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許多小朋友都會參加夏令營,今年夏天在高雄美濃就有一個專門為國小學生舉辦的農事體驗營,在都市生活的小朋友,去到農村,第一次赤腳踏進爛泥巴裡插秧、第一次見識到傳統礱穀機、也第一次,在灌溉水圳裡玩漂浮,因為生活經驗不同,農村裡的事物,對這些都市小朋友來說,一切都新鮮有趣,雖然一開始有些放不開,但用心去認識、體驗之後,小朋友不僅拉近了與土地的關係,視野也更開闊了。清晨的美濃,恬靜迷人,農人早已上工,一群從都市來參加農事體驗的孩子們,跟早起的鳥兒一起吱吱喳喳,期待著、也害怕著。



疑惑與好奇暫且擱著,下田前得先敬拜土地公。







光著腳丫,下田去,連站都站不穩,尖叫聲不絕於耳。



[營隊成員
許語蕊]
很不舒服,(為什麼),它軟軟的,(軟軟的),(妳不喜歡喔)。

[營隊成員
邵禹彤]
因為第一次,所以覺得有點噁心,(是喔),對啊,(現在呢),黏黏的,(現在有習慣了嗎),有。

在踏進爛泥的那一刻起,孩子們跟這塊土地有了更深的連結。



從一開始的擔心,到全身沾滿泥巴,小農夫乾脆豁出去了。

[營隊成員
劉文祥]
(走在田裡的感覺是什麼),很好玩,本來是一整塊的這樣的,最後就把這個拔起來,插進土裡的格子裡面,就可以了。

[營隊成員
楊仕光]
要把秧苗就是那個,要看一樣的距離,然後要出一樣的數量==ns==(那會不會覺得很累),不會,(不會累喔),很好玩。

從加拿大回台灣過暑假的小朋友,也覺得很新鮮。

[營隊成員
康子彥]
我就插到土裡,在格子裡面,可是你要直直的,然後也不能插太多,不然有一些會比較多,養分會吸收會比較少,(那你在國外),(有看過這樣子的田嗎),很少,因為我看到的不是稻米,是玉米。



畢竟是第一次,插得歪歪斜斜,農夫在後頭忙著補救。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我們都市的小朋友,有的到田裡,他看到,腳要踏下去那一刻,他會踩得放不開,好像很怕會沾到泥巴,怕會髒一樣,可是他們另外一方面,他們也覺得很好奇,還有一個新鮮感,不像我們鄉下的小朋友,可能看多了,比較習慣。

田裡充滿孩子的歡笑聲,水中倒映著他們彎腰的身影,這刻正學習對土地謙卑與感恩。

[營隊成員
邵禹彤]
農夫很辛苦,(以後吃飯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要珍惜),對啊,現在種完才知道說,那個,現在米都很珍貴。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希望說能讓他們體會說,耕田的辛苦,再來也不是說他們長大以後一定要耕田,很希望他們了解老人家的辛苦以後,在各方面,個人的興趣和事業上發展可以很踏實。

細嫩小腳,變成一雙雙黑泥腳,這是第一次和稻田如此親近吧,雖然不是真的要當農夫,但他們會記著自己種下的秧苗,和腳下這塊土地。

插秧結束,就在一旁的水圳,沖去腳上泥巴,水圳不僅僅是滋養農田的命脈,也是農村小孩夏日的戲水天堂。



圳水潺潺彷彿在唱歌,日本人在上游建造竹子門發電廠,從荖濃溪引水過來,發電尾水經由水圳,孕育了美濃良田。



水圳上游的「上河壩」河道寬敞,農村孩子在這裡從小玩到大,但對都市孩子來說卻是不曾有的體驗。



突如其來的震撼教育,讓小朋友驚叫連連,牽著大哥哥、大姐姐的手闖第一關,橫渡水圳。



[營隊成員]
好好玩喔,(會不會很冷),他差一點被沖走了,我差一點被沖走,(有吃到水嗎),沒有,但是水流超大,(會怕嗎),不會,不過我覺得很好玩,如果可以潛水的話,更好玩,對啊。

[龍肚國小老師
馮志仁]
都市小孩和鄉下小孩生活經驗完全不相同,你要叫他馬上下水有點難,不過有這種玩得很開心的經驗,我覺得對他來說,對這個地方就會有印象。

第一關只是牛刀小試,水圳漂浮才是重頭戲。



學著放手果然成長更多,從一開始的害怕,現在慢慢懂得享受漂浮的樂趣,還有人悠哉到把勝負拋在腦後,忘了正在比賽。



[營隊成員
許語蕊]
(妳有玩過這樣的水圳嗎),沒有,(沒有),(第一次),嗯,(那妳有去過遊樂園玩嗎),有啊,(那哪一種比較好玩),這個。

[營隊成員
王子瑜]
很累,(那有玩過這樣的水圳嗎),沒有,(沒有),(那講一下剛剛玩的感覺),很刺激,因為要比賽輸贏,所以大家都想要快一點。

[龍肚國小老師
馮志仁]
外面的小孩對鄉下的水圳,對土地,其實很陌生,他們很不敢接觸,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來鄉下走這一趟,我覺得很有價值啦。

灌溉良田的水圳,是農村孩子的天然滑水道,走出游泳池和遊樂園,都市孩子也可以有更開闊的世界。

農村就是一所學校,只是都市孩子少有機會接觸,就像每天吃的飯是怎麼來的,也是一門大學問。



烘乾的穀子送到礱穀機脫殼,不一會兒就變成白米。



木造礱穀機已不多見,老米廠還保留著,歷經半世紀依然運轉,也讓這群好奇的小客人看得入神。



稻穀變成米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新鮮現碾的米原來是有溫度的。

[營隊成員
蔡盷珊]
粗粗的,熱熱的,硬硬的,剛剛那個有一點穀子的味道,剛採收的穀子的味道,很香。

[營隊成員
黃湧富]
如果要做胚芽米的話,就從糙米,糙米拿去變白米的時候,不要(磨)四次,就是一半,大概(磨)兩次就可以做成胚芽米了。

拿起相機猛拍,傳統老米廠讓他們開了眼界,現代米廠也不能錯過。



農會米廠從烘穀到包裝一貫作業,這麼多的機器設備,小朋友不一定看得懂,但也有了初步認識。



[營隊成員
蔡子瑜]
真空包裝的米,(誰做的),自己,(自己做的),(有沒有覺得很有成就感),有,(那你在這邊覺得),(你看到最特別)、(最新奇的事情是什麼),全部都是。

農村裡新奇的事可多了,就連一片普通樹葉,都能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敲打聲此起彼落,葉子汁液滲透到布上,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自然花紋。

[野上野下成員
周季嬋]
對都市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平常很少接觸植物,更不會去摸植物或者是去看它會有什麼變化,那藉由做植物敲拓染這件事情,他們不只可以摸、也可以聞到,也可以摸,就是去感受它。

[營隊成員
蔡盷珊]
這是大象,這是天鵝,不要把牠當成鴕鳥。

[營隊成員
李亨冠]
這是坦克,然後這個是船。

[營隊成員
黃建樺]
這個是為了保護最後一棵樹,人們在樹的四周架起了防護罩,因為外面的樹都被工廠的毒氣毒死了。

天馬行空的想像,激發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冰涼圳水,潑灑出純真歡笑;一株株綠色秧苗,種出一個個新希望。走進農村,他們學習尊敬大自然、體會農人辛苦,都市孩子視野更開闊了,更會記得,那一年夏天,一起在美濃上的這一堂農村課。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