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做這麼大的改變,制度的設計或許不複雜,但造成的社會結構改變,卻很複雜,尤其,涉及到整個台灣農耕制度的變遷,是否應該更細緻地討論釋疑,才能避免爭議。事實上,休耕活化、轉作雜糧與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連動,過去有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陰影,佃農租地已不容易,如今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也跟著改變,佃農又應該如何耕種呢?繼續來看雜糧轉作,得面對的問題。

小朋友一字排開,挖開泥土,把小麥種子種下去。



這裡是在台中大雅,每年十一月底是中部小麥播種的季節,到了明年三月,當小麥成熟而飽滿時,就可以見到麥田裡的黃金麥浪隨風搖曳。

[大雅文化工作者
趙勝傑]
在明年的三月,會整片的就有黃金的麥田,這黃金的麥田,是因為我們今年會發動我們在地的學子,一起來播種,從這個種植開始教育在地,從泥土、種子開始,讓他們了解說,一個小麥,我們要吃到這個麵粉,它的之前的前置作業,有如何的一個耕種的方法。

大雅地區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種植小麥,早年是民生用途,敵不過國際小麥價格競爭,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從1997年起轉型為契作耕種,以保證價格收購的方式供應給金門酒廠釀酒。

[大雅文化工作者
趙勝傑]
大雅的小麥,從以前到現在種植從來沒有間斷過,很多地方,以前西部沿岸都還是曾經種有小麥的,但是這些技術面,在大雅一直保有著,就像灌溉的溝渠,在冬季它還是一樣暢通。那在外地要種植這個小麥的技術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做一個研習以後,或者是評估以後,再可以開始地去做種植。

物競天擇,適地適種,小麥是溫帶作物,在播種時期,需要涼爽濕潤的氣候,成長時期,雨量不能太多,成熟時期又需要晴朗的天氣,台灣是亞熱帶,要種溫帶作物,基本上就有相當的難度,最大的問題是雨季太長,而小麥本身也不耐熱。

[台大農藝系教授
盧虎生]
小麥,這些麥類,都是溫帶的作物,那台灣呢,在基本上我們是亞熱帶,所以你要在一個亞熱帶去種溫帶的作物,基本上就有相當的難度,最大的一個難度,就是我們的雨季(太長),還有這個小麥本身的耐熱性,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小麥在我們現在的栽培制度裡面,我們是沒有辦法放到主要的作物的生長期。

不過農委會在今年六月底下了一紙公文,七月五日過後,停止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中大佃農的稻作申請,輔導改種進口替代雜糧作物,例如小麥、飼料玉米、青割玉米、牧草,甚至短期經濟林等等,原因是到今年五月底為止==cg in==全台灣共有1146位大佃農,經營規模9470公頃,其中種植水稻的大佃農,就有714人,面積7681公頃,占了81%,近七成繳交給公糧==cg out==

[農委會農糧署
署長 李蒼郎]
小地主大佃農,活化的農地大概有九千多公頃,我們的地主大概一萬八千多人,這九千多公頃裡面,有八成拿來種水稻,那裡面有七成來繳公糧,這樣子的話,就變成說,我們原來要調節,種植水稻產量的部分,又把它恢復種植了,這變成說一個政策上前後的矛盾。

[苗栗後龍農民
解文斌]
(今年)六月底之前送件的,就繼續做,超過六月底的話,就不要再送件了,(農會)它說政策有變動,那時候,剛想到是說,第一個印象是說,我後續的(沒了),因為我是做階段性、逐年增加,逐步增加的階段性,在做計畫,那等於是說,你現在中途有變數,是不是我後半段,就是腰斬了?

農委會的說法,並不是禁止種稻,只是調整輔導的條件,而且是針對新簽訂合約,不過,影響所及,即便是已經簽約的大佃農,當初也是花費數百甚至上千萬元購置農機具,擔心成本收不回來。

[苗栗後龍農民
解文斌]
像這個計畫的前身是活化休耕地,是九十八年就開始了,那時候基本門檻是兩甲,然後第二年的話,直接就併到小地主大佃農這個計劃裡面,結果基本門檻一下子變成五甲,今天像假如說,是真正要(務農),從外地回來,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農業生產的成本很高,而且都是現金支出,沒有辦法做,像我現在做十幾甲,一期下來的,光本錢就可能要一百多萬,接近兩百萬元。

[新竹新豐農民
劉展維]
像我們小地主大佃農,它政策一直換,不穩定,不穩定,它是說,我們從事農業的人很辛苦,買的機器這麼貴。像這個(應該)永續經營的方法,我不知道(如何配合),所以年輕人不敢回來做。

五十五歲的劉展維,當初響應農委會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租了近六十甲休耕地種水稻,他也是北台灣最大的佃農戶,談到政策突然轉變,他認為,最適合種水稻的台灣,不種稻,要種什麼?

