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竹工藝超過70年的國寶級竹藝大師戴阿爐,日前離世,享耆壽90歲。戴阿爐老師傅13歲就拜師學做竹製家具,一輩子與竹為伍,打造各式竹製品,守護著臺灣的竹管工藝。對於者種國寶級師傅的辭世,客委會也頒發旌揚狀與二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感念他一生對竹工藝的貢獻。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這個掉了一根,我也沒辦法啦,那裡也有掉一根。

 

竹藝大師戴阿爐的兒子說,父親往生後,家裡的竹家具零件掉了,就再也沒人會修理了,

戴阿爐兒子 廖鋐洋(右)
 

他做這工作雖然從學徒做起,不過一路下來,養家也好,或是工作的執著也好,事實上我們說樂在工作 樂在工作,他這兩個成分都存在。

 

出生於新竹關西的國寶級竹藝大師戴阿爐,3月24日歸仙,享耆壽90歲,他13歲就拜師學習竹製家具技藝,15歲即學成出師,從事竹工藝超過70年。為了感念戴阿爐一輩子守護臺灣傳統的竹管工藝,客委會頒發旌揚狀與二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

 

《客家新聞雜誌》團隊也曾在110年採訪竹藝老師傅戴阿爐,只見他用竹板夾住柴刀,順時針方向刮除竹節,這是客家人去竹節的特殊工法,和河洛人採用刨刀的方式完全不同。老師傅七十多年如一日,熟練的在他那長型木製工作檯上,活動自如,手腳並用,一下刮除竹節,一下又是削竹整型。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右)

(110·8)

十三、四歲就做,那時候讀書是很不重要啦,水準很低就對了,邊做邊讀書,有畢業跟沒畢業一樣,(國小)六年級馬馬虎虎就過去了。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右)

(110·4)

以前的人就比較沒有工作啊,沒有像現在的人有這麼多工作,所以說一做就做下去,就做到老,做了70多年了。

 

下刀看來輕鬆俐落,三兩下竹子就剖出一條條竹片,然而手工竹椅的製作可不簡單,每個步驟都是長年經驗的累積。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右)

(108·2)

SB:(這是做什麼) 做椅子呀 彎曲的部分 要折彎 (這是最困難的部分是嗎) 這個要切得很準呀 不然會做壞掉

 

將挖了洞的竹筒壁削薄,還要用火烤軟化才能彎曲,戴阿爐說這是做手工竹椅最難的部分。一開始學做竹製家具,就是為了賺錢養家,婚後,戴阿爐與妻子遷居楊梅富岡,直到二十多年前,一家家竹行隨著市場需求減少而關門,他索性在富岡街上自己開店。

 

老師傅仔細測量竹椅竹管與立柱接合的距離,一一鑿孔,削出適合大小,過程中反覆削整,微調再微調,就是要讓竹椅坐起來穩實。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右)

(110·8)

小孩子就要買這種的,大人就買這樣的,像這個是小孩的啦,兩用椅這個,這個小孩子坐的、這個是大人坐的。

 

「大概是生命與竹工藝畫上等號了吧!」,老師傅兒子廖鋐洋為父親一輩子與竹為伍的精采人生,下了這個結論。

戴阿爐兒子 廖鋐洋(右)

我只能去解讀他生命就在這(竹藝)裡面而已,他一輩子,(竹藝)這東西,他從學習開始就等於是投入在那個裡面。86歲的時候,我們3個小孩,我找我2個妹妹跟他說,不要做了啦,他說他不想要停下來,1323<卡>後來才說,好,今年做完就退休了。他也很勉強啊,今年做完就退休。

戴阿爐曾孫 廖鼎富(左)
照片提供 廖鋐洋

0504-0512

小時候吃完早餐,曾祖父就已經在做竹家具了,吃完早餐就跑去那邊玩,(坐在旁邊玩),就是拿曾祖父鋸下來的下腳料在那邊玩,

 

戴阿爐的職人精神,當時就吸引了地方創生團隊「富富小山岡」的注意,不僅在整理創生基地老屋時,採用竹製品布置,更帶著阿公北上參展。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右)

(110·8)

去那邊擺攤生意好嗎?很好,那個生意很好。

富岡創生基地主理人 傅佩芸(右)
(110·8)

 

 

