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雖然立意良善,但是對早已經把食農教育融入營養午餐的學校,沒想到卻有可能造成衝擊,高雄的龍肚國小是美濃地區九所小學裡面,唯一堅持自辦廚房的學校,這間位在農村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偏鄉小學,要如何在現今中央廚房政策下,守住自己的理念,繼續看我們記者曾宏智的報導。


 

陽光緩緩灑進廚房,迎接嶄新的一天,廚工阿姨精神奕奕為龍肚的孩子準備飯菜,在廚房服務超過20年的古菊貞,用媽媽的手藝餵養一代又一代的龍肚學子。

廚房媽媽 古菊貞:「做了好幾十年,當作自己的家一樣,煮給自己的孫子吃一樣,煮給家人吃一樣。」

龍肚國小校長 張二文:「從50多年開始就一直都有廚房,所以我們一直說學校的廚房,變成提供給小朋友一個很好的一個,不只是營養午餐,而且呢,也提供一個像家人的感覺。」

龍肚國小於1967年,美援投入臺灣之際開辦營養午餐,迄今有55年歷史,是國內少數自辦午餐的先行者,面對教育部推出的中央廚房政策,為維護多年累積的食農教育,龍肚國小不為所動,教育部為此也特別放寬規定,如龍肚國小不加入中央廚房的學校,只要食材採買符合3章1Q,都可以自辦營養午餐廚房。

高雄市教育局主祕 歐素雯:「原則上我們尊重學校做雙軌制,就是學校願意自設廚房的,願意繼續做自行供餐我們也尊重,要加入中央廚房我們也尊重,但是教育部基本的條件有一個,要求就是一定要達到3章1Q達9成,另外也要在學生繳交的午餐費用,用在食材費上是達9成以上。」

3章1Q是保障學生飲食安全,可是對龍肚國小卻是重大衝擊,龍肚國小有7分約2100坪的校田,以無農藥、無化肥方式種稻、種菜,可是學校並非農民或農民組織,無法申請3章1Q,所以龍肚國小自己種的作物,反而無法進入自辦廚房成為師生的午餐,111學年度開學後,龍肚國小只好委請美濃國小代為採購食材,經費不足的部分暫時由校友支持。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 張瑋琦:「我明明是食物產區,但是因為我的食物的生產沒有去拿章Q,我就變成我不能使用,我鄰近產區的食材,縣市合併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會變成用都市去管理鄉村,但另外還有,你從中央的角度去管理地方,都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問題。」

3章1Q認證,排擠校田無農藥食材的問題無法解決,找專人負責執行各項行政事務,也讓龍肚國小很頭大,還好目前校護可以先上場支援。

龍肚國小護理師 劉美玲:「每日有監廚跟驗菜的部分,那月底的話就是還有3章1Q的申請,那學期初的部分,還有很多那種譬如說弱勢午餐補助,學期中可能有一些退費,然後學期末就是午餐異動的一些申請,就是一些經費上的申請,那還有每一天的那個智慧餐飲平台,跟食登平台2.0的操作,這是每一天的工作。」

因為認同龍肚國小是一家人的理念,農村出身的校護劉美玲,一肩扛起沒有獎金的業務。

龍肚國小護理師 劉美玲:「那一旦就是關了廚房之後,小朋友可能就很難會看得到,就是像每一天11點半,阿姨煮好了就送去各班,然後那個菜飯可能就熱騰騰的,龍肚就是一個大家庭,可以把這一份就是維繫下來。」

校護暫時負責營養午餐事務,並非長久之計,教育部放寬中央廚房政策的同時,也有必要針對自辦營養午餐的學校,推出更全面的配套方案。

龍肚國小教師 劉容惠:「很想說保留下來,但是我們又想到,美玲(護理師)她開菜單,其實因為她很用心,所以她去開菜單,其實費非常多的力、很大的力,那我們又不敢講得太大聲,我會覺得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希望我沒有這個工作,我就減輕了,但另外一方面廚工阿姨,她其實也需要這個工作,而且她們煮的口味是孩子們是喜歡吃的。」

學校廣播:「各位老師、各位小朋友,現在是吃午餐的時間,今天的菜單有白飯、日式照燒雞肉、火腿玉米炒蛋、蒜香湯匙菜、薑絲冬瓜湯,感謝種田人種的食材,也感謝廚房阿姨煮得那麼好吃。」

熱騰騰的飯菜煮好後,馬上分送到每一個班,雖然食材和菜譜,和中央廚房的一樣的,但是少了長途運送,小朋友一口就能吃到媽媽的味道。

龍肚國小學生 朱弘謙:「很香很好吃 我很喜歡吃,平常我都會吃2到3碗。」

龍肚國小家長會長 林鳳觀:「有很多的選擇,可以讓我們這些想要自辦營養午餐的學校,可以更有機會的,我們想要努力,我們想要付出,應該都是要給我們這個機會。」

學校的堅持獲得了家長的認同,超過半世紀以來,龍肚國小以大家庭的模式經營營養午餐,讓飯菜吃得到人情味,雖然目前自辦廚房保住了,不過未來要如何將食農教育生產的食材,回到營養午餐的桌上,又是一個新考驗。

