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們曾經報導過,苗栗仁德醫專的老師向教育部申請了「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將預防醫療和學校資源結合起來帶入南庄,希望透過長期陪伴了解老人們的需求,上個月底他們舉辦成果展,現在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來看看他們是否達成健康促進,鼓勵老人家走出家戶的目標。
打著哈欠,仁德醫專的學生們,早上七點半就從學校出發來到南庄,為今天成果展做準備

幾位阿婆也趕在活動開始前,硬要在自己的畫作上再添幾筆。

這天是仁德醫,專執行的「大學生社會責任的計畫案」,慢城銀髮悠活與地方深耕的成果展。

[仁德醫專護理科 講師
崔清新]
第一我們可以更了解這些社區老人的特質,然後第二個,在他的,在我們了解社區老人特質之後,我們可以去設計,更適合他需求的活動。

現場展示阿婆繪畫、陶藝、插花的上課成果,這些看似簡單的作品,其實都暗藏醫專的師生,為了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仁德」心機

[仁德醫專護理科 講師
崔清新]
當初在思考課程的時候,我們主要的重點在於做藝術治療,那藝術治療其實是一系列的,面具的這個部分,基本上啊,根據那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他說的,老年就是一種統整生命的回顧,然後透過這個面具,他可以反映出他內心最真實,而且平常不容易為人所探知的一面。

面具上有許多的留白,可能反映這位老人家喜歡或安於平淡、平靜的生活,將眼睛、鼻子、嘴巴中規中矩的畫在人臉固定的地方,表示老人家會在特定的框架裡面去思考,在學校教老人護理的崔老師說,老人家一般都不善於情緒表達,透過面具構圖的呈現,可以投射出老人家的個性和思考模式,未來在照護溝通上更能貼近老人的需求。

[仁德醫專護理科 講師
崔清新]
這個面具,它就是很,很忠實地呈現了,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可是在這個面具裡面我們看到,他整個用色彩去結構,去顛覆了我們對於面具,對於人臉的印象,那就可以透露出,這個老人,他內心的思考其實是很豐富跟多元的,不會固定在一個框架。

繪畫課的目的是為了讓阿婆們「懷舊」,訓練老人家的認知能力、記憶和情緒表達。

[繪畫老師
劉英華]
他們畫出來的東西,讓我真的沒有辦法想像,原來他們的記憶是那麼美好,他們畫出來的東西都讓我非常的驚艷,上課的畫畫的時間其實是沒有很長的,所以我才會想說,其實他們心中的美好,一直存在他們的腦海裡面,然後沒想到他們,用他們自己覺得顫抖的手,把它畫畫點點點出來的時候,那種感動我覺得那個沒有辦法,沒有辦法說出來。

很厲害吧!雖然,這次的繪畫課,總共有3堂課6小時,但阿婆們實際上只用2小時,就畫出了印象中的南庄。

陶製品和插花是要訓練阿婆手眼協調的生理機能。

[計畫協同助理
詹雅婷]
陶土有一定的那個軟硬度跟可塑性,所以在做捏陶這個動作,藉由拍還有揉,還有捏這個動作,可以刺激他們的手部肌肉,還有手指的力度,然後可以刺激他們的那個筋骨的活化。

成果展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評估老人家過得開心嗎?當初所設定的健康促進,鼓勵老人家走出家戶,評估老人的現況,這些第一階段的目的是否達標?

[南庄阿婆
吳寶秀]
我跟我兒子說,我現在很幸福,去到哪裡都有人疼惜我,街頭走到街尾,大家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都會找我。

阿婆你現在自己一個人住嗎?你自己一個人住嗎?是啊,我媳婦要煮稀飯給我吃,吃2天,吃完我自己煮。

對阿婆噓寒問暖,了解老人家的現況,握著阿婆顫抖的手,畫出阿婆心中的色彩,歷經長時間的相處,南庄阿婆和這群「小粉紅」以及參與計畫的工作人員,從開始的陌生、羞赧,逐漸培養出彼此真心關懷的祖孫情。

[南庄阿婆
吳寶秀]
我看每一位都很可愛,因為我沒有生女兒,我看每一位都很漂亮,你看這個小姐也是,都很愛我啊,是啊,大家和和氣氣生活,不是,心情放鬆往快樂的不是過得很好(嗎),身體健康就最好。

[計畫協同助理
詹雅婷]
從7月開始到現在,11月結束這個活動,阿婆在跟我們長時間的相處之下,都會開始跟我們互動,有些還會跟我們開玩笑,那以前來街上,你可能看到不認識,但是因為這個活動,然後我跟阿婆都變成好朋友,這樣子,然後阿婆也會關心我們的生活,常常看到她,都會問我說吃飽了沒,有沒有穿暖這樣子,就會讓我覺得很窩心。

[仁德醫專 學生
范晴雅(客籍)]
我覺得很像我的阿公、阿婆一樣,對我來說他們就像寶貝一樣,因為,有他們真的很快樂,他們跟我們一起動的時候,想要努力,努力的學習跟上我們,我就會覺得很感動。因為阿公、阿婆已經就是,都走掉了,所以有時候還是會很想他們。

透過陪伴,學生們更理解老人的需求,知道長照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仁德醫專 學生
范晴雅(客籍)]
當然課本上會說要怎麼動,怎麼動,但是有一些老人家會不方便,所以,所以我們要另外再想辦法,就是幫助他們活動。

音樂響起,阿婆跟著這些學生舞動身軀。

[仁德醫專護理科 講師
崔清新]
那這個是未來我們在第二部分,活動設計的參考,就好像我們在進行任何課程設計的時候,我們都要去先了解對方的特質跟需求,那這其實是我們在社區活動,一個很重要的資料收集的觀點,然後針對他的需求,去設計下個階段他會喜歡的活動。

看來第一階段的目標圓滿達成了,但成果展這天也是惜別會,他們依依不捨的互相約定,明年3月再續前緣囉。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