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臺灣原生山茶,以其珍貴性大受市場歡迎,高雄六龜不少茶農開始改種「野放山茶」,也就是仿照臺灣原生種山茶的生長方式,不施肥、不噴藥吸引消費者。一位五年前返鄉投入山茶事業的第三代茶農,加入新思維開發山茶茶葉蛋、茶餐,打造製茶、茶席體驗課程等等,靠著嶄新創意,企圖拚出六龜山茶產業的新榮景。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民國六○年代,高雄六龜推廣種植「金萱」和「烏龍」茶種,全盛時期,單單在新發里的製茶所就超過20家,後來因為八八風災影響,產業急速沒落,然而臺灣山茶卻在化危機為轉機概念下,抓住機會嶄露頭角。

六龜茶廠第二代 徐信田(左)

很早之前就有(山茶),只是說早期製茶比較粗糙,接受度也沒那麼高,慢慢開始做紅茶,做得有比較精緻,主要是它野放,沒有農藥,沒有肥料,沒有什麼,比較自然,接受度就越來越好這樣。

 

你看這些都是藤蔓,長成這個樣子。

 

 

徐信田是從桃園觀音移居六龜的第三代客家人,平時幫人機械代工炒山茶,自己也承租山坡地,以自然野放方式種植山茶。

六龜茶廠第二代 徐信田(右)

雜草叢生,(都是草) 這些都沒有噴除草劑,這些都是自然的沒有噴除草劑,一片葉子一片葉子採,像這個就是蟲吃的,蟲吃剩的才輪得到我們。

 

徐信田因為自己健康因素不能太操勞,所以小兒子徐盛暘五年前放掉夜市叫賣的工作,返鄉接手傳承茶園。

六龜茶廠第三代 徐盛暘(左)

那時候有一陣子我爸身體比較不好,我就回來做,我媽是跟我說先做3個月看看,越做越有想法,上課也一直求進步。

 

84年次的徐盛暘除了把山茶重新包裝得更有質感以外,還導入體驗行程,吸引更多人進到山區,體驗臺灣原生山茶多變迷人的風貌。

六龜茶廠第三代 徐盛暘(左)

像我的體驗課程基本上六級化產業,包含裡面的服務講課、茶席、茶體驗,茶染布,就是做一些茶相關的主題去把它做一整天的行程,半天的行程,把這些帶完,就是把最基本的知識性的東西更認識,給客人知道。

 

假日早上,徐盛暘利用自家茶廠空間,布置出五桌茶席,一會兒是清點茶杯茶壺的數量、一會兒是倒入不同類別的茶葉,忙得不可開交。

六龜茶廠第三代 徐盛暘(右)

 

每一桌我們都會放不一樣類別的茶葉,那我們在做後端銷售的時候,會比較好做銷售,再來大家品茶來這邊只有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用這種方式才能讓大家品嘗到更多的茶葉類別。

記者 宋宇娥(右)

 

傳統茶產業到了年輕人的手上就有了新的做法,像徐盛暘他就加入了體驗課程,現在遊客就以茶席品茶的方式,來品嘗山茶的好味道。

 

 

日本的茶道引進臺灣之後,才有現在的這個方式。山茶它屬於快沖快泡的方式。第一泡不用沖掉沒關係。

 

就跟往常一樣,這一天徐盛暘化身講師,教遊覽車團客如何泡茶,就連小男孩都能輕鬆駕馭,泡出好茶。

 

像這一棵就是臺灣山茶,不要去做修剪它的話,它生長的高度可以長到多高?三層樓高,三層樓高差不多。山上的茶樹都差不多在兩、三層樓高。

 

邊喝茶、邊聽講解,遊客對六龜的臺灣山茶就更多了一分認識。

徐盛暘還備了茶點,山茶蛋糕、山茶茶葉蛋,用茶香全面進攻遊客的味蕾。

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專案經理 劉筱君(左)

六龜有很好喝的山茶,有很多揉茶的體驗,或者是茶席的體驗,可以讓大家去做,那我覺得是非常棒的,希望透過這樣子的體驗,讓大家可以更了解六龜。

六龜茶廠第二代 徐信田(左)

現在的時代,孩子的腦袋裡比較多想法,資訊比較多,自己去改變經營的方式,做一些周邊商品,像他也有做冰淇淋,用茶來做冰淇淋,做蛋糕,各式變化。

 

都是以茶料理下去做料理,等一下我會簡單介紹茶餐製作。

 

 

徐盛暘也將原生山茶入菜,便當裡的茶香滷雞腿、茶梅豬肉,讓遊客吃得津津有味。

徐盛暘母親 楊春美(右)

 

(雞腿)它是用紅茶去滷製的,要燜差不多20分鐘,<卡>4641肉的話是我們這邊的黑豬肉,它是用茶梅,茶葉跟梅子,類似三杯的做法,到後面要讓它吸乾,所以茶跟梅汁就會存在肉裡面。純粹就是用我們的茶葉慢慢去煮這樣,所以它的味道會比較..很獨特啦。

 

滾起來,差不多5分鐘切掉,再浸泡。

 

鍋裡浸泡滷製了三天三夜的茶葉蛋,可說是遊客回購率第一的茶點。

徐盛暘母親
楊春美(右)

全部都是用茶葉跟醬油而已,茶葉是什麼茶葉,原生山茶做的紅茶。

 

如果想深度體驗製茶,徐盛暘也提供揉茶課程,帶著民眾實際動手操作。

 

每30秒至1分鐘幫我做解塊,我剛才說為什麼要解塊,因為它會斷,所以我們不要一直揉它,它會斷,所以我們要把它做到分散之後再繼續揉。

體驗民眾 翁健修(左)

 

我之前有去看過採茶、也有去實際上採過茶,可是那是屬於鹿谷那邊,跟這邊不太一樣,之前有聽過六龜的野生茶滿特別的,所以想來看看這邊的茶跟那邊的茶有什麼不一樣

 

徐盛暘的山茶體驗行程,目前為止已接待超過200個團體及300場分享會,不過一開始,可不是人人都認同他的轉型路。

六龜茶廠第三代 徐盛暘(右)

 

從接團開始的話,大家很多人都不認同這一塊啦,但是我覺得它是有商機跟它有一個延續性的東西,所以想說不然就自己先去做做看,結果一做,越做越好,在地也是從我這邊開始做起來的,現在後面很多都開始做六級化產業這個部分。

六龜茶廠第二代 徐信田(左)

主要我是教他製茶的方式,算是把傳統的東西教他,創新的東西就他自己去發揮,那個我就沒辦法,我不會,現在的東西我就不會了。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距離高雄市大概一個半小時車程才能抵達的六龜新發,徐盛暘竟然可以吸引外來遊客一團又一團,青年返鄉勇敢轉型走新路,思考如何發揮山茶的最大值,企圖用新世代的思維闖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