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恐怕在2026年時,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尤其是在雲林、嘉義和屏東等,青壯人口外移嚴重的農業縣,近年來,如何讓青年回鄉,甚至是務農,是一大課題!有一群屏東小農結合青農,在新埤鄉成立「屏東縣自然農業示範基地」,經過一年來努力,不僅從事自然農業有成,更強化了社區綠色農村遊程,藉由「屏地好食節」推廣屏東在地好食材,他們也了解,如果不務實面對青年回鄉議題,是陷返鄉青農於不義,除了要有好的農耕技術,也要有活下去的本事!
石象劇團帶來給我們的,金滿姐的故事,掌聲!
女主角登場!演的是金滿姐從河洛庄嫁入客家庄的故事。
阿爸,阿爸,蓑衣,睡衣?蓑衣是雨衣!快要下雨了,拿雨衣,喔,好好好,我去換!
舞台上的金滿姐剛嫁入客庄,語言不通,窘態百出。真正的女主角邱金滿也在現場,她笑說演得八成像。
[新埤農友
邱金滿]
不是說十分啦,但是也有八分像,因為主要是說,我們是在客家庄,如果在客家庄,如果用客家話來講的話,更傳神啦!
[石象劇團 團長
林雨君]
這個故事呢,就是那個,有一位女生,她是閩南人,可是她嫁到客家庄的時候,她本來沒有從事農業,後來她跟著先生,因為在改良場,所以呢,她覺得,他們也想要來做實驗農場這件事情,因為以前大家都要噴農藥嘛,可是她覺得噴農藥,其實對他們自己身體也不好,然後吃的東西也不好,所以她決定要來做(農) 。
演出的石象劇團,是屏東在地劇團,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今年主打描述有機農友金滿姐故事的農民劇。
[石象劇團 團長
林雨君]
三年前呢,我們就夥同我們的夥伴,還有故事媽媽,就是開始去,就是帶著農民劇這件事情,然後到學校去做食農教育,那這些孩子呢,就是我們,就是有一些是在學校的孩子,但有一些是我們,我們有一個兒少照顧的,的志工姐姐們,加我們的團員。我就夥同了大家,一起,每一年一齣戲,然後演不同面向的。那我們今年演的是阿滿姐的故事。
[新埤農友
邱金滿]
因為我們大概,(民國)八十年的時候我就接觸有機農業了,所以我們換了很多工作,但是有一天我發現,我對這個農業的,我才真正找到我真正需要的,真的有意義的,在人生來講,因為我發現務農喔,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啦。
很感謝大家這麼熱烈地參與,我們首先要來邀請,我們建功社區產生的,這個客家歌謠促進會!
由八音歌謠為「屏地好食節」開場,這個友善農耕農村市集,除了有農民劇團來展現食農教育成果,也讓人看見自然農業示範區裡農民辛勤耕耘了一年的亮眼成績。
[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 執行長
吳佳嬅]
屏地好食節呢,是一個成果發展會的概念,那結合我們學習型城市,以及新農業示範計畫,那我們新農業示範計畫在示範說,我們怎麼樣去建置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以及我們怎麼樣協助農友,開始執行這個自然農業的部分,還有我們怎麼樣跟學校合作食農教育,以及開發綠色農村遊程。
那這是我們的活動中心,現在全省裡面有沒有?夜不閉戶的活動中心,大概只有我們建功社區!
剛卸任的建功村長鍾展雄,帶著學生導覽社區,這是近幾年來,社區興起的綠色農村遊程,包括參觀舊穀倉和老伙房,讓社區營造與農業並肩發展。
[新埤鄉建功村 前村長
鍾展雄]
我們社區從民國85年開始,就做社區營造到現在,遊客呢,逐漸地都有進來,甚至於有沒有,我們最高紀錄,一天帶12車次的遊覽車,變成說我們就有一個社區這樣的,導覽就對了,變成說,我們就有了社區導覽,就走這個人家說的深度旅遊啦,進入我們伙房,甚至於更,更古老的草屋的地方!
在鍾展雄帶動下,全村逐漸朝向有機農業努力!日本新潟縣津南町議會副議長恩田稔受邀參加活動,他發現台灣農村,比日本農村更有活力,有機和友善農耕,也不下於日本。
[日本新潟縣津南町議會 副議長
恩田稔]
日本近年來,因為所謂的少子化和高齡化,要辦這些活動越來越困難,還有一點是,所謂的有機栽培跟無農藥方式,日本最近慢慢地,有在被提起,但還沒有到達台灣民眾所想像的水準,我非常驚訝(台灣的水準這麼高)。
位在建功村口的自然農業示範基地,所有權人是鍾展雄的表哥,原來是閒置農地,鍾展雄就把地租下來,讓在地小農和青農一起實踐自然農業,農友一起自製資材,互助合作,才不會越做越孤單。
[新埤鄉建功村 前村長
鍾展雄]
這裡可是有一甲地,你隨便我,我一個人,我也沒能力耕,所以我呢,遇到我就,這個自然農業的夥伴,單是我們村子裡就有五、六位,五、六位,這個有去上過自然農業的,這樣的課程的。
[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 執行長
吳佳嬅]
我們開始接觸自然農業之後,就開始跟,在屏東縣的這些農友一起合作,一開始是做,每個月定期的聚會,那時候只是做這個,實踐上面的一個分享,那接下來的話呢,就在村長的協助之下,我們就成立了這個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所以每週開始有定期的,在這邊做農事體驗。
吳佳嬅是新埤人,她整合了在地資源,找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合作,在這場「屏地好食節」活動,學生也全程紀錄,準備製成影像!他們從教導農民拍攝記錄自己的農作過程,培訓出農夫導演,例如詹宗翰在拍攝金滿姐的故事過程,從剛開始的不了解,到最後深深感動。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 學生
詹宗翰]
老師,讓我們來拍農場的時候,其實我們一開始覺得農場有什麼好拍的?然後結果進到農場裡面會覺得,喔,煥然一新,就是煥然一新的感覺。然後讓我覺得,喔,原來不要灑農藥,或者是說,只要去整整草皮,不用農藥,那也可以種出一個很好的農產品。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 主任
鄧宗聖]
我那時候帶著比較好奇的的心理,想說,欸,農夫會需要拍片嗎?農夫會需要使用影像嗎?然後來到現場才知道,每一個農夫,他們對自己種的食物,都非常地有使命感,希望,把我種的這些植物的這個過程,還有他的這個理念,跟大眾分享,而不是只是把食物生產出來而已!
