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高的菇類,合乎現代養生風潮,肉質肥厚軟柔,口感宛如鮑魚的杏鮑菇,也相當受歡迎。目前國內所種植的杏鮑菇,是在1996年,由農業試驗所利用雜交技巧,所培育的新品種,而國人吃的杏鮑菇,10朵當中有4朵,是新社菇農陳耀松所生產的。他的杏鮑菇工廠,發明自動化環控設備,杏鮑菇種植在冷氣房裡,不受天候影響,可以大量生產。陳耀松還建立一貫化作業流程,可以精準掌握品質。他也用漂流木做木屑,減少種菇對環境的衝擊。一起來看陳耀松如何從1甲半的廠房逐漸擴張,打造國內最大的杏鮑菇工廠。這裡是台中新社一座杏鮑菇工廠,它的產量驚人,是國內之最,廠房面積亦是,卡車都可以在裡頭呼嘯而過。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我的杏鮑菇工廠差不多有3甲半,一年差不多生產6千公噸。

6千公噸,占台灣杏鮑菇年產量的4成。透過每天同時在進行的專業栽培菌種、機械化製作太空包、環控方式種植、嚴格分級包裝等一條龍的生產作業,才可以有這麼大的產量。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建立到現在這樣的狀況,有那麼大的產量,差不多用5、6年的時間。

種植45天的杏鮑菇,看起來雪白肥美,是可以採收的時候了,只需輕輕一掰就可採下。陳耀松的杏鮑菇很嬌貴住在冷氣房裡。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種在庫間裡面,我們要調整它,要控制它,我們的濕度、溫度和二氧化碳跟光線,如何控制它,它會長到最好,我們就控制這四點。

以環控的方式,陳耀松所種植的杏鮑菇良率可以控制得很好。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現在我們做,差不多1千個可以壞掉3個而已,不可以壞掉太多,因為現在,原物料什麼全部很貴,所以說這技術上要一直求進步。

現在一間庫房2萬個太空包,平均可以採收2公噸的杏鮑菇,這跟剛開始採不到1公斤比起來,真的是天差地別。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那時候剛種的時候,是喔 不會種啊,我們不知道它要什麼條件,這個種香菇不一樣,我就是說慢慢摸索,慢慢一直試,一直試,這可以種到像這樣子,十多年的功力。

<它好加在是菇夠長,我們可以排A的排得起來,要不然 (會被)打槍。>

陳耀松種杏鮑菇已經有十一年的時間,在這之前,他是一位香菇農。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我們香菇都是烘乾的比較多,受到大陸進口很多,價錢不好,所以說才想到來種杏鮑菇,這杏鮑菇,當時吃到杏鮑菇,當時吃起來就像鮑魚一樣,口感好,它又可以賣生鮮,剛好政府又鼓勵我們做生鮮的,才開始種杏鮑菇,改種杏鮑菇。

雖然過去有十年種香菇的經驗,但這並沒有帶給陳耀松優勢,因為種杏鮑菇的方法與技巧,和香菇相差甚大,難度也高出不少。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杏鮑菇放在室內來種,你要先了解到,不一樣的東西,杏鮑菇它的特性跟它的習性,適合在庫間裡面生產嗎,我們香菇在外面,它沒有用設備,就搭個香菇寮這樣種,它比較看大自然。

用環控的方式種植杏鮑菇,陳耀松算是走在很前面,凡事都要自己摸索研究,前三年不是種不出什麼菇,就是賣不掉,不知不覺慘賠4、5千萬。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那時不會種啊,沒經驗,剛好因為我們要種不一樣的東西,要很多經驗跟技術,那時還沒有學得很好,慢慢的時間,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才慢慢知道,了解的時候已經賠了很多錢了。

不服輸的陳耀松,不甘輕易被打倒,也考量到員工們的生計,因此他不願意停下來,反而更積極地研發與累積經驗。

當初菇的品質和產量不好,陳耀松知道菌種要自己做才能掌握狀況。

[陳耀松妻子
盧謁玲]
我們要先去栽培室,找其中一株最漂亮的優良的品種,然後當作原種,那我們就採一朵菇回來,就這一支菇就是原種。要先煮它的培養基,那它的培養基煮好之後,我們要放到殺菌壺裡面殺菌三十分鐘,之後冷卻、凝固,然後我們再將剛剛採的那個原種,把它切塊放進去然後它就會長菌絲,那菌絲出來再增殖,然後再做成菌種,接到太空包裡面,將來它就會出菇。

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他們卻是花了三年的時間,才能把菌種的品質做到穩定。

[陳耀松妻子
盧謁玲]
有一個食品工業研究所,那邊它有短期進修,那我曾經去那邊上過課,當然都是學一些基礎概念而已啦,當然回來我們後來,當然也有去拜訪過我們同業的一些老師傅,他曾經有傳授過這些基本的技巧給我,那我們再慢慢地用三年的時間,來就是從錯誤當中學習然後慢慢地進步這樣。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這全部無性生殖的,它很難保存,我們要留那個種的原樣,很不好處理,那技術要很高。

