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的池上、關山是臺灣最重要稻米產區,優良的品質讓當地穀價居高不下,然而這些年來,農忙時卻經常出現找不到工人窘境,尤其是育苗期需要大量勞力的秧苗場,就曾經出現缺工超過一半以上的情形,不只如此,其實還有好多項農產在盛產期間同樣面對缺工問題,鄉親們該怎麼辦?長久下來的農業缺工是不是有改善的方法?記者陳君明的報導。 


 

農民一早到育苗場取秧後就趕緊插秧,就怕越中午天氣會越熱,種有10甲地的魏瑞廷,開著自家的插秧機,邊開還要邊回頭看看,秧苗是否有缺要即時補秧。

池上農民 魏瑞廷:「像秧苗漏掉幾欉,後面要用補的很麻煩,因為現在人工很難找,又要用(人力)補會更難找人。」

一般來講,插秧機須配2人,一人在前操作機器,另一名「跟秧」的助手則站在後方,觀察插秧情形即時補秧,若僅有一個人插秧效率會大打折扣,原本3個工作天,可完成要增加4到5天,魏瑞廷說這幾年,農業助手越來越難聘請,好不容易訓練好的助手,隔年可能就聘請不到了。

池上農民 魏瑞廷:「教好的年輕人,每年都不一樣,教好以後,第2年就不來了,說太熱,像今年施肥就剩我一個人。」

相較於其它農作,水稻種植可以說是,最早完全機械化的,如今的稻農只要「三通電話」,就有專業的代耕業者,可以幫忙翻土、插秧、收割,代耕業者就表示,駕駛農機具的人力相對穩定,難找的是農業助手,往往只能找放假的學生來打工。

臺東縣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理事長 彭森勇:「做2個小時就跑了,今天工錢不領的也有,(甘願不領)?他說這太累了,這種沒辦法。」

不僅僅是插秧,水稻種植最關鍵的育苗場,每到育苗期,每次動輒上萬箱的秧苗,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撒種、放箱等程序,急需大量勞動的短期人力,然而從池上到關山,每個育苗場都面臨找不到工人的窘境,也常發生今天好不容易有工人,隔天卻不來了。

池上秧苗場老闆 何應停:「有些(人)沒來 有的有(來),比較能負荷的就會天天來,比較無法負荷的人,就會做一天休息兩天,才會來。」

關山鎮農會理事長 周敏偉:「半年一次,一年才兩次,那我們欠工人的時間,就只有這個部分,但是所以我們沒辦法提供長期的工作,給那些師傅們,所以變成說,他們會去找比較穩定的工作,變成我們這種比較短期的,我們要找人(工人),就會增加我們的困難度。」

無論秧苗場或代耕業者都表示,近年來氣溫越來越高,農務又要日晒勞動,一般人根本無法負荷,池上、關山等地農務助手,日薪約1200元到2千元不等,即便另外準備午餐、冷飲及點心,還是很難聘請到工人。

關山農民 萬慶煥:「有人願意來幫忙做(農務),我就很高興,不可以罵喔,年輕人大約大約做,你如果一抱怨,隔天,你的錢我就不要賺了。」

臺東縣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理事長 彭森勇:「(喊過多少錢還找不到人)? 2千元。(1天2千元?) 對。(有便當?) 有啊,還有意外保險那些都有,還是找不到人。(還是找不到人?) 對,找不到人,還有冷飲、檳榔、菸,還是找不到人。」

有農民就說,臺東池上、關山等地的穀價,已是全國最高,農忙期工資已經將近2包穀,若再漲恐不敷成本,季節性缺工問題越來越嚴重。

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遊客進進出出,工作人員也忙到沒空休息,而米國學校裡架上的農產加工品,常缺貨沒人力補,而經營農事體驗或民宿,更常缺人手幫忙洗滌更換毛巾、床套。

關山鎮農民 林振球:「民宿管家也很缺人手,有的管家一個人,我所知道的不只4、5間,要排隊的就有近10間輪流這樣做,這樣品質不會做到好。」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貨都補不齊,都缺工人、缺人手,要補貨、送貨,全都來不及。」

農業鄉鎮勞動力不足問題,也衝擊著重要的農業資材「竹子」,近年來林務局大力推動國產木竹材,像關山就曾是竹、林的重要生產區,但無論關山、池上的竹材行,已幾乎看不到臺東採的竹子,大部分來自花蓮、苗栗等縣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人工。