另一位學生李昆翰,他記錄下青農張清文帶領小朋友做食農教育的過程,並從中體會有機農耕的意義!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 學生
李昆翰]
有機的方式去栽種,對,然後把這個方式、這個觀念,傳達給小朋友知道,對,然後希望他們也可以,覺得說,因為我們用有機的方式也可以把農作物種得很好,對,那時候就是說,像那個文哥講的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就是我們要種得健康、也要吃得健康這樣。
[屏東青農
張清文]
屏南社大,它剛好有這個機會去接觸,所謂的東港溪流域這一個,這一個社團,所以它介紹我過來這邊參加「農夫導演」,一開始我們去拍別人,去製作一個影片,讓自己觀賞,後來在我被拍的同時,我也感覺說,真的需要很多的媒體,來講我們好的產品。
張清文原本在都市工作,為了照顧父母回到屏東,他發現越來越多人在炒地皮,導致農地荒廢,於是到屏科大參加有機農業班,回鄉以自然農業的方法養雞。
[屏東青農
張清文]
那因為有機的,我們去上課的時候,這個老師就講了,教授講說你一定要苦三年,沒有苦三年,你沒辦法去做到所謂的有機,那我們回鄉之後,那我們也朝了這個方向,一開始我們開始去,從所謂的雞肉開始,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收入,那養雞是一個最主要的收入。
大哥,這是什麼?薑黃!
莊致昇也是自然農業的夥伴,他挖起兩年生的薑黃說,自然農業重視生態循環,用自製微生物來當營養劑,完全不用化學肥料。
[新埤農民
莊致昇]
在這個自然農業,對這個年輕人來說,因為他們有,我覺得他們有這個企畫的能力,再結合這個,雖然這個自然農業,對他們來說,好像沒什麼科技,沒什麼來講,不過我覺得對他們來,來和這個年輕人來結合,有一些互補。
[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 執行長
吳佳嬅]
自然農業是一個循環農業的一個方式,第二個呢,我們希望說,我們的農友,他在他的一個,實踐自然農業的過程呢,是能夠比較落實的,而不是為了想說,欸,我們要有多少銷售量,然後慢慢地,把自然農業做紮實之後,銷售的點,我們後端的部分,再來去想辦法。
[新埤鄉建功村 前村長
鍾展雄]
我們不用肥料,不用化學肥料,也沒有噴農藥,這是第一個不一樣,我們完全依靠就是微生物。等於說直接被吸收啦,我們的植物,如果很勇壯的時候,不怕蟲害,但是我們一般的農業,它就很怕蟲害,為什麼這麼怕蟲害?第一個,它沒有這麼勇壯。
懷抱著理想來做自然農業,鍾展雄和吳佳嬅也希望,有更多青農回鄉參與!今年37歲的青農賴俊傑,家裡有三分多地種香蕉,他認為青年回鄉務農是好事,但是得先養活自己再談理想。
[新埤青農
賴俊傑]
很希望有新血加入啦,不過,有些我們長輩跟新青農,他們的觀念不同,有時候我們講的他不一定會接受,因為他想說,可能我們的(想法)很好,我們年輕人的很好,你為什麼,長輩為什麼沒有聽我們的?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子跟爸爸這樣說,所以我們也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們新舊的觀念都要融合啦。
[新埤農友
邱金滿]
不要說完全是專業(農)啦,如果說今天你還有另外一個,另外一個收入的話,可能你還是不要當專業農,除非你的面積夠大,一般我們如果小農,一般我們小農哦,我還是認為,你還是要半農半X。
所謂的「半農半X」,就是一邊務農,一邊從事能夠發揮天賦專長的工作,換得固定收入!吳佳嬅就是一邊實踐自然農業,另一方面以行銷整合專長賣農產品,也帶領學生體驗食農教育,她的想法是,從一級產業出發,向上整合成為六級產業。
[屏東自然農業示範基地 執行長
吳佳嬅]
農村產業的六級化升級的話,你沒有一級產業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我回來做這個自然農業示範基地,我很深刻地去了解說,我必須要自己參與第一級生產的實作,然後我才可以知道說,噢,原來整個流程是怎麼樣。那接下來我如果要在做友善農耕的推廣的時候,我就可以去和我的農友交流。
[屏東青農
張清文]
我們種田,也是種人,我們要的是人心,而不是所謂的農產品,農產品你吃了就沒有,可是人心是不得了的,你今天種出好的人心的話,那以後世世代代,會保存這一份,至真的一個情感,他會去愛護這一片土地,愛護這一片家園。
台灣農村人口結構高齡化,更需要注入新血,吳佳嬅結合一群小農和青農,開闢自然農業示範基地,當越來越多的青農,不只是談理想,也有充分知識,務實永續利用農地,台灣農業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 Dec 27 Thu 2018 15:20
624集-屏地好食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