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瑞穗的舞鶴台地上,年輕茶農彭瑋翔透過紀錄茶產業點滴,讓自己重新認識了自己家鄉。經過10年,35歲的他依舊在瑞穗種茶,而且正一步步實踐人生藍圖。


 

 

[影片提供 彭瑋翔]
10年後,35歲的彭瑋翔依舊在瑞穗種茶、製茶,而且他也種起咖啡、帶遊客導覽,一步步實踐自己的人生藍圖。
勿忘影中人彭瑋翔2020這一年
其實就讓它的分枝、節點更多一點,再多一點的話,那就是表示你的收穫再多一點,對,產量會更高啦。

新植一年半的茶樹,有台茶17號白鷺、台茶12號金萱,不過和一般茶園不同的是,株距寬度180公分,比傳統茶園還要寬。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花蓮這邊是第一塊做機械種植,然後未來是機械採收跟人工手採,都可以並行的茶園,這樣子採收的方式,其實有時候可能在人力派遣調度的時候,我沒有人的時候,至少我還可以用機械來做採收。

從整地、種植開始,就有不同規畫,彭瑋翔想做些不一樣的改變。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行距要變比較寬,然後再來又種雙排種植,你的苗可能會多出1/3以上,一年除草的費用會多個,最少6、70萬以上,當然下的功夫越多,那你的錢就會花得越重,那可能對於長輩就會覺得說,我以前種茶沒花那麼多錢,你為什麼花那麼多錢,那其實這個很難說服他們。

身為家族茶業的第四代,也是茶葉比賽常勝軍的彭瑋翔,製茶技術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有時候卻也被傳統束縛住,他一直想要做些不同的嘗試,這塊茶園就是他的開端,從頭到尾由自己主導。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當然就是種這塊,也是完全是自己沒有去跟家裡拿錢,這個茶園是完全屬於自己,那其實做起來那一份踏實感,會遠比我們直接去接手一個茶園來得高很多,當然自己心裡要有心理準備,其實前面自己要捱得住。

[青農
徐易成]
我是覺得他很認真的想要解決這樣的事情,就兩代人的不同的想法,他想要改變這個事情,還有就是他做事情,很細心這樣,他會想到你沒想到的點,細節是怎樣,後來就是我還要做什麼,我這田,我這茶園做好了,我後面要做什麼事情。

比較茂盛的地方,是蛇比較喜歡待的地方,所以葉子比較茂盛的地方,你就要小心一點。

那我覺得至少要合格,可能到18度左右,在每個,整顆豆子是熟成的狀態下,再把它摘採下來,這樣,我們在後製的時候,這個豆子的風味,才會比較,層次會比較多。

一顆顆綠色的咖啡豆剛冒出頭,等過一陣子紅透了才能採收。

因為我們咖啡本來都是又高又大的,至少是兩樓高、三樓高這樣子,然後我們接手以後,我們都給它矮化,然後方便採收,然後也方便管理。

會種咖啡,原來一開始也是因為賭氣。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那因為(茶業)你沒有犯錯,那你覺得太順,那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也會有一點點不甘心,想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嘗試,所以在咖啡這個產業,我基本上我是可以全部都放手下去做,那時候就是,跟我爸不要做一樣的。

不過後來對咖啡也有自己的看法和作法,心態也更加成熟,想做的事情更多了。

這棵也很多啊,這一棵,這一顆好了。

走進雜草叢生的百果園,彭瑋翔和在地青農劉承彥合作,要來找做酸柑茶DIY體驗的檸檬。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其實要挑,至少要這種圓形的,對啊,或者是橢圓形,它其實不可以,香水檸檬就沒辦法了,對,那因為其實我們做的方式,還是會比較偏向,可能傳統的就是要手工捆綁的。

因為酸柑茶要連皮一起泡,所以不能有農藥,為了不受季節限制,彭瑋翔把酸柑茶的原料,從虎頭柑變成檸檬,也為在地農產,找到一個新出路。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他們也有做有機認證的部分,那其實也會讓我們用這個檸檬用得比較安心,然後就想要說用在地的食材,來去結合我們客家這些傳統的這個酸柑茶。

[農民
劉承彥]
提供市場,我覺得那個價錢太低了,然後我就變成是自產自銷自己賣,然後又想要找那個合作的對象,然後剛好他也是年輕人,我也是年輕人,都是回鄉,返鄉青農,所以我就,欸,覺得他好像跟我可以合作看看喔,然後我就找了阿翔。

把檸檬挖出一個洞後,再把茶葉混合檸檬果肉,塞進果實裡。

那盡可能把茶葉,把它塞滿來,那不一定把它塞完,沒有關係,就塞到塞不下為止,那最後留一點點空間,再把蓋子蓋上去就可以。

再用傳統的方式,用繩子綁牢。

那檸檬就放在線繩下方,那盡可能維持在中間,好。

好,壓著完之後,這條線繩先放鬆,好,壓住喔,好,那這時候,這條線繩去繞上面固定的這條,這樣子,先一個半圈。

依照古法,最後還得經過九蒸九晒,才能完成。

[遊客
廖文申]
雖然我也是半個客家人,可是我從來沒有做過這個,我也沒看過,對,我從來不知道,然後今天第一次做到這個,滿費工的。

[遊客
謝汶真]
之前知道酸柑茶,但是就是沒喝過,然後也沒有做過,就只是看過這個東西,就覺得還滿有趣的,就是還滿不錯的體驗。

把檸檬酸柑茶放進袋子裡敲碎,再用熱水沖泡,茶如其名,酸酸甘甘的。

[瑞穗茶農
彭瑋翔(客籍)]
那人(遊客)來到這邊其實就是一個,我覺得交換生活的一個,很實際層面的感受,實際層面的感受那其實就是要把我們的生活,然後或是工作的這一個部分,去讓大家來一起去更貼近生活,更貼近我們這邊的環境,那所以我才會想要做導覽,那想要做一些體驗。

這裡是彭瑋翔和朋友、旅人分享咖啡、茶、和生活的空間,旅人藉由體驗,更了解在地的產業和文化,彭瑋翔說,他也因此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透過交流讓彼此有了溫暖的傳遞,在傳統產業的根基上,彭瑋翔也將會繼續開展屬於自己的下一個十年。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