要有高技術,設備也不能太差,目前這個杏鮑菇菌種培養室,堪稱國內數一數二的。

[陳耀松妻子
盧謁玲]
因為我們的年產量,大概占我們全台灣的40%以上,所以它有一定的規模,所以我們必須把每一瓶,每一瓶長出來的菇都做到品質最好,所以我們的這個規格,我們勢必要做到很精準,所以要花這麼多的錢去蓋這樣的設備。

工廠裡的太空包製作每天依舊在運作著,這個部門一天要生產5萬6千個,所以員工們都非常忙碌。沒隔多久,大型山貓又要把木屑加到機器裡面。

[杏鮑菇工廠幹部
王笙鴻]
(太空包)內容物就木屑,還有黃豆粉,還有粉頭,三樣。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杏鮑菇(的太空包)它取代的材質可以很多,它不一定要用木屑,它也可以用玉米心,用甘蔗渣全部可以。

機械化的填裝大大提升效率,員工們只要在開口處塞上棉花,太空包的製作已經接近完成。

[杏鮑菇工廠幹部
王笙鴻]
棉花(的)用來就是透氣的,因為我們太空包做好的時候那要接菌,接菌時沒有氧氣,那菌絲會死掉。

太空包最後還要被推進蒸氣室,殺菌15個小時才能拿來種杏鮑菇。而一般種香菇所用的太空包,則是殺菌8個小時就可以。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香菇的太空包可以有共生菌,它殺菌不完全可以,我們杏鮑菇不可以,要殺菌完全,所以說它殺菌的時間要比較長。

別的菇場,通常都是購買太空包再拿來種植。陳耀松卻是一定要自己製作,即使成本相對較高他還是不肯退讓。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種杏鮑菇最基本的技術來源,技術原點一定要自己做,你不可以跟人家買,你自己做才有辦法掌握到這技術的關鍵,我們才有辦法讓產量跟品質較高。

高產量和高品質,在包裝室可以看得到。員工們把剛採收下來的杏鮑菇,切除底部,也順便分級。

<這大支的,我們都做A級的,這樣子的我們就做B級,像這樣就做C級,這個底削起來的我們會做回收,給人做有機肥。>

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現在陳耀松生產的杏鮑菇品質,已經可以達到市場需求。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我們生產的東西要符合市場的需要,市場的配置我們要配置差不多,A、B、C差不多就百分之五十、三十跟二十,這樣的配置我們來賣東西這樣配得剛剛好,比較好賣。

訂單也常常接不完,採訪的同時,手機就響了好幾次。

<太空包殺菌,好 沒關係。對,我是兩個,我剛開始的時候,我可以明天早上打給你嗎,因為我現在很忙。>

陳耀松說,要會種,也要會賣才行。現在平均每天都可以賣出20公噸,靠的是當初打下的基礎。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五、六年前,每個市場,大小市場我全部去走過了,拜託人幫忙賣啊,其實賣農產品的東西,是要持續,你有一個穩定的供給量,你才有辦法去找到穩定的客人。

這裡是苗栗銅鑼一家木屑工廠,漂流木和修剪下來的行道樹,被運到輸送帶上然後做成木屑。陳耀松每個月會在這裡購買1200噸的木屑,價格和一般的木屑比起來並沒有比較便宜,但他希望在現實成本與環保之間的拔河中,盡量做到雙贏。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漂流木沒用了,我們拿來打成木屑來種菇,廢物利用比較環保。地球一個,台灣也一個而已,我們大家那麼不珍惜,早晚會淪陷掉啊。

沒有用的太空包,一般的菇場會直接賣掉,但怎麼處理,菇農根本不清楚,少數回收業者如果動作不確實,就會造成為人詬病的環保問題,因此在陳耀松的廠區裡,有這套回收機器,每天要處理的量有60公噸,大概是5萬6千個太空包。

[杏鮑菇工廠幹部
王笙鴻]
(廢棄太空包)丟入機器裡去做分解,分解出來的袋子跟木屑,都有人載回去做處理,塑膠袋的部分,他們都再載回去做原料做樹脂(粒),整顆的,整顆的,那拿來再重新再利用再回來做袋子,木屑就是有廠商來載去做有機堆肥。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請人家載走要花很多錢,我們把垃圾跟有用的東西把它分開來,資源可以再活化利用。

從不斷失敗中累積經驗,一步步打造出自己的杏鮑菇王國,目前陳耀松也在研發其他菇類的企業化生產,試圖編寫另一個成功故事。

[新社杏鮑菇業者
陳耀松]
其實最感謝還是我們這一群的工作夥伴,大家一起相守打拚,然後把我們做到今天這個程度,這不是我們厲害而已,是我們的同事,大家都很厲害,(所以你常常說),(你是工廠裡面最閒的人),是。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