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森林資源豐富,早期是台灣伐木重鎮,花蓮的三大林場,林田山、哈崙和嵐山,昔日就有許多客家人在山上,倚賴林場維生,為了讓後人認識花蓮的林場歷史,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和東華大學團隊合作,爬梳檔案、訪談耆老,再深入現場做調查,並且完成了多本書籍,以及兩部紀錄片,其中,嵐山工作站因為是最晚開發的、設備也最新,生產實力雄厚,曾為台灣政府賺進大把外匯。1989年工作站裁撤,索道、鐵道停用至今。為了保存林業歷史文化價值、增加花蓮觀光吸引力,花蓮林管處從去年進行「嵐山索道再生計畫」可行性評估,預計今年八月完成評估。在嵐山工作站裁撤30年後的今天,客家新聞雜誌就帶著觀眾朋友,跟著花蓮林管處所提供的《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紀錄片,一起重返嵐山。


 

西元1921年,台灣正值日治時期,日本營林所的黑澤慎介技師,根據之前前輩們的調查紀錄,再次率領團隊入山,他們的任務是要將「台灣東部森林作業計畫調查」完成,歷時兩年多,結果確認木瓜山一帶的台灣扁柏、紅檜等蘊藏量極高,樹木砍伐後,運下山的距離也短,具備森林開發的最佳條件,建議政府應該納入官營砍伐。不過當時日本政府財政困窘,所以就先依據調查結果,將這片木瓜山事業地,以木瓜溪為界,分為南邊的清水溪區,和北邊的太魯閣大山區,也就是後來的木瓜山林場哈崙工作站,與太魯閣林場嵐山工作站。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領隊
張嘉榮]
那個我們現在是在那個百葉山往南,延伸下來的稜線上,那主要的路就是沿著稜線,一直往百葉山山頂的方向一直爬升,那現在的路的情況還算平緩,那一直慢慢的緩上到,現在是大概(海拔)1380(公尺)左右的一個高度,緩緩的上升到(海拔)1560(公尺),然後接下來就是開始比較陡的一個爬升,然後上升到快(海拔)1800(公尺)之後,開始腰繞,然後就會到達我們今天的一個營地。

在黑澤技師調查後的20年,以供給軍需木材為主要業務的「南邦林業株式會社」,連續三年,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太魯閣大山事業地」的砍伐申請。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計畫主持人
王鴻濬]
(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後,日本非常需要軍需用材,所以就也同時責成了「南邦(林業株式)會社」,它必須生產以軍需木材為主,所以就劃了這個「太魯閣大山事業區(地)」給它來經營。

1945年7月底,「太魯閣大山事業地」就在未完工的情況下,開始運出木材,此時距離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花蓮一號,花蓮一號,目前我們的標高(海拔)1778(公尺),人員平安,目標往七腳川山的方向行走,好,收到,好,感謝。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計畫主持人
王鴻濬]
我們這一次上山,最主要就是去探勘幾個算歷史遺址的點,因為過去我們這個團隊,在做書面資料、文獻、檔案的搜集的時候,都畢竟是書面,那很想到現場來,看看它實際的狀況,所以始終都非常興奮。

1945年9月,太平洋戰爭結束,台灣光復,太魯閣大山事業地,改由國民政府接手經營,1948年,升級為林場管理局直營的太魯閣林場,山區舊有的單索索道,改為新3段的雙索索道,此時的台灣林業,被賦予著「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以支援國家經濟發展的時代任務。

[前太魯閣林場作業課 課長
白迺義]
這是我照的,這你看那時候砍的木(材)多好,大木材,這木材最漂亮,世界最漂亮的,(民國)39年,那時候林務局把我調去(太魯閣林場)做作業課長,就主管生產,生產就是有一個伐木組,另外有集材組,那時候還沒有開山洞,主要在16林班,索道是單索,一邊索索道,載重量有限,所以木材長的、大一點的,把它用一種特別的鋸子,把它鋸成兩半,所以有一種工人叫「大剖」的工人,他專門用那種鋸子,然後用那個捲揚機就把山上伐的木材,做好的木材,吊起來,裝車,當時我上的時候,沒有機關車。