他很其實很不好意思,因為他說我平常都穿著背心跟短褲在工作,還赤腳,他那天特地穿上了襪子在現場工作,他就說很不習慣,可是他有講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謝謝我們帶他去臺北,有機會跟大家介紹阿公的東西,因為我覺得傳統的東西還是需要一些推廣跟曝光,他才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走得更長久這樣子,未來也希望年輕人有機會來傳承他傳統的客家技藝。

 

創生基地裡的展示架,就是團隊夥伴央求戴阿爐特製的客製化產品。

富岡創生基地駐站專員 張博舜(右)
 

那時候做那些架子的時候,師傅想很久,那時候拜託他差不多一個月,因為我們要先畫圖給他,我們拿著那張紙和他討論好幾個禮拜,他完全沒做過,他不知道要怎麼做,就一步一步和他討論,看竹子怎麼彎曲,角度要多少,怎麼鋸,竹子要鋸多長,

 

地方青年進駐老街,竹工藝在富岡有了新舊光芒交會的機緣。原本在新竹湖口承租工作室、研發竹眼鏡的劉昌飛,在熱情邀約下,也進駐創生基地,回到老家富岡打拚。

富岡創生基地主理人 傅佩芸(右)
(110·8)

 

他是富岡人耶,可是他竟然搬到了湖口去,自己租了一個工作間在那裡,那我們想說有沒有機會可以邀請阿飛回來然後我們也跟他說其實富岡這裡其實,包括竹工藝其實像戴阿爐老師,他一直都是富岡這裡國寶級的藝師,他做的是竹眼鏡,這兩個之間有一種新舊世代,他們其實是可以交織出很特別的東西。

竹眼鏡品牌創辦人 劉昌飛(右)
(110·8)

回來家鄉也是說一個機運來到你面前了,你就來吧,有人已經開了頭,那就來幫忙做一些東西就這樣。

影像提供 富富小山岡 青年影像紀錄團隊

TC0730-0750

富富小山岡創生基地的青年夥伴和戴阿爐老師傅有越來越多的交流,後來更是寫計畫為他拍影片,希望透過影像記錄下傳統竹家具的技法,為未來想學竹技藝的人留下「影像版的武功祕笈」。

富岡創生基地成員 劉昌飛(右)

影像提供 富富小山岡 青年影像紀錄團隊

TC0758-0816

我問過他有人找他學技藝嗎,他說有,但學不久,就離開了我說很可惜,那我幫你用拍的,拍起來,用3D建模,建模把工法留下來,很榮幸就是整整跟了他半年,知道他怎麼製作,他製作時也會跟我們講他以前的故事。

富岡創生基地駐站專員 張博舜(右)

那時候幫師傅開始做紀錄的時候,其實那時候他已經差不多半年沒做了,其實那時候可以觀察到他開始退化了,很多東西開始不記得,我想好險那時候有記錄下來,不然這些技藝真的就消失不見了。

 

後生晚輩也從拍攝影片的過程中,見識到戴阿爐對竹藝的堅持與熱愛。

富岡創生基地駐站專員 張博舜(右)

師傅有他的堅持,該要怎麼做,該要怎麼做,不能怎麼做,他不會因為年輕人來學(來拍)就隨便,這支要怎麼鋸,這邊要彎就要彎,這邊該要怎麼加工,要用火去烤,該要怎麼做,一步一步,不會做得歪斜,一定要做到好,

富岡創生基地成員 劉昌飛(右)

 

我載給他一批竹子,我還沒說可以做 因為我們要規畫怎麼拍攝怎麼拍攝 他就做完了 講起來就很好笑 他看到竹子手就停不下來

影像提供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傳‧傳》紀錄片

TC0924-0928

客傳會也為戴阿爐老師傅留下紀錄片,細緻的將國寶職人的工藝技巧,完整記錄,希望全世界都看見臺灣客家工藝之美。

已故竹藝大師 戴阿爐(左)

(110·5)

他幫我們宣傳手工,讓大家知道這樣子,所以我很高興。

客傳會董事長 陳邦畛(左)

(110·5)

把這個已經快要消失的傳統文化,能夠盡快的用當代的媒體,讓新人類,特別是我們現在大家用新媒體,用手機來跟社會接觸,這群人去做對話。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竹製家具的沒落,讓戴阿爐一身竹藝好功夫,後繼無人,不過

戴阿爐老師傅數十年如一日的匠師精神,將透過影像永遠流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