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生活記憶,促成了創業的夢想。在台南生活30年的徐英傑,一年多前想要創業,於是過去在家鄉苗栗西湖,所學會的蒸粄功夫,便派上用場。他用兩萬塊創業,做起宅配蘿蔔糕、芋頭糕的生意。徐英傑還刻意租個三合院的廚房做粄,一來省成本,二來還可以營造小時候逢年過節,忙碌蒸粄的情景。一起來看他如何用傳統家鄉味築創業夢。<(平常都是哪時候開始蒸),(早上嗎),傍晚,傍晚才開始蒸,(為什麼那時候蒸),比較不會那麼熱,不然這裡白天很熱。>

正在蒸粄的廚房裡頭,溫度還真的不低,徐英傑說有44度。所以像他這樣沒兩下子,額頭上的汗珠,就不聽使喚地冒出來,手上的汗也是有樣學樣。

每天傍晚開始,徐英傑就要在灶前跟柴火搏鬥,為的是蒸出道地的古早味,像是蘿蔔糕、芋頭糕,這些在家鄉的記憶。

[徐英傑]
我會做粄就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大家族比較艱苦,然後很多(家事),都我去做這些工作。

40歲的徐英傑,故鄉在苗栗西湖,30年前跟著爸爸遷居南部。一年多前,想要自己創業,所以很大膽地,辭去藥廠的工作,在嘉義民雄這裡,做起宅配生意。
[徐英傑]
收入不好啊,我太太說你不是會做粄嗎,我說會啊,你去做粄來賣就好了啊,我想說要去哪裡賣,想說我們就去網路上賣啊。

不只是複製記憶中的味道,徐英傑還想讓自己置身於童年記憶裡。他把工廠,選在這個三合院,試圖營造30年前兒時做粄的情景。

[徐英傑]
我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是(住在)三合院,我想在這種感覺下面,做我們的蘿蔔糕,那種感覺我會回味到我小時候,才能產生那種動力來做,我是想這個環境。

笑說自己是用兩萬塊創業的,所以徐英傑能省的就盡量省。由於現在出貨量還沒那麼大,所以母親送的簡易磨米機,就負責每天的磨米任務。至於蒸粄所用的灶,也是有成本考量。

[徐英傑]
有地方就去揀柴,有人的木材不要了,我們就把他揀回來,然後用灶啊去蒸粄,這樣比較省啊,就不用買瓦斯啊。

省去很多的燃料費之外,用灶蒸出來的粄,更有那份古早味。

[徐英傑]
可以延續我以前那種做法,我覺得還不錯啊,就是可能會比較辛苦一點,不過我覺得也很快樂啦,一方面可以發揮我們的精神,客家人的精神。又可以把以前那種古早味,又找回來,我小時候那種回憶,燒柴 蒸粄那種感覺,把它找回來。
徐英傑做粄盡量堅持傳統,但有些地方又必須遷就現實,像蘿蔔就必須打汁,捨棄過去刨絲的方式。

[徐英傑]
比較融合在一起,比較不會壞掉啦,不然的話我的做宅配,就是要(保存期限)六天,比較不會出水,刨絲的比較會出水。

至於口味上,除了原味之外,徐英傑也做出一些變化,甚至還能客製化。

[徐英傑]
用這個客製化的一份一份,誰訂蘿蔔糕 香菇肉的,我就看人家客戶怎麼訂,我就怎麼做。

創業維艱,徐英傑也一樣。尤其這樣的小本生意,開發市場實在不容易,剛開始,鎖定公司行號打游擊。

[徐英傑]
一開始都是我們要去公司,然後我們前一天做一做蘿蔔糕,隔一天冷了,我們要拿到像想說一些公司行號,我們讓他們試吃,藉由試吃,然後他們訂購(有)口碑,慢慢慢慢去經營。

[徐英傑妻子
夏鳳美]
媽媽會說做那個沒用啦,然後婆婆會說,那個現在都沒人要做了,為什麼你們要做,不如去上班賺錢這樣子,所以會讓我們覺得說兩邊的壓力,要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起先長輩不太支持,夫妻倆是有些灰心,不過他們知道,只要做出成績,一定可以說服他們。開業一年多,訂單也穩定成長。

[徐英傑妻子
夏鳳美]
好像訂單越來越多的時候,會覺得好啦 好啦,可以啦 可以啦這樣子,就是慢慢來的。就是要堅持,反正頭已經洗下去了,也不能再往回頭走了。

嘉義市區的訂單,夫妻倆會一起送,也算是短暫遠離廚房的忙碌,外出透透氣。

<爸爸呢,爸爸在樓上,我叫他一下。>

張華望是夫妻倆的忠實顧客,一次偶然機會,在嘉義吃到徐英傑的產品,因為同是客家人,多了份親切感,便漸漸成為好友。

[顧客
張華望]
他的蘿蔔糕很實在,料很實在,很好吃,他蒸粄不是用瓦斯的,他蒸粄都用柴下去蒸的,吃起來很有那種客家的特色。

[徐英傑]
我做這個口味也是要讓更多人,流落在外的客家人,回到以前那種小時候的感覺。只要上個網訂購還是打電話,你就可以吃到,我客家人做的這種蘿蔔糕。
要生火前,徐英傑在柴堆裡劈柴,有些柴比較硬,還得費力地劈開。這樣的創業雖然忙碌,但也算苦盡甘來。在這座三合院裡,徐英傑用傳統蘿蔔粄,讓嘉義多了點客家味。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