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蓮霧是很受歡迎,也是很多人喜愛的水果之一。紅潤碩大、香氣清甜的蓮霧,多年來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每年過年前後,蓮霧進入盛產,全台蓮霧重鎮首重高屏地區,其中屏東近5年種植面積,都是全台第一大產區,占全台七成。蓮霧屬於高經濟價值作物,年產值約30億!甜美果實的背後,從種植、採收等管理的生產成本、人工需求,都遠高於其他作物,因此近年越來越多蓮霧農民打退堂鼓,蓮霧園正悄悄減少、消失。
每年年底蓮霧進入採收期,一直到過年前,都是吃這行飯上上下下最忙碌的時期,來到屏東縣蓮霧大本營─南州鄉,農會放眼望去,到處是忙得不可開交的工作人員,還有大大小小,飽滿光亮的蓮霧==ns==
蓮霧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經過第一關選別後,第二關就要套上果袋 防止碰撞,再來完成裝箱後,就準備上車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根據資料統計,107年全台灣蓮霧總產量超過48,938噸、產值逼近30億元,其中屏東的產量就占了7成之多。
[佳冬蓮霧農民
羅達隆]
靠近過年,(農會)會辦外銷的,直銷的也很多,因為蓮霧最多,差不多就是過年前後。
[屏東縣南州鄉農會 總幹事
黃俐甄]
外銷的這個,像原生種這種規格,就是外銷他們比較喜歡這種樣子的,可是不能,不能那麼熟,熟度不能那麼熟,大概要七分熟、八分熟,因為坐船,它會後熟,那國內的那個送禮的市場,大家最喜歡就是這個。
近五年來,屏東縣穩坐全台蓮霧第一大產區,在屏東,大約五成都是栽種「南洋粉紅種」,國內市場也最常見,而屬於稍微嬌小可愛的品種,這幾年也很受南太平洋帛琉的歡迎。
[屏東縣南州鄉農會 總幹事
黃俐甄]
我們應該是說上個月的時候,我們已經出了一批,坐船到帛琉去,去年的七、八月,那時候沒有蓮霧,不是蓮霧季節,他們還在跟我們說還有沒有、還有沒有,我們還要訂,你們再來,我們就說沒有,你要蓮霧的季節要十二月到隔年五月,對,那所以十二月份一到,他們就馬上,蓮霧趕快來,我們等了很久,很久沒吃到了這樣。
透過不同的運輸方式,將蓮霧銷往世界各國,帛琉採海運,經過大約兩週運期,可抵達消費者手上,另外加拿大則採空運,從客戶端下訂單起至消費市場,約兩天到貨,但運送成本也相對高。
[屏東縣佳冬鄉農會 總幹事
林淑玲]
那我們今年(108年)在加拿大市場,我們總共出了兩趟,在過年這個期間,然後就一次就是兩百公斤,那我們全程都是走空運,到加拿大,那加拿大市場走空運其實,都還蠻大挑戰,第一個當然它的一個,運輸費用,相對地增加很多,第二個就是說,整個的一個儲運的一個過程。
[農糧署南區分署 分署長
姚志旺]
那外銷往年大概都是跑到中國大陸,因為這個部分在那邊也很,很多消費者會喜歡,但是我們現在跑到比較,更遠的地方,譬如說,我們可以到歐洲,我們是到香港,或是到新加坡,這些地方,我們就是要打精緻的路線了,譬如說我們去做精緻的包裝,或者是我們在時程上,我們必須要壓縮,因為這個蓮霧沒辦法很長期去運輸,就是說我們可能要走空運這個方面的話,能夠把這些精緻的東西,能夠到更遠的地方作銷售,我想它的產品價值整個會,整個相對會提升。
農民還說蓮霧實在很嬌貴,皮薄多汁,在她美麗的外觀下,容易一碰撞就受傷、腐爛,要闖國際外銷這條路,不只得從交通方式突破,每個細節都得格外注意。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黃國榮]
