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未來的農業更簡單、人力更省,除了無人植保機,還有所謂的智慧農業4.0,也就是簡單的溫室環控,從安全與環境監控,透過雲端平台,讓環境自動化,降低人力作業負擔和生產風險,還能夠提高總體產值!這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急遽,溫室生產的比重逐漸提高,包括農政單位與民間科技廠,也都在想方設法,提高溫室效能,這樣的智慧農業,是未來發展趨勢。
這個溫室才幾十坪大,農場主人林聖智很熟練地整地,沒多久就把田整好,準備移植菜苗來種。

[有機農場主人
林聖智]
大概是在採收清園之後,我們會做翻耕打田的動作,那翻完土之後,我們再讓它曝曬陽光大概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然後後續,再把它整平之後,我們就開始做移植的動作。

林聖智本來跟著家族從事肉品工作,多年前受到加入WTO衝擊,產業下滑,他回頭發現家中有閒置20年的農地,決心回來耕種,在上市公司當財務協理的老婆也辭職回到桃園蘆竹幫忙,兩夫妻同心經營有機農場!他們很重視溫濕度的變化,連包裝室都設在十五度左右均溫的無塵冷藏室裡。

[有機農場女主人
黃麗惠]
蔬菜其實是很有生命力喔,你採收完以後,它是有生命力的,你如果沒有進去預冷的話,它其實還進行呼吸作用,所以你沒有控制溫度,也許六到十度的話,它其實會繼續老化,你就會有很多的黃葉,那你的蔬菜品質就會不OK。

林家現在有150個溫室,北部的天候,冬天較濕冷,不必經常澆水降溫,到夏天,這變成一件苦差事,往往為了澆水排擠到其它工作,也因此,林聖智和科技大廠合作,設定自動澆水功能。

[有機農場主人
林聖智]
因為當規模成長到一定的階段之後,你每天澆水的動作是,每天要重覆做的,那因為現在溫室的棟數有一百多棟,那從頭澆到尾,可能就需要花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整個夏天,白天的時間幾乎就都在澆水,那你沒有辦法做其他的事情。

地下面的那個第四個棚,它實際上收集到的資訊,現在我們應該要怎麼去收集?因為現在是冬天了,我們比較不用一直去,去噴水嘛,對,可是夏季的資料的累積,應該有到一定的程度了。

科技廠方這天來到有機農場,定期匯整相關數據,也來看看系統使用情況,農場現在有兩個溫室,建置了所謂的智慧農業4.0系統,計畫逐步增加溫室的數量,而所謂的智慧農業4.0,也就是在工業4.0發展下,以遠距監控裝置,偵測空氣和土壤的溫濕度二氧化碳及日照等等,提供自動化設備,減輕勞力負擔和勞動成本,也解決人力不足問題。

[農業環控科技業者
張文和]
那它主要的原理就是,我們一般講感測,然後傳輸到應用,那農業上的感測就是這個相關的一些感測器。那它會定時地把資料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傳到我們的閘道器,那閘道器除了資料接收之外,它上面有對應的一個應用軟體,它可以去做設定,那它可以去做一些自動化的這個觸發,那另外這資料會再傳到我們雲端。

連上雲端,就可以用手機APP,即時看數據和設定參數,當環境到達設定條件,就可以自動啟動噴水等等。

[有機農場主人
林聖智]
因為目前是在做大數據收集為主的工作,那另外一個的話就是說,我目前可以用上的就是說,它感測器可以讓我知道說,我現在澆水之後,水分土壤的,水分的變化、濕度的變化,甚至是空氣溫度的變化。

林聖智還在觀察效果,因為當系統適用他的農場,未必合適於別的農場,只是目前看來,確實有幫助,而且農業應用科技的發展是一個趨勢。

[有機農場女主人
黃麗惠]
我覺得農業的行業別差異非常地大,果樹跟葉菜,那就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那你是在戶外的環境或是在溫室環境,那中間的需求會完全不一樣,所以以我們自己農場而言,我就是要解決我們的需求,就是一直降溫這件事情。

[農業環控科技業者
張文和]
當然我們希望盡量可以做到一個標準化的系統,但是不同作物之間可能還會有一些客製化的部分,那我們也會再提供一些另外的介面,那或者說讓其他的這個,這個廠商,大家可以一起來,把這個整個解決方案做得更完整。

這幾年來台灣經常面對強降雨或乾旱的天候劇變,愈來愈多蔬果作物得進入溫室,才有辦法永續生產!一般來說,省水灌溉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靠人力啟動,第二種是定時器,但是晴天雨天的用水量不同,因此定時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台中農改場目前已研發出來一套智慧灌溉系統。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陳令錫]
我們開發了,適時灌溉驅動裝置,那它可以在晴天足量灌溉,但是在陰雨天,能夠自動地減量灌溉,所以它已經符合就是,隨環境改變來智慧灌溉的一個目的。

要建置智慧灌溉系統,要有對應的感測裝置,才能讓它設一定的條件,例如溫度達到幾度以上,自動排風或噴水降溫,台中農改場也坦言,要做到這一切,有條件限制。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陳令錫]
這個條件限制就是,它的投資成本會比較高,那但是它帶來的效益是,我們的管理會更簡便、更輕鬆,能夠達到遠距、遠端遙控,行動農業的層次。

[農業環控科技業者
張文和]
之後我們的系統裡面,可以針對不同的時節、不同的作物,那去設定這個對應的參數,讓它未來希望可以達到這個,接近完全自動化的部分,那把這個人力可以做在更有效的其他的工作。

當環境感應到對應溫濕度,然後自動噴灌、自動排風,人力就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讓科技幫助降低從農的門檻,未來的農業發展更有希望。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