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母語運動後,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陸續成立,學校裡也推動本土語言課程,2017年12月29日更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將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想方設法為了客語延續而努力,但說客語的人增加了嗎?去年客委會公布一項調查,顯示從民國96年到105年這十年間,民眾客語聽的能力,由66.5%下降到64.3%,十年跌幅2.2%,說的能力也由48%下降到46.8%,十年來下跌了1.2%,各界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何仍止不住客語流失的速度?我們進到校園、家庭,甚至到少數客語腔調的社區一探究竟,來看客語傳承到底遇到什麼大難題?
這是銅鑼國小附設幼兒園,每週一天的客家母語日,這天的主題是「新丁粄」,透過戲劇、說故事、以及唱歌跳舞,要孩子自然而然學習客語。
生的是兒子就會很開心,為什麼很開心,因為大家要做什麼,新丁粄。
[銅鑼國小附幼學生
葉心玄]
(你可以講一下,我們剛剛有看到你表演,是表演什麼呢),新丁粄的舞蹈,(你們練多久了呢),已經練四天了。
[銅鑼國小 校長
謝美桃]
今天我們的孩子,欸,老師講新丁粄的繪本,給孩子聽,那新丁粄的故事,還可以煎新丁粄來吃,又請老師來訓練說,教小朋友跳舞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孩子,他對客家語言會更有感情,又比較會想學。
客語課程到了國小,不再唱唱跳跳,主題設計更加生活化。這堂課老師正在教孩子們製作客家人在天穿日拜女媧會準備的油錐仔,課程幾乎全程用客語和孩子們對話。
[銅鑼國小 老師
陳碧芳]
現在他六年級了,你要從,你要從他的課程程度,慢慢地加深,所以我會教一些客語音標,他有時候有沒有,字音字形這樣說,我們說的,這為什麼會有這個油錐仔,它的傳說,故事的典故是什麼東西。
一邊動手做,一邊學習客語,學生們也能更投入、有興趣說客語。
[銅鑼國小學生
謝鎧鴻]
因為,平常在家裡講客家話的時候,就跟阿婆這樣講,就沒有(特別)做什麼事情,所以這次,這次在學校這樣做,這種活動,覺得很開心。
[銅鑼國小學生
鍾佾辰]
因為會自己動手做那些東西,會對我們來說比較好,上客語課的時候,他會教,教那個音標怎麼唸。
雖然銅鑼鄉客家人口占比超過九成,但多年來在學校推廣客語課程的老師、校長直言,客語傳承其實遇到瓶頸。
[銅鑼國小 校長
謝美桃]
一下子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可能會聽,不會講,不會講,小孩就沒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學習,所以,才會在學校裡,安排,每星期會有一節課,至少有一節課,來真正的來教客家語言。
[銅鑼國小 老師
陳碧芳]
媽媽大多是,你看有大陸的,又有越南的,有印尼,有泰國的很多,再來他學國語都很困難了,他要學習這個第二,我們說的母語,我們說客家話,他就沒有辦法,所以孩子跟他說的,大部分交談就是,就是用這個國語,國語講。
客語流失狀況,從去年2017年客委會公布一項調查看得出來,從民國96年到105年間,民眾客語聽的能力由66.5%下降到64.3%,十年跌幅2.2%,說的能力也由48.0%下降到46.8%,十年跌幅為1.2%,沒有說客語的環境,是語言流失的一大困境。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教授
羅肇錦]
很多人就說,客家話呢,在家庭裡面教才是最基礎的,沒辦法的情況之下,現在才說,學校裡來教,他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去學,學了之後,回到家裡又沒有機會複習,去跟人家對話,這樣,學了不用多久,他,以前學的東西一下子就忘記了,所以,以學校來說,目前真的是,效果還是很有限。
[中研院研究員
王甫昌]
就是除非你能夠再重新打造一個學習客語的,就從小讓小孩子有機會學習客語的環境,否則,以現在族群混居的狀況底下,大多數的客家人,大概都很難,有機會再回到那樣子的一個狀態去學習客語。
老鼠,毛線衣。
正因學校一星期只有一堂母語課時間,如果回到家中沒有說客語的對象,孩子要學會說母語,根本是緣木求魚,客委會仿效毛利語復甦模式,推行沉浸式教育,拉長教學時間,但坦白說想要全面實施,現實挑戰不小。
[客家委員會 副主委
楊長鎮]
沉浸式教育就是我剛剛所講的,就是說以前是教客家話,現在我們希望用客語教,但是,你說這六年級用客家話來教他就聽不懂,所以我們就從幼稚園,幼教,學前教育開始,一步一步將它升上去,但是呢,你有準備好嗎,你教材有準備好了嗎,很多基礎的東西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們現在做,也是局部性的做,有限啦。
[銅鑼國小 校長
謝美桃]
想說孩子,(學)華語到幼兒園才開始學習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學客語就第一點,要給家長,可以認同,老師,如果要全程用客語來上課,那有的課程,像是數學或是說,比較有專業性的,比較難的,比較難用客語來表現,表達,所以,那師資,訓練,也是未來要提升的一個方向。
