蛻變。
[相片提供 桃園藝文陣線]
這次藝術同樂會的重頭戲,還有這閒置許久的龍門市場,藝文陣線成員與地主溝通後,集結當地居民,為市場打掃清理、重新粉刷,在創作者的帶領下,做了馬賽克拼貼、用廢五金做成機器人、還有大人偶,以及由居民拍攝的相片製成的作品。
[創作者
歐陽文慧]
因為我一開始在做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居民會給我什麼樣的圖像,所以就變成說,他們是我,就等於當我的眼睛,就不是由我去觀察,而是由他們自己去觀察,然後提供他們的,看到的東西來給我,然後我再來做篩選,那所以就是,原本它裡面放的東西都是商品,那我想就用商品陳列的模式來做,附近的,風景的一些切片收集。
[參與居民
吳愛玉]
沒多久市場就收起來,收起來就放給它荒廢,我覺得,我覺得很可惜,我覺得很可惜,你看這麼寬,弄一弄大家來那個,來這裡,你看,是不是很好。
[活動策展人
杜彥穎]
有可能是因為,黃昏市場的興起,導致於這樣的形式的市場,就沒有辦法再做下去,那,就我們就很幸運的,跟這裡的地主,還有這裡居民一起合作,先把這裡整理乾淨,讓它慢慢的慢慢的,變成,不可能變成可能,就是我們想像的,對,讓這裡的空間釋放出來,讓大家能夠親近。
戶外空地也是他們的創作對象,成員們找到一片空地撒上種子、排上石頭、種下植物,就成了社區裡的小花園。
[創作者
蕭 遙]
那因為既然是藝術節,所以就想說,只有種菜就是很,太平常,所以我們想說要做一個比較特別的東西,那就做一張草皮的椅子,那因為想說附近,後來那時候聽說有很多阿姨她們都很喜歡種菜,所以我想說,那就弄成一小圈一小圈,那大家就可以先各自來認領一個自己喜歡的圈圈。
[中壢區新興里 里長
徐永鑑]
做這個來說,都市裡的一個小花園很好,對這地方上有沒有,環境這些,整個就會改善,所以我經由邀這個,我們這個桃園藝文陣線,大家討論之後,就是說這邊來做小菜園,給這些藝術家來創作,你看,現在像這樣創作這樣下去,是不是說我們這個社區,整個就有變化了。
[相片提供 桃園藝文陣線]]
社區也透過小小規劃師有了新的變化,這次活動與美術班老師合作,讓小朋友擔任小小里長,實際到社區裡尋找,有什麼是美好的或需要改進的,用圖像創作。
[美術指導老師
林佳霖]
那其實這活動,主要除了給小朋友以外,也希望爸爸、媽媽一起來參加,因為很多人住在這邊,其實住很久了,有些巷子根本都,從來沒有走過去,對,然後透過這活動,他們呢,其實可以在社區有更多的了解。
[小小規畫師
周倚萱]
我發現到,就是電線桿啊,還有這個,那個鏡子上面,都會被貼了廣告單,還有那個膠帶的那個痕跡,所以我就想說,那就把這個畫出來跟大家講說不要再貼這些東西,影響社區的這個美觀了。
[家長
范姜惠]
我覺得,因為我們自己有參加過這次的活動,一方面我們可以更認識這個社區之外,覺得我們,原來我們一個小小的畫作,也希望別人可以注意到這些,我們注意到的點,讓大家,不要只是每天只是走路經過,那可以更關心一下這個社區。
也有創作者希望,作品能融入社區生活,利用竹編材料製成涼亭與活動平台,成為居民平時休閒交流、泡茶的好地方,也有在公園大樹下,利用在地素材,製成小小帳篷,讓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創作者
溫英峰]
我們現在都活在都市,那都市的材料都是很制式的,我希望,弄一些比較,很自由的東西,對,或許可以對小朋友一種啟發,他會覺得,欸,我的生活不是侷限在這些人家安排好的東西,可能,我可以開始來探索,我地上長出來的東西,樹上長的一些自然材料,他慢慢摸索這樣子,希望有一點這樣的啟發。
[創作者
黎育宣]
後面那地方我們就是用,竹子、竹編去做,搭一個涼亭,這個舞台還是有一點結構考量嘛,所以我們就是用那個南方松,然後把這個地方把它搭起來,搭完這個舞台之後,你平常就可以看到這些,社區的,那個,那個叔叔、阿姨們就會坐在,來這邊聊天,從早聊到晚。
這些融入社區的藝術創作,讓居民感情更活絡,而許多平時大家不會注意到的空間,更有了人氣,多了溫暖,桃園藝文陣線也希望這些空間能永續經營。
[活動美術統籌
鄧惠如]
那我們也希望後續,能夠將這些空間一個一個整理起來,把這些閒置空間讓人去運作,譬如說我們可以讓社區的民眾,一起進到這個空間裡面去,辦一些分享會或者是一些社區活動相關的活動,對,讓這些閒置空間能夠,開始有活絡,有人氣這樣子。
到了夜晚,社區更是別有風情,新街溪多了一條閃亮亮的魚,是創作者用居民收集的寶特瓶所完成的創作。而作品點亮的不只是社區,也點亮居民的心,讓社區互動更緊密,社區文化也才能延續。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Dec 21 Wed 2016 17:48
520集-大石頭庄藝術同樂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