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之一,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因此台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幾乎都有客家人開墾蹤跡,客委會更將彰化縣三山國王客家文化節,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為了了解三山國王信仰與客家人的情感連結,我們特別深入中國廣東省揭西縣,探究三山國王原鄉祖廟,也造訪獨山、巾山、明山,三山國王最初發源地,在信仰之旅中,看見當地仍保有的客家人文與樸實之風,一起到廣東尋根溯源。恭敬的抱著三山國王神尊,宜蘭振安宮信眾,浩浩蕩蕩啟程,以小三通模式到對岸廣東,展開探訪三山國王發源地之旅。

坐船到了廈門,隨即展開漫長的拉車行程,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有700多年歷史的廣東饒平鴻埕大廟,路程上觸目所及,是居民悠閒騎單車、挑水,及在路旁擺攤賣菜、賣水果,就像台灣鄉下即景,感覺十分親切。

大幕山下的鴻埕大廟,背山面海,位於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東側,占地3500平方公尺,是當地規模最大的一間,這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受到很大的破壞,在1988年的時候重新建造,現在是當地重要的信仰文化中心。

[廣東饒平鴻埕大廟
主事 陳之松]
王爺2月25日是祂的誕生日,全省很多人每戶都會來這裡拜,人很多的,每家每戶都要帶醴品來拜

[廣東饒平大埕鎮文化站
站長 黃踐田]
前幾年都有(台灣民眾)來,有300多人的,有100多人的,像現在40、50人的,經常到這裡來

三山國王是粵東地方的守護神,所謂的三山,指的是位於廣東揭陽市揭西縣的巾山、明山、獨山,一開始為古人對名山靈石的自然崇拜,後期變成擬人化。在最早的三山國王信仰文獻,元代劉希孟所撰的「明貺廟記」中,歸納三山神「肇跡於隋 靈顯於唐 受封於宋」,並且延續至明清迄今,香火分布海內外。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其實現在看起來,三山國王信仰民眾,有講福建河洛話的,有講廣東河洛話的,講廣東話的還有講客家話的,四種族群都有從文獻上看起來,可能這個信仰,差不多是從宋朝開始發展,在潮州看到很多的廟宇,漸漸經過明朝 清朝,漸漸分布到台灣和東南亞地區

一般認為三山國王信仰,皆由廣東揭西河婆鎮三山祖廟傳播出去,三山祖廟歷史上隸屬潮州府揭陽縣之霖田都,故也稱霖田古廟,後來因宋太宗敕封為三山國王,賜明貺廟,因此又稱明貺古廟,當地人民則慣稱為大廟。

[宜蘭蘭陽大興振安宮
主委 黃萬金]
三山國王都是源自廣東霖田巾山 明山 獨山,最早的祖廟是在霖田那個大廟霖田祖廟,饒平鴻埕大廟也是從霖田祖廟那邊分香而來

霖田祖廟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但1958年曾因文革遭拆毁,只剩斷垣殘壁,在各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下,1984年按照以前文獻原地重建,廟方也將捐款者姓名一一列出來,表示感謝之意。

[廣東揭西霖田祖廟
主委 張志堅]
改革開放以後,逐漸兩岸交流多了,台灣各位熱心人士,就為祖廟熱心捐款,特別是大家民眾出力的出力,捐錢的捐錢,將這個祖廟按照以前的文獻建造起來

<(在這做生意多久了),我做生意20多年了,23年了,這裡很熱鬧的,王爺保佑,心想事成,拜這裡的王爺,這裡的王爺廟有1400年的歷史了,隋唐至今,大家都有來拜>

台灣三山國王廟聯誼會,每年均多次組團到揭西縣進香,去年陣容最浩大的一次,高達400多人,看準兩岸的宗教觀光市場,中國大陸政府計畫要擴建三山祖廟,成為當地宗教旅遊勝地指標。

[廣東揭西人民政府台灣事務局
局長 彭偉明]
現在我們各級黨政,為了加強台灣和揭西,兩岸同胞的連繫,弘揚三山國王文化,準備將三山國王廟擴建,配合旅館 博物館等旅遊配套設施,把三山國王廟,建造成為一個深度旅遊,休閒度假一體的宗教旅遊勝地

為了加深三山國王的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三山國王歷史淵源,當地信眾,把三山國王最初發源地一一發掘出來,大國王所處的巾山石洞,尋尋覓覓了許久,今年才找到。

位於霖田祖廟東邊的巾山,海拔627米,相傳是大國王練功的地方,由於石洞今年才發現,至今還未規畫開發,也沒有鋪設好的登山步道,路上全是鬆軟黃土和碎石,很不好走,但本著尋根溯源的初衷,60 70歲,體力腳力大不如前的阿公阿婆,還是咬緊牙根往上爬。

