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爭議的建設需要多少年來補救?大概30年前,臺東縣池上鄉的大坡池水域面積,從原來的50多公頃,淤積到僅僅剩約2公頃!當初臺東縣府驚覺不妙開始清淤,但是在整治10年過程中,同時池上鄉公所也積極在大坡池大興土木,數量還高達有62項建設之多。很多人不相信,後來這些建設竟成了當地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接任的幾位鄉長變成積極拆除已經完成的設施。為什麼呢?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晨光裡,荷花和成串紫色的布袋蓮,綻放在寬闊的大坡池水域,魚兒在沉潛在水面下,偷窺水面上的 蝴蝶、蜻蜓飛舞著。

 

花嘴鴨有的群起飛翔。

 

有些在水面上優游。

 

完全無視在池畔散步的遊客。

 

也不理會行舟而過的遊客。

照片提供 吳家溎老師

0105-0110

在這裡人與生態各自安在,一如湖光山色,不相干擾,反能相互增色。

照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110-0117

但,您知道這一幕幕如詩般的美景,曾經被過多人工設施,糟蹋得一塌糊塗,之後,才一點一點的修整回來的。

池上鄉長 張堯城

 

謝謝我們客家電視臺,可以透過媒體的力量,讓全國觀眾看到大坡池的過去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也讓執政者、當權者要把那個思維放遠一點,沒有人施政是為了觀光客的,施政當然是為了居民,怎麼是為了觀光客呢,你如果只是做觀光設施吸引觀光客來,壽命通常不超過3年。

 

臺東縣池上鄉的大坡池,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接縫處,湧出的泉水所形成。

池上鄉長 張堯城 (左)

冬山市場

大坡池它本身就是斷層池,它就是池上斷層,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大陸板塊一個陷落的地方,然後它兩個板塊的裂縫,然後水從這個裂縫冒出來,就形成這個大坡池。

照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218-0227

根據1935年(昭和10年)的調查報告,早期大坡池水域面積約53公頃。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大坡池,它以前叫「大陂」,它是耳朵旁的陂,那這個「陂」,它就是山上的水池,那跟平地的那個土卑「埤」啊,埤塘啊,像桃園的那個埤塘不一樣,那個是平地的水塘,這是高山的水塘,所以它是在海拔260公尺以上的大陂,日本人來才給它叫作大坡池。

記者 邱月華

池上的大坡池過去就像海一樣寬,所以在地人就稱它「大陂海」,你能想像,過去的大坡池有多寬嗎?淑瑩,我們看看,我們現在走的地方,全部都是過去的大坡池嗎?

地方文史工作者 簡淑瑩(右)

 

對啊,這以前都是大坡池的水域面積,而且是很裡面喔,這個地方我們(原來)根本就進不來,剛好那邊有車子經過的地方,連那邊都進不來,那邊都是大坡池的水域面積。

 

大坡池是池上最低漥的地區,長年受到河川泥沙的淤積,再加上歷年颱風大量土石流入池中,差點就讓它從地表消失。

地方文史工作者 簡淑瑩(右)

照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4:13-04:31

 

早期就是我們這邊山坡地,大量的種植香茅草、甘蔗,那時候都是一個外銷很大的產值,那這些呢,它都是屬於淺根性的,禾本科嘛,然後颱風暴雨來的時候土壤的沖刷,所以大坡池呢它就慢慢的消長了,那我曾經聽過這附近的老人家,那個余阿伯他說,一場颱風暴雨來的時候,那個土方下來,曾經堆積超過將近3米高。

 

約莫半個世紀過後,大坡池水域面積縮減至僅剩約2公頃==cg in==民國74年臺東縣政府,驚覺事態嚴重,這才著手規畫整治。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照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4:44-05:13

 

一直到79年,臺東縣政府才做第一期的整治工程,叫做清淤的工作,因為其實就已經沒有水域了嘛,就是把那個淤積土一直清掉,那81年,池上鄉公所才開始下去,做62項工程,其中包括3座人工島,然後一直到90年,20年前,它整個工程都做完了,3個人工島也都搞起來了。

 

正當臺東縣府忙著整治大坡池,池上鄉公也同時以「規畫風景區」之名,積極地不斷開發建設。

地方文史工作者 簡淑瑩(右)

照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530-0546

影像提供 池上鄉公所

0546-0603

就堆了3個人工島,為什麼要堆3個人工島呢,因為清完之後他們希望,堆的人工島,能夠有很多遊樂設施,偏偏這3個人工島就是池上人,老一輩人的心中非常大的痛,我常常就聽到老人家就開始在念,沒事,為什麼那裏要弄一個這,要弄一個這個。

 

當年的鄉公所耗費了大筆的公帑,在大坡池興建人工設施,就像池上人的眼中釘,尤其專程從外地載來的土方而成的三個大島,更是在地人心中不除不快的毒瘤。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民國90年,全國十大首惡的工程就是大坡池,那到91年的時候,我們池上鄉呢,有成立一個大坡池發展的諮詢小組,那時候我當這個承辦人,那時候的鄉長是李業榮,所以從民國91年就有一個共識,配合縣政府,城鄉發展局盧維屏局長,就用減法工程。