手上拿著秧苗,小朋友下田學習如何在爛泥巴裡插秧,就算衣服弄得髒兮兮,孩子看起來還是自在快樂,從2004年起,龍肚國小每年的春耕,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學校把食農教育列入校訂課程,用親近土地的方式,把農村認同找回來。

龍肚國小教師 黃鴻松:「從對歷史面來說,也是我們有在傳承這個,學校午餐文化的部分,這18年來,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很大的意義就是說,我們這邊就是農村,尤其龍肚還是米倉,所以我們帶孩子去田裡,其實還是讓他們知道,原來龍肚還是米倉的一個歷史的榮耀感。」

食農教育是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2017年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校方規畫了一間「里山廚房」,學生可以到田裡拔自己種的菜,烹煮有在地風味的料理。

龍肚國小學童:「會覺得很高興,因為我們種出了好的高麗菜耶。」

龍肚國小學童:「自己煮出來的東西,你吃起來會比較安心,因為別人煮,你也不知道裡面別人加什麼啊,所以我就覺得自己煮的都比較好吃啊。」

主婦聯盟南部辦公室主任 陳琬娥:「透過學校的教育,能夠更系統性的傳承下去,我覺得那個真的是,從學校開始連結社區、社群,到一整個族群,我覺得那個不只是食物的脈絡,那個是一個文化的歷史的脈絡,不斷的傳承。」

2019年在高雄市農業局的協助下,龍肚國小取得規範嚴格的「綠色保育標章」,讓友善土地的理念更上一層樓。

高雄市農業局行銷科股長 鄒庭邵:「其實龍肚國小真的是我們的標竿,它就是領頭羊,一直都做得很好,所以它其實自辦廚房,是可以讓就是食農教育好好推展的,你今天如果孩子他在學校他耕作,譬如說他如果是中央廚房,他要怎麼這個學期,吃到自己種的作物。」

龍肚國小教師 劉容惠:「當變成中央廚房,那個米,我想絕對沒有我們學校的,這麼健康這麼好吃,對,就是覺得那我們自己有,為什麼不能吃我們自己的,這是很匪夷所思的事,在地的卻不能吃自己種的東西,對,這個我就覺得,不太能接受這一點。」

自己種的作物不灑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現在卻因為章Q規定,無法進到自辦廚房,學校正思考如何走下一步,民間社團和民意代表,都希望高雄市教育局,在推動中央廚房政策時不要跑太快,免得政策美意變成惡意。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邱靜慧:「這個中央廚房政策,從去年每年都編錢(經費)執行,但是今年是在5月19日,教育局才發公文出來,就要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去決定,8月30日就要開始,第一餐由中央廚房供應。」

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 林于凱:「就是我們先把市府內的平台拉起來,食農教育小組拉起來,然後再來就是針對,中央能不能提出專案的一個計畫補助,我們再去從這小組內,看是農業局要去爭取,還是教育局要去申請,做這麼久的食農教育,不要因為我們一個中央廚房的制度,然後就把它們直接壓過去、輾壓過去。」

學者指出食農教育的精神,是支持在地學校使用在地食材,並透過校園午餐團膳,來推動食農教育,可是食農教育法的主管單位是農委會,營養午餐是由教育部負責,政府橫向聯繫沒做好,反而傷害食農教育的推動。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 張瑋琦:「它問題出在,它在中央屬於不同的主管部會,那這兩個不同的主管部會之間,它缺乏橫向的溝通跟連結,因此這個兩個政策在落實的時候,它就會出現各走各的到最後分道揚鑣,或者是相互阻礙的這樣的一個情形。」

自辦廚房沒有獲得足夠的配套和經費,學校經營會出現困難,甚至最後又不得不選擇加入中央廚房,目前農委會在食農教育的補助,只限於農業的活動與課程,學者建議,有自辦廚房與食農教育連結的學校,可以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精神,向中央政府申請專案補助,以解決食材經費不足,三章一Q認證,還有欠缺專人負責等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 張瑋琦:「你(食農學校)自發自主的提出這個,而且你做出很好的規畫的,我(中央政府)給你特別的經費,補助你廚房的設備,營運跟維護,然後補助你廚房的廚工的這個聘任,以及補助你課程的實施。」

龍肚國小教師 黃鴻松:「龍肚國小繼續保留,但是我們民間有沒有更有力量,把美小(美濃國小)跟南隆(國中),變成更大的龍肚國小,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契機,譬如說食物里程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這樣子的民間去推動,讓他們打破章Q,就是要有多少食材是在地,然後每個禮拜或是每個季節、每個學期,要有多少的那個鄉土料理。」

平日上課走進田區認識自然生態,到了豐收的季節,龍肚的孩子在稻田舉辦音樂會,悠揚的歌聲在農村迴盪,把金色稻浪的記憶留在童年,今年食農教育法通過了,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學校,卻還在為自己種的作物,無法提供給自辦廚房而煩惱,如何讓營養午餐和食農教育相輔相成,是食農新法通過後的首要考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