關山鎮竹材行老闆 潘柏辰:「真的是想收了啦,沒工人啊,年輕人也不想再上山。」

由於國內竹材主要是供應農漁業使用,單價不高,砍伐竹材又需要密集勞動力,人力成本成了關鍵,像臺東林管處管轄的,紅石林道第46、47林班地,約30公頃的孟宗竹林,自2018年以來,就未曾有廠商願意投標伐採,多年下來竹林日漸老化、荒廢,即便臺東林管處積極協調仍難尋廠商。

關山鎮竹材行老闆 潘柏辰:「划不來怎麼接,因為本地就沒有工人,你要幫他們(林管處)疏伐也沒有用,疏伐下來,你產銷這一塊,真的,也不知道要賣去哪裡。」

臺東林管處作業課長 張勝傑:「整個如果都沒有適度整理的話,就是整個竹林的狀況會越來越糟糕,會越來越老化,那老化其實它就是竹子長不好,然後可能它開花以後就是整個,那個當地不管是竹筍或竹材的收穫,就是會越來越糟。」

臺東從水稻、竹材再到休閒農業,缺工成了近來最重要的話題,許多農民都只能「勉強」做下去,有農民表示,再「勉強」做下去,收成後就要去醫院診所報到,治療過度勞動帶來的病痛。

已使用20多年的撒種半自動化系統一啟動,從頭到尾近10人,眼、手、腳不停歇,要在半天內完成上萬箱稻種育苗,關山這間中小型的秧苗場,在農忙期需要額外聘請12名員工,但近年來能聘請到的卻僅有一半,而身兼農會理事長的秧苗場主,就曾申請農委會,3年前開放的農業外籍移工,關山鎮農會一共,申請了10名外展移工,但最後僅核定了5名,最後都到山區從事蔬菜工作,像水稻等短期季節性缺工,在僧多粥少情況下,根本分配不到。

關山鎮農會理事長 周敏偉:「因為大家都在申請,它派的人又很少,因為我本身是農會的理事長,像我們這樣子,講實在話,我們這個是就像你說的,我們這邊是半年才一次,但是山上種菜的那些農民,他比我們更需要工人,所以其實我們有那些我們都,外籍勞工我們就盡量撥到山上,讓他們去種菜,但是其實來的人數很少。」

農委會輔導處長 陳俊言:「像育苗協進會它們就可以來申請,也可以來透過除了育苗業的部分以外,各個稻農的相關的一些,季節性的作業需要,也可以來做調配,而這些部分我們會依照實際各個產業,它們實際的狀況來予以輔導跟協助。」

由於南橫山區種植高冷蔬菜,一整年都有穩定的工作,移工也可以長期待在同一工作地點,水稻產業卻是季節性農忙,農閒時間多又沒工作可做,負責外展單位的農會,就優先把外展移工分配到南橫山區,由農民負責住宿及管理事務,農會僅需負責申請及行政庶務就可。

臺東縣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理事長 彭森勇:「沒辦法每天都有工作給他做,我們今天插秧需要人,隔天施肥需要人,後天就沒有工作了,不是每天都有工作能做,聘請外勞,每天要付勞保,他的保險要付,我的工作才需要15天而已要怎麼請。」

池上農民 魏瑞廷:「田裡面的工作不是長期,你如果聘請來,一整年都要顧著他(移工),就怕他跑掉,我們農民會有些壓力。」

而這批關山鎮農會所申請到的5名移工,最後也有3名失聯,這也是許多農民擔心的,因此有農民就認為,農會應該扮演好管理及分配外展移工的角色,讓缺工的農民可以到農會「點工」。

池上農民 魏瑞廷:「像我們以前要找工人,去一個地方找,那工人我們可以帶著去工作,下班以後再載回去管理,不然你要我在家裡,還要顧著他不讓他跑掉,那全部我自己做就好了。」

國內少子化、農業勞動力老化下,即便水稻產業發展興盛的池上、關山,也面臨衝擊,移工的開放試圖解決農業缺工問題,但現實中池上、關山,卻未有任何"合法"外籍移工,真正幫到水稻農的季節性缺工,如何解決還有待農政單位認真面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