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山茶的產區分散,採摘不易,產量也相對稀少,三位採茶師傅採了一上午的山茶後,共帶回了十斤的茶菁,為了讓山茶溫潤的口感更出色,邱安全和朱文通這兩位年紀加起來超過170歲的製茶老師傅,更重現了難得一見的手炒山茶。
看到稀少的臺灣原生種山茶,83歲的邱安全和86歲的朱文通,高興得合不攏嘴。
為了讓茶菁自然發酵,兩位製茶師傅前一日,還得將網袋內的茶菁均勻散開,進行製茶前的「萎凋」作業。
[製茶師傅
邱安全]
這如果(茶葉堆)太厚,就會發熱,要把它鬆散開來,鬆散開後,你就用電扇吹,通風後才不會悶到,才不會被悶到這樣子。
當茶菁下鍋那一剎那,邱安全專注的看著鍋子,雙手不停翻炒,這個透過加溫讓茶葉停止發酵的「殺青」作業,還得隨時留意鍋裡的溫度會不會過高。
[製茶師傅
邱安全]
(一邊做一邊聞呢),聞看看有沒有燒焦的味道,把茶葉鬆散開讓水氣跑出去,鬆散開讓這個煙(水氣),讓它散開,讓它(水氣)走,這樣比較快乾。
一邊解說,一邊憑藉手感感受火候大小,這種純手工的炒茶技術,講求動作俐落,還要耐心守候,這是老一輩人口中的「功夫茶」。不過就算是老師傅,也受不了鐵鍋產生的高溫。
[製茶師傅
邱安全]
製茶的溫度很高,我在製茶時,臉被烤得像結痂一樣,臉上的皮都可以剝下來。我的手指甲,這也脫落了,脫落了再長出來,我把它剪掉,(指甲)翹起來,兩隻吔,今年就脫落這隻手指甲,這隻還沒有脫落。
手工炒茶很辛苦,可是再怎麼辛苦只要能增加家庭收入都值得,在原生種山茶樹尚未嚴格管制的年代,六龜地區不少居民是靠著山茶,籌出孩子的註冊費。
[製茶師傅
邱安全]
那時候,茶價還不錯,那時候,林務局那時候沒有管制(採茶),我就採來賣,小孩子註冊這些,讀書就有錢這樣,我就是這樣子養小孩,(那時候)一斤160元,1兩10元,那時候,我製(好的茶),有人要我就賣他,我就買比較便宜的來喝這樣。
[製茶師傅
朱文通]
說實在山茶很好,怎樣好呢?沒有其他的毒性,沒有噴藥,尤其在山上,葉子掉下來當肥料,茶樹就吃有機質的肥,它就只有這樣,比較自然,所以說手炒山茶,就很好吃(喝),會回甘。
山茶炒好了,10斤的茶菁經過手炒後,最後成品還不足2斤,邱安全講,這不足2斤的茶葉若沒有朱文通從旁協助,自己要花一整天才能完成。
在製茶走向機械化的年代,能自在的和年紀相仿的好友炒一鍋好茶,這是緣分更是難得。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 Aug 16 Thu 2018 09:54
605集-台灣野山茶(二) 重現手炒山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