影像提供 池上鄉公所

0612-0644

取得全鄉的共識後,接下來的幾任鄉長,便開始著手減法工程,拆除大坡池的硬體設施,挖除人工島,但有不明就裡的遊客,還以為鄉公所在搞工程。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很多遊客,關心大坡池的說,你們池上鄉公所一直在挖,一直在挖,在搞工程,幹什麼,池上人不會講這個事情,因為他知道這個是減法工程,那不曉得的遊客說,你們鄉長一直在搞工程,要把大坡池搞死了。

 

池上鄉長 張堯城表示,耗費龐大公帑興建的設施,之後,卻得花更多的經費和時間來修正,實在太荒謬了。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一開始,以前鄉公所是用花錢把土石挖掉,那我就跟那時候的鄉長講,這怎麼可以呢,國家公帑來做人工島,你又花國家公帑去給它清除掉,這不會很奇怪嗎?後來就建議說,用標售土石。94年,大坡池的B島才開始土石標售。

 

於是鄉公所就標售大坡池清除的淤泥,換取工程經費。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影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820-0830

因為我們那個人工島的土石,我們是要賣給農民改良農田,一年最大的時間就是12月收割完,到隔年2月插秧這3個月,這是比較有需求的時候,你那平常的土方就很少了沒有改田的話就很少,所以為什麼會拖那麼久,就是這個土方要標售,要配合農民要改田,所以慢慢賣,用時間換取空間。

 

於是歷經3任鄉長,將人工島的淤泥標售給農民屯田,賺取工程經費後,再拆除人工島,才慢慢去化掉3個人工島,找回大坡池的全景視野。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今年(111年)就整個挖光了,挖掉以後整個大坡池,從西看到東,從北看到南就沒有障礙,大坡池就變成一個,恢復民國50年,那個時候的一個廣大的水域。大坡池整個面積是45公頃,水域大概有30幾公頃,跟以前的50幾公頃,就相差不會很大。

影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0901-0913

哇!水流下去了。

農業觀光課長 彭上晏(左)

大坡池要清人工島的最後一個島,要破堤的那一剎那,我們雖然沒有對外公布說,要去做這件事但是有很多鄉親都來看,對他們來說,這是他們兒時的回憶,他們希望大坡池再回到以前的榮景,所以他們很關注這件事。

 

81年公所開發建設大坡池,91年,進行減法工程,開始拆除過去的建設,111年初,完成拆除工程,一個執行了10年錯誤的政策,卻得花20年才能修正。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照片 影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那時候我們開通典禮的時候,水域開通,全鄉多興奮,等了30年。整個脫胎換骨,什麼環境教育獎、什麼城鄉魅力獎啊,都在大坡池,所以池上人會很珍惜這樣,因為我們有一個慘痛的教育,慘痛的經驗,所以大坡池的滄桑,一頁滄桑啊,可以編作全國的一個教材。

 

有了過去慘痛的教訓,如今鄉公所再要有任何建設,都是環境至上,觀光次之為前提。

地方文史工作者 簡淑瑩(右)

希望把那些太過多的,人為的東西,把它消掉,讓大自然慢慢的調(整),調(整)完之後,我們人是要怎麼融入在這個自然裡面,而不是說我要什麼就加什麼,那一直加一直加,到後來就是大雜碎了。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現在大坡池比民國50年那時候大坡池更漂亮,為什麼,以前的大坡池,除了坐船以外沒辦法親近,現在大坡池有整個環池的公路2.7公里,那溼地保護也很好,現在鳥類很豐富。

 

堅持天然的最好,但觀光是池上的重要的經濟命脈,沒了這些額外的硬體設施,該怎麼吸引遊客前來呢?於是他們開始種對的樹,營造友善的生態環境。

農業觀光課長 彭上晏(左)

那目前大坡池的所有的樹種,我們也朝向,是當地的原生種,像這個水柳就是,那我們來去做一個棲地的規畫跟營造,讓更多遊客可以認識大坡池,而不是硬體的建設來去吸引,我們是用軟體甚至是景色跟生態,來去吸引遊客來前往大坡池,來觀賞大坡池的美。

池上鄉長 張堯城(右)

池上鄉是全國最乾淨的鄉鎮之一,環保是觀光之母,你要一定有環保才會帶動觀光,觀光是地方營造的附加價值,地方的營造,要讓地方的居民安居樂業,整個生活環境好,附帶觀光進來,你說池上的觀光為什麼一年來1百多萬人(次)。

 

成排的水柳如護衛般的守顧著大坡池。

 

草地上,烏臼都已成林了。

 

臺灣苦楝樹自由伸展的長成了大樹。

 

白茅草逕自開放,隨風搖曳也是風景。

地方文史工作者 簡淑瑩(右)

影片提供 池上鄉公所

1338-1344

1350-1355

其實在歐美地區,這種草它是一種是很好的景觀植物草,那在臺灣呢,因為太多了,所以一般人我們的認知就是,它就是雜草,但是我們把它保留下來之後,你就看到有遊客,也發現到它的美,他就停下來拍了,我再把這份的美PO在臉書上,就引起很多的迴響,很多人才發現到,原來美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數大就是美。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做自己家鄉環境的主人,少一點硬體建設,復育生態環境,在地人堅信只要把環境顧好,「自然」就會吸引遊客到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