[宜蘭蘭陽大興振安宮
信徒]
我們兩點出發,現在三點二十分,差不多爬了一個半小時,很辛苦,還好 很好 有神明保佑,有信心啦,有三山國王保佑,有信心啦,爬到這邊來了

[廣東居民
黃樂維]
今年四月份(找到的),來了三次吧,來三次才找到這個地方,還有去到巾山頂,最上面,第二次才上來這裡

二國王的發源地 明山,路就比較好走,但是一路上草長得比人高,很容易一個沒踩穩,就跌倒了。

好不容易爬到明山石洞口,二國王石碑就在石洞中,大家還得如攀岩般,拉著繩索往上爬,並且以接力方式,把從台灣帶來的神像運送上去敬拜。

巾、明、獨三座山中,就屬獨山就高,海拔789公尺,大家都知道,這裡有個靈驗的王爺廟,但要見王爺一面,就得走7 8公里的路,爬3千個石階。

[廣東良田鄉金坑菅區
居民 張雙全]
這裡三王爺很靈,大家都會來拜,(有多少人,最多人是什麼時候),最多人是在農曆一月初一到一月半左右,多到有幾千人

獨山因為較早發現,因此是三座山中,唯一有廟供人參拜的,一旁正在蓋休憩用涼亭,建造所用的一磚一瓦,包含祭拜的神像,都是以人工運送上來。

[獨山建廟工人
張慶輝]
(神像是揹上來的嗎)抬上來的,(用走路的嗎)兩個人抬一尊,(沒辦法用機器)沒有辦法,就是要兩個人抬上來,(花多久的時間)當時就是晚上12點,有的人抬神像,打鑼鼓的就打鑼鼓

工人們就這樣每天早上上山做事,晚上下山回家,日復一日,直到完工,而台灣來的長輩級鄉親,不管體力是否負荷得了,帶著虔誠的心,一路上或拄著拐杖、或手腳並用,總算是完成這次的朝山之旅。

下山後稍做休憩,竟意外發現座落在獨山山腳下的客家庄古石村,古石村民家家戶戶拜王爺,居民幾乎都是從河婆搬遷過來的客家移民,古樸的泥磚屋,有50年歷史,傳承兩代人。

[廣東良田鄉金坑菅區古石村
居民 蔡葉]
這房子是誰建造的,我們自己蓋的啦,挑擔 挑石頭,自己建造自己打地基,日夜都做 生活苦啊,要養七個小孩

[廣東良田鄉金坑菅區古石村
居民]
你們哪裡來的,台灣 這麼遠來的啊,有去拜王爺嗎,要去王爺廟嗎,對 去那邊走走很好

村子裡的生活極簡樸,房子內擺設簡單,除了住人、還騰出空間養家禽,居民幾乎都是自給自足,維持砍柴、燒柴煮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

[廣東良田鄉金坑菅區古石村
居民 葉四應]
能種什麼就種什麼,種花生 種青菜 種稻子 種番薯,就種這些 沒有什麼

[廣東良田鄉金坑菅區古石村
居民 張志遠]
除了養豬就是種田,還有種水果,賣到鎮上去,大部分都賣到河婆,深圳 東莞那裡

隨著大陸快速發展,很多青壯年離鄉到城市打拚,原本一千多人的村落,只剩一百多人,仍繼續受三山國王庇佑,安樂自足的在獨山下生活。

原本三山國王,只是分布於廣東的地方信仰,隨著粵人渡海來台,==cgin==三山國王,也登陸台灣,目前全台主祀三山國王的廟宇有175座,桃竹苗20座,彰化25座,雲嘉南30座,屏東25座,宜蘭最多有40座,其他零星散建各地==cgout==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在宜蘭縣反而是生活環境,較靠近泰雅族領域,所以會拜三山國王,保證他出入山區安全,也造成現在宜蘭縣,是全台三山國王廟最多的地方,有40間,平均一萬人就有一間三山國王廟

台灣最多的三山國王信徒,就是福佬客,大部分分布於台灣西部,客家先民帶著原鄉三山信仰來台開墾,隨著時空移轉,百年後,後代子孫客語能力消退殆盡,但從信仰上仍可窺見客家遺跡,像彰化、雲林、嘉義等,三山國王廟也因此被視為,客家族群的索引工具,更見證了客家移民史,任憑時空移轉,背後具族群融合意義,代表開墾精神的三山國王,將繼續在各地開枝散葉、生生不息。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