因為其實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它的市場是很,很淺的,是有限的,但台灣所生產的果品,在世界上來講是相當的有名,那唯一要,需要克服的就是它一些,從前端的洗選別,分級包裝,加工,或者是延長它壽命的冷鏈技術等等,或者是說,跟輸入國它的一些報價、通關等等,檢疫等等的這些措施,我想這部分都是,含括在整個產業的一環。
[屏東縣南州鄉農會 總幹事
黃俐甄]
其實外銷有很多問題要克服,譬如說,在集貨上,它如果一次要一百箱,那你怎麼,去符合它規定的時間,然後交貨給它,我們從籃子裡面,每一顆每一顆都挑過,如果說有稍微裂掉,或者是指甲痕,或者是有擦撞,那個都不行,我們已經全部都打掉,所以我們很嚴格。
工作人員戴起手套,小心翼翼地挑選,因為一箱果品內,只要有任何一顆裂果,或遭受擠壓、印上指甲痕,可就完了,整箱不但容易發霉,而且一顆傳染一顆,即便貨送到了,對方也很難接受。
[屏東縣佳冬鄉農會 總幹事
林淑玲]
那芒果啊,橘子啊,這些都可以靠選別機來替它去選別,這樣子的一個,一個分級包裝,所以說只有蓮霧,它就是一個很「惜皮」,那就是一個很脆弱,希望你很有愛心的去憐惜它的,它必須都是要靠人力去,為它去做這些工作,其實這個也是我們的,蓮霧產業它面臨到的一個,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問題所在。
[佳冬蓮霧農民
羅佳銘]
有的國家他們防治檢疫部分,他們要求較嚴格,因此我在之前,十多年前就作產銷履歷,機會來了,我也是種著等,機會來了,我就拿到了,就開始外銷到加拿大多倫多,還有歐洲國家,我們都外銷去,讓這些歐洲國家的人,認識我們台灣的蓮霧,是非常精緻的東西。
這位是佳冬農民羅佳銘,他的「溺水蓮霧」經常外銷至歐美等許多國家,而且總是供不應求。那什麼是「溺水蓮霧」呢?這是羅佳銘從父親那學得的「溺水栽種法」,看他開著挖土機,忙著布置水管管線,採收期,他準備要引大量的地下水入果園,好蓋過果樹的根。
[佳冬蓮霧農民
羅佳銘]
我們平常時候,就給樹很惡劣的環境,最基本的一個觀念,蓮霧樹,不管什麼樹都一樣,養分不可有斷層,養分沒有斷層,操作,操作無論用什麼方式,像我的「溺水栽種法」,在操作這個養分斷層,養分供應,就會慢慢送到樹上,透過「溺水栽種法」不會有斷層,蓮霧在樹上,永遠都有飯可吃。
羅佳銘說,果樹就跟人一樣,在逆境中反而越能成長,引水入園,讓蓮霧樹的根系腐敗,難以吸收養分,葉面的養分,便會回流到果實上,他發揮研究精神,靠著這套技術,每年都種出碩大的果實。
[佳冬蓮霧農民
羅佳銘]
聽到蓮霧好賺,一分地可賺多少,獲益不錯,他們就想投入,但是他們並沒有去研究說,裡面許多技術層次,他們沒有去研究,種出來的東西只能落在一些中級市場,我們一開始作,我們就設定目標,我們就一定要做高品質的。
水能保溫抗寒,這套技術也讓羅佳銘度過了四年前的「霸王寒流」。近年氣候變化大,天氣捉摸不定,讓農民很頭痛,去年八月要催花時,屏東遇上連續三周下雨,導致第一批量產的果實,大小顆狀況不均。
[南州蓮霧農民
蔡協良]
淹水太久導致根盤腐爛,所以數字整個往下降,所以數字往下降之後,類似你就沒有健康的身體,你就沒辦法把你的果實長得,培育得很好。
南州鄉是全屏東,種植蓮霧面積最多的地方,像這樣盛產期間,蓮霧結實累累的景色,很多地方都可見到,然而最近三年來,農村景色有了轉變,從種植面積來看,106年,南州種蓮霧的面積達450公頃,僅隔一年,107年就減少30公頃,僅剩420公頃了,為何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有農民開始不想種蓮霧了,要改種其他作物。