給我拍,喔,放這邊好了,好,像這樣。走在歷史的軌跡上。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領隊
張嘉榮]
陡上的一個碎石坡,然後沿著稜線,然後再上到大概(海拔)1980公尺左右的地方,其實就開始走到以前伐採的一個區域,所以說我們可以在地上,現在我們跟到的就是說,它當時最早期,最早期,然後進行伐採,所興建的一個軌道的遺跡。那因為當時的文獻有記錄這段過程,就是說他們當時的經費,還不足夠把鐵道往帕托魯山的方向去修築,所以說他們那時候就發現,七腳川山西側這邊還有一些林木可以伐採,就開闢了這一條軌道。

山裡聚集了很多專業人才,有負責管理事務的林場職員,執行工務、造林等作業的甲種技工,從事伐木、集材、運材的乙種工人,和駐場林警等等。

[前嵐山工作站 索道工
蔡天賜]    
以前(林場)不好進啊,我是從17歲開始在那邊做的時候,有那個長官他很信任我,那個小猴仔,他們叫我小猴仔,他可以啦,做流籠(索道)很厲害,爬高啦,拿東西、放東西,跟猴子一樣,我才能進去(林場工作)啊。

1960年2月,台灣省政府林產管理局,改組為林務局,太魯閣林場嵐山分場,改名為木瓜林區管理處嵐山工作站,辦公廳和宿舍也陸續從原來「新3號索道發送點」的位置,搬遷到18林班,成為嵐山工作站,分場舊址上的建築,就留給索道人員使用,除了學校以外。這所曾由兩棟木造房屋建構而成的小學校,曾經是全花蓮海拔最高的學府。

[嵐山林業子弟
吳明進]
上課沒有那麼準時,因為它拖了木材,然後拖了我們的那個廂車一起出來,不是專車出來,那我們的學校,老師在教課的時候,現在上一年級,然後一年級注意聽,現在教二年級,二年級教注意聽,那其他就玩,下雪的時候,學校上課不一定吔,因為如果那個(運材)車子沒有開出來,就沒有上課啦。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計畫主持人
王鴻濬]
冬天的時候大家是,是抱著棉被,在被窩裡上課,那當然也有遇到很困窘的時候,就是颱風來,所有的纜車,或者是軌道全部都中斷,那沒東西吃,只好到山裡面去採蕨類。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育樂課 課長
紀有亭]
看起來應該有4、50年的時間了,這個區塊應該是在背風處,所以說它整個樹高都達到2、30米,哇,非常通直,很漂亮,跟電線桿一樣,好美,這是柳杉嗎,嗯,柳杉。

安全嗎,安全第一,可以啦,沒問題。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 副處長
李政賢]
那個鐵橋還有,不過下面已經沒有支撐的支架了,要從那上面過,也是用爬的這樣過,那下面就是很深的,差不多2、30公尺的那樣的溪溝。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領隊
張嘉榮]
這個現在地圖上叫做籠翠隧道,整個太魯閣主線,滿重要的一個隧道的一個工程,那不過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因為之後沒有維護的關係,其實隧道整個都已經坍塌了,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隧道口這邊,其實是以前當時在修築隧道之後,他們用檜木來立起來的一個支撐架,所以現在滿可惜的,那變成說我們沒有辦法走這個隧道過去(嵐山工作站),必須越過這條稜線,來到隧道的另外一邊。

嵐山工作站掌管的林地,包括木瓜山事業區、立霧溪事業區等,共25個林班,面積達13631.32公頃,運材軌道太魯閣主線,也以嵐山工作站為中心,往四方山林延伸,這條全長23.65公里的軌道,依舊是前往嵐山工作站,最明顯,且重要的路徑。

再2公里,嵐山工作站就要到了。

採訪/彙整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紀錄片提供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