[新竹新豐農民
劉展維]
我們小地主大佃農的成員,大家談過,不要說一下子把我們停掉,我們將無法生存,(政府)它有它的理由,它要花這麼多錢,其實我聽說台灣的小地主大佃農,差不多有八(九)千多公頃,並沒有很多,當時政策也鼓勵我們盡量做。

[農委會農糧署
署長 李蒼郎]
原來的舊約加續約,總共六年期間,我們在續約期間,我們還是給他四萬元的獎勵,但是我們希望他不要繳公糧,因為既然大佃農他的栽培技術很好,很好以後,我們希望他種的是特色米,特色米的話,可以賣到比較好的價格,不要賣到公糧來。

又到了豐收的季節,一台又一台,滿載二期稻的農車,經過稻穀水分檢驗站,準備收繳到公糧的糧倉。

[崙背鄉農會推廣股
股長 廖聰明]
這裡就是我們今年度,一百零一年一期作的(公糧)稻穀。

公糧主要的用途,包括了安全存糧及供應軍糧、學校營養午餐、米製品加工原料,還有遇到市場供應不足及糧價異常波動時釋出。一般來說,農民繳交的濕穀,烘乾到13度,才會存作公糧,由於公糧庫存太多,到現在還有98年一期作,也就是三年前的公糧,還沒消化完,農委會認為,種稻大佃農由政府補助租地,又享有高價收購,這是雙重補助,輔導轉作才是合理方向。

[農委會農糧署
署長 李蒼郎]
我們在各區農業改良場,已經組成各項作物的栽培技術服務團,服務小組裡面,只要你有什麼問題,那都可以跟我們來連繫,我們服務團會協助大家,這個栽培技術上的問題,來指導大家,讓大家能夠順利地生產。

[台中農改場
場長 張致盛]
適當的地方種適當的作物,那像台灣的中部,我們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都還種很多的小麥,那也種過很多高粱,所以基本上,它的氣候是適當的,所以在我們中部,這些休耕地活化的時候,我們規劃說,能不能來種小麥?能不能來種高粱,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作物可以來栽培。

劉展維的農機具,當初都是買來為了種水稻,如果不種稻了,要改種雜糧,有些農機車,勢必淪為廢鐵。

[新竹新豐農民
劉展維]
北部氣候不一樣,種玉米、黃豆,產量不會高,(稻米)採收機不能用,浪費資源,沒辦法種,我們北部(不行),南部可以種,我們無法種。

農民最擔心的是,即便是可以種雜糧的地區,農民響應政府政策,還是有可能血本無歸!台南學甲是雜糧示範專區,幾年前政府鼓勵農民種植大豆,做為生質柴油原料,大佃農王文村於是購買370萬元的進口採收機,預計五年內回收,沒想到實施一年政策急轉彎,投資泡湯。

[台南學甲農民
王文村]
以前政府不是推動能源,生質柴油,對不對?我就是配合政府的政策來種,但是種沒多久以後,政府的政策改變,它改變,所以我們(原來)投資,投資這些為了,政府鼓勵我們來做柴油,我們投資機具,沒想到它政策改變過後,(只採)一年、兩年,我買那台採收機,卻沒得採了,收起來就是了。

要種雜糧,還有一個更實際問題是:農民要跟誰買雜糧的種苗?政策變動這麼快,是否來得及供應?

[大雅文化工作者
趙勝傑]
如果政府要鼓勵民眾或農民種雜糧的話,問題點會出生、衍生出蠻多的,最重要的就是說,這個農作物的種子,要從那裡獲得?要去找誰?而且符合在地的一些天候條件跟種植的環境,這都是屬於種子來源的一個原因。

[台中農改場
場長 張致盛]
那後續這些種子、種苗從那裡來?所以原來我們有一些供應體系,那因為長時間(休耕)的關係,有一些作物本來有栽培,現在沒有栽培的,現在農委會其實已經規劃,各試驗改良場所,就他們本身專長的作物、主要的作物,再規劃一些種苗、種子的供應體系,這個也是希望以後配合農民的活化休耕田的需求,能夠提供充夠的種子跟種苗。

有了種子,還不足以完全解決生產問題,小農經濟不符成本,大面積耕種才有效益,但是,若缺乏產銷配套,卻讓農民一味地搶種所謂有經濟產值的雜糧,恐怕衍生更多問題。

[美濃農村田野協會
理事 溫仲良]
你輔導轉作是以那種雜糧跟綠肥作物為主的時候,但是要考慮到,像這種大宗穀物還是雜糧,它是一個利潤率非常低的作物,那以至於就是說,那你輔導種這種雜糧跟大宗作物的時候,它的低利潤率,會造成收益的降低,那又回歸到就是說,它又需要更大面積的集中耕作,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收益比例,在這個情況下,又回到那個老問題。

[大雅文化工作者
趙勝傑]
大面積,如果很多人種植同樣的雜糧,比如說小麥種植了以後,那小麥它要賣給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者衍生出,這個農作物會不會荒廢?或者是衍生出很多雜糧,變成收購價一直往下降,這一些後續的通路,或者是誰來收購的問題。

[雲林縣農業處
副處長 許永瑜]
尤其是老農,他們都種水稻,或是花生,可是要叫他們去種一些像小麥、高粱,這些農作物的話,他們已經有一段時間都沒有種了,所以說,這些耕作,他們是不是能夠馬上恢復?或者是說,他們能夠習慣,這個都很多原因,還有就是說,我們去契作,契作的對象有沒有找好了?所以說,我在講說,這個整個耕種制度,如果馬上要實施,真的會讓農民比較恐慌。

[台南後壁農民
黃崑濱]
像種長時間作物的,有時要一年,所以,你(政策)要怎麼改變,農民跟不上,你政策在變,農業的,農民會跟不上,頭腦也適應不來,所以,農業政策需要長期地思考,(官員)常下鄉,了解農民的心聲。

任何一個政策推出,就會造成一個新的社會反應,農民響應小地主大佃農,是相信農業政策是長期穩定、有遠見的,才會投資相關的設備,一旦政策無預警地取消,會造成農民失去原本農耕的有利條件,如果農業要永續,恐怕不能只以所謂的「滾動檢討調整」,政策邊試邊修的方式,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糧食問題。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