[南州蓮霧農民
羅秀瑜]
賺不到什麼,才要改變啊,政府現在提供綠能,要改變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獲利,我們南州鄉挖掉很多,面積少之又少,所以蓮霧很少了。
[南州蓮霧農民
呂逢滿]
這邊種植四十年有了,這裡以前也是種蓮霧,砍掉了,沒辦法 人工不足,人工,像我們七十幾歲,還種個什麼啊,像現在這片栽種紅豆嗎?這紅豆啊,紅豆種下去,找人來採收,就像人家說的,機械,對啊 機採,賺沒什麼,省工就好。
昔日的蓮霧園,如今成了紅豆田,兩者種植成本相距近10倍之多,近年有越來越多農民轉作,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生產成本高、人工需求大等現實面的隱憂。
[南州農民]
蓮霧成本高,種稻子成本較低,若種稻的工錢,秧錢,藥物防治,請人工,成本不像蓮霧這麼高,蓮霧要肥料、藥物防治,工錢,因為現在工錢一直漲價,以前種植八分,都砍除了。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黃國榮]
這幾年有很多農民他們把,陸陸續續把蓮霧都砍掉,改種芒果,那改種芒果原因其實也,說實在話其實也很明顯,就是市場上的要求,因為對種植的農民來講,除了國內市場之外,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是國外市場,那在以外銷來看的話,芒果的外銷,比蓮霧外銷,其實占盡有更大的優勢。
雖然產業悄悄變換,農村景色轉變,但還是有青年農民,以創新思維 專業管理,因此獲得百大青農的肯定。
[南州蓮霧農民
蔡協良]
很多的調整是,通路的調整,然後栽培方法的調整,再來是,你要怎麼去拉高,應該是說產品的定位,就是譬如說我要走,外銷的市場的栽培方式,跟很多的,像精品的栽培方式,每個方式都有差異性,那你就要決定在我的,分區段來講,因為我們是分段。
南州青農蔡協良,守住家中蓮霧園,重新找出產品定位,打精準的商品戰。
[南州蓮霧農民
蔡協良]
在栽培方式像,如果我今天要走禮品來講,我的果實的「吊果率」就會比較少,然後以外銷量,它需要量大,我們就會「吊果率」會高一點,然後再來樹體的大小顆,我們就會決定在,我們的通路來講,我們就會去調整樹體的本身狀況,然後再來,面積也是要調整,因為產銷班作外銷,我們要用調整面積,去決定量,然後集中在哪個點,貿易商願意來接單這樣。
[屏東縣南州鄉農會 總幹事
黃俐甄]
為什麼這幾年,面積會減少,是因為氣候太嚴峻了,不是霸王寒流,就是三個颱風,不然就是水災、雨災。
過去林邊、佳冬、枋寮是傳統種植蓮霧鄉鎮,但因土壤鹽化嚴重,近年逐漸轉換到新興產區南州,為生產最大宗,在許多農民紛紛轉作下,蓮霧會不會有一天得面臨退場隱憂?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黃國榮]
它有點類似像說,它整個產區會重新的一個洗牌,然後重新的一個盤整,那新一代的農民進來之後,他們帶來一些新的種植技術,他們在作管理技術上,他們也想了非常多的一些,協助方法,譬如說碰到寒流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做處置,有的農民會說,那為了預防這些寒流,他們會架燈,在樹冠上架燈,因為現在的,其實現在蓮霧的種植技術,跟過去差很多。
極端氣候侵襲全球,台灣很難倖免,在當今農村普遍面臨人口老化,加上人力不足情況下,困境確實也越來越多。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