如果客家話在學校學習成效不彰,那到底需不需要交給學校來教呢?學校在母語傳承上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社區工作者
葉日嘉]
雖然說它效果有限,但是你必須要透過這樣一個,一個手段,去讓人家知道說,我們目前的國家政策,對客家族群還有重視的,在學校裡面,他還是要教的,至少你對學生的心中,他會知道說,我說客家話不是說,不平等,會被別人看不起這樣,我覺得這個空間權利,意識型態的打破,是比你教育還要重要。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教授
羅肇錦]
這樣的自覺,這樣的意識,可能要靠整個社會制度去培養,他才會有慢慢的才會有這樣的認識這樣的覺醒,他才會好好去學。
[客家委員會 副主委
楊長鎮]
創造這個學習過程的時候,學生之間互相的互動,再來,老師跟學生的教學以外的互動,這樣讓它生活化,這聽的能力,講的能力,就不是限於學校噹噹噹上課,噹噹噹下課又沒有了,又或者說國語文競賽,上台唱客家歌,客家話演講,一下台又說華語了,我們就避免這樣的情況,就是說這整個的,教學環境的改造。
客語流失嚴重,少數腔調傳承更是岌岌可危,不過仍有許多薪傳師力挽狂瀾,苗栗卓蘭詹家祠堂就有個饒平學堂,老師用活潑的教學方式,吸引大小朋友來學習。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執行長
詹佩芬]
語言就是要平常就用到的東西,平常沒有用到,你學這些,古時代講的東西沒有效,沒辦法用到,所以我們,就想辦法說,我們現在我們就用寫童謠,童謠來說,小朋友唸起來很順,大人跟小朋友學,也是學得比較有趣。
[饒平學堂學生
詹喬鈞]
老師會教我們唸謠跟拼音,還有做東西。
[饒平學堂學生
林浩瑋]
就是一些用客語唸的一些詩歌,還有單字,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練習造句子。
[饒平學堂學生
紀蘭清]
他上課的時候,很生動,不會說這樣死板板的,小朋友很喜歡來這樣,他有,又說、又唱、也又唸,小朋友不會覺得無聊,小朋友就會想要來學。
看起來少數腔調主要鄉鎮人口流失問題,也成為傳承的困境。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 理事長
詹益誠]
我們姓詹的,本來在卓蘭,差不多有六成,姓詹的在這,你說會講饒平的,我們老庄里那邊,以前我們出去外面你就會聽到說,老庄里是我們饒平的大本營,那說實在的,有八成是我們姓詹的人,最後是說,這個整個村庄來說,人口越來越少,等到說,哇,我們饒平現在只剩,剩差不多不到四成的人在這。
[卓蘭國小 校長
陳志華]
後來慢慢發現說,這個饒平其實講的人,越來越少,那如果說我們沒有花一些精力,把資源把它關注在這邊的話,是不是這一個,饒平的這個腔調,日後就沒有人會講,我會覺得很可惜,所以為了能夠讓這一個,能夠持續下去,首先從幼兒園來開始這樣子。
為延續客語生命,從學校到社區,能做的都做了,但終究比不上在家庭學習的效果。
最近的工作安排的如何,我很忙,因為,除了教課,教英文,還有主持的工作,還有因為年尾,差不多到年尾,所以,尾牙,像是,春酒的案子,慢慢都有接,接,接,接下來啦,接下來啦。
今年20多歲的張柏謙,是專業的中英文主持人,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外省人,他從小就被灌輸以客家子弟為榮的觀念,
[客家青年
張柏謙]
今年的願望是我希望我自己,自己,做一個,不是身分上的客家人,是真的客家人,我想說,真的客家人是會,一定會講客家話,所以我就跟我爸爸說,如果你有什麼機會可以,讓我客家話更好的話,都可以跟我說。
[張柏謙父親
張堂彬]
我是覺得說,小孩,既然說他是客家的子弟,一定多多少少,要知道客家的文化,你要知道客家的文化,一定要從自己會講客家話開始。
我期待,參加了後生大聲公的節目以後,大家想到客語小王子,就會想到我。
因為有強烈的客家認同,他積極參與客家相關主持人徵選,後來如願成為客家電視台「後生大聲公」節目的班底,也讓他更加不敢鬆懈,一有時間,就和父親練習客語。
[客家青年
張柏謙]
假如,差不多我一兩個禮拜,會回到家裡,會準備,我練習的腳本,所以我就會唸一句,我爸爸唸一句,我會看他的嘴型,看,舌頭要在哪個地方,地方,還有,嘴要,嘴型要放,要張多大。
[張柏謙父親
張堂彬]
除非說,他有接到什麼案子的時候,他自己也有準備什麼資料,所以會專程會回來,一起來練習,一個字一個字教他,感覺非常的不簡單,因為一個字一個字,因為他不是說很流利,所以這樣一個字一個字,他自己也很辛苦,我覺得我教的人,也辛苦。
[張柏謙母親
張素秋]
其實語言它代表了太多層面了,所以我現在也很努力的學,我在家裡跟我先生、孩子也是說客語,然後我兒子現在開始,因為工作關係也會接觸客語,其實我最大的希望,並不是因為說,兒子因為他接了工作才說客語,我是希望兒子真正開始以他為是客家人為榮,然後真正開始說客語,有機會就說,人人說,總有一天我們就聽得到我們周遭,所有聲音都出來了。
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了,亦即母語還於人民三十年了,但你認同自己的母語嗎?如今有不少相關機構與政策致力於保存母語,但其中客語流失的速度仍未減緩,學者認為客家人必須要有自我覺醒的意識,才是找回客語的關鍵,但身為客家人的你我覺得呢?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Dec 20 Thu 2018 14:49
623集母語生命徵象(一)客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