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振客語,讓母語重獲活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論少數腔調的復興大業。其中台灣的饒平腔客家話,分支又多,像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等地,饒平腔的發音和講法就有些許差距,推廣難上加難。八年前,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就致力於搶救饒平語,由於政府挹注資源少,起初他們幾乎是自掏腰包、義務推廣,如今他們的推廣腳步從開辦夜間學堂,延伸至教育體制內,自幼兒園一路擴及到高中,希望更多饒平人能找回自己的母語。


 

天色漸暗,苗栗卓蘭鎮上的詹家祠堂燈火通明,只見許多家長帶孩子或是孫子,趕來祠堂報到。

敬禮,老師,老師好,大家好,老師好,請坐,請坐。

這是每週一次的夜間饒平學堂,吸引不少大小朋友來學習,因為老師教學方式活潑又不死板,深具魅力,課程內容包羅萬象,童謠帶動唱、單字教學、練習造句等,甚至還會根據時事議題,教學生們手作。

[饒平學堂 學生
林浩瑋]
就是一些,用客語唸的一些詩歌,還有單字,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練習造句子。

[饒平學堂 學生
紀蘭清]
他上課的時候,很生動,不會說這樣死板板的這樣,小朋友很喜歡來這樣,對,他有,又說,又唱,又唸,小朋友不會覺得無聊。

[饒平學堂 老師
詹佩芬]
這個風車,就是用我們的空的廢棄罐子做的,我們要做好資源回收就對了,資源回收,我最簡單來做的,就是這個風車,這個風車來說,我們小朋友就很喜歡玩,他隨便這樣就會轉,又簡單做,再教小朋友唸一些童謠,寫一首與資源回收(有關)的童謠。
    
為了吸引更多人學饒平客家話,老師絞盡腦汁,讓學習不只侷限在課本上。地方有志之士眼見卓蘭饒平腔流失迅速,於民國100年成立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想力挽狂瀾。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理事長
詹益誠]
本來我們卓蘭是饒平的村庄,因為說,後面來的人要做生意這些,就一直說,他是河洛人,我就跟他講河洛話,他是講四縣的,我就跟他講四縣,自己的,自己的饒平卻把它放棄忘記了,現在剩下不到,剩下不到,不到2成的人會講。

為了讓饒平腔能向下扎根,協會與卓蘭國小合作,從幼兒園開始教學,因為幼兒階段是學語言的最佳時機。

[卓蘭國小附設幼兒園 學生
詹文亞]
(你喜歡上客語課嗎),喜歡,(為什麼呢),因為,因為客語老師可以教我很多東西。

頭,眼睛,鼻子和嘴巴,手跟腳,很簡單,很簡單,好簡單。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創會理事長
詹前慶]
像我們先有,我們的五官,我們身體,先認識起,讓他們聽習慣了,哎呦,這個,我們這個客家話的音是這樣,他聽到他就知道,先聽,才教他們講,他們不時,他們才會多少會講。

[卓蘭國小 校長
陳志華]
我們認為說,孩子從小去學習語言,可能他學習的能力,跟他學習的那個想法會比較深刻一點點,所以我們希望從幼兒園,從小,讓他接觸饒平語調,讓這一個孩子,若是他家裡面講饒平的,不會從小,他就放棄這樣的語言去學習其他語系這樣子。

從幼兒園開啟推廣大門,但推廣之路走來並不簡單,因為卓蘭鎮上,光是客語腔調,就有四縣、大埔和饒平腔三種,又加上饒平屬於少數腔調,沒辦法排入國小正式的母語教學課程,只能透過社團形式來推廣。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執行長
詹佩芬]
我們這是,山坳裡,山上的山坳裡,對外交通不方便,變成說就是要,外地人進來這裡做生意,所有的語言就變得很多,有饒平,大埔,四縣,還有河洛,這麼多種的語言進來。

[卓蘭國小 校長
陳志華]
用這種方式調查之後,發現,真正選修饒平的孩子大概學生數,大概在10位以下,那如果說要用一般的這個上課時間,正課的時間來開課的話,會有一些困難度,所以我們就用社團的名義,利用課後的時間,讓孩子,透過三位我們饒平的薪傳師,來給他做一些客語的饒平的教學。

雖然是社團形式教學,學生數也偏少,但協會的薪傳師們還是盡心盡力安排多元課程,除了教單字發音,還教縫製人偶,甚至將饒平獨特的文化布馬陣帶入教學中。

[社團學生]
好重喔,不過滿好玩的。

[社團學生]
教過我們唱那首歌,還有舞步,重點就是要兩個人配合,然後就是如果一個人太快的話,那另外一個人就不行,就整個會亂掉。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理事長
詹益誠]
最主要就是說,要怎麼去吸引這些小朋友,進來我們的,進來學我們自己的饒平,他會(覺得)說,喔,原來饒平,原來布馬陣這麼美,他會想,想到我們的,我們卓蘭人會說,喔,我們出去表演那些他會說,喔,你們怎麼會有這個布馬弄得這麼美,你這是哪裡來的,卓蘭,對喔,我們卓蘭,我是饒平人吔,他們就會想到,對喔,我是饒平人。

協會近年來也深入到國中與高中教學,但仍擔憂傳承之路遇上斷層。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理事長
詹益誠]
我歲數也越來越大了,很快,今年69歲,明年就70歲了,我就想,我們有這樣的心,但是,將來年輕人,看要怎麼去,要怎麼去栽培這個年輕人,來接我們的工作呢,不然,真的,饒平將來就會斷層了。

由於饒平客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等地都有,而每個縣市的饒平腔調與講法也有些許落差,因此傳承上更為複雜困難,但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仍不放棄希望,堅持一步一腳印,讓更多人找回屬於卓蘭當地的饒平客家話。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     蔡裕昌、徐偉文
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