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三線旁的新竹縣橫山沙坑社區,鮮少人知道這裡的茶產業興盛一時,當地農民幾乎都是靠著種茶將孩子拉拔長大,卻因為人口外移,產業逐漸沒落,過去沙坑社區擁有900多公頃的茶園,如今剩下約2公頃,而這2公頃,是當地一位教育部推廣數位機會中心計畫的駐點人員徐秀蓉,帶領老茶農以及社區居民一起復耕的,不噴灑農藥,以友善土地方式打造新的紅茶品牌,串連起社區,讓老齡化的社區更有活力。
晴朗九月天,茶農與工人忙著採收,這時茶園另一頭傳來呼喊聲。
來、來、來喔,吃點心喔,有米篩目喔。
休息時間,有準備清涼的甜點,來慰勞辛苦的採茶工人們。這裡是新竹橫山鄉沙坑社區,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種茶維生。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 駐點人員
徐秀蓉]
以前一剛開始,整個橫山鄉有900多公頃,全部都是種茶,人啊,老的老啦,又沒有辦法種,就荒廢,荒廢,現在越種越少,現在全部(剩下),我沙坑村只剩下這塊茶園,2公頃左右,是種茶。
由於沙坑村位於偏鄉,2008年徐秀蓉擔任教育部數位偏鄉計畫的駐點人員,接觸社區後,進而發現當地茶產業文化其實可以好好活化,因此找當地老茶農一起來復耕茶園,也找來過去曾是採茶工人的長輩一起來幫忙。
[採茶阿婆
鄒丹妹]
(幾歲採到現在),很多歲了,在七、八歲就採了,(那你現在幾歲),我現在不要講這麼多歲,會沒有人要請我==ns==我現在80歲,很快樂 老闆這些很疼惜我,沒有嫌棄我們老人家,不過我們從小就會採茶,不會說隨便採,採得有信用,像這個茶做得有信用。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 駐點人員
徐秀蓉]
現在啊,有可以採茶,他們想說,喔,這麼有趣,以前雖然很辛苦,現在覺得很有趣,他們是很開心的來採茶,這些老人家老了,這麼老了,這麼多歲,又沒有工作可以做,現在來採茶,又可以賺一些零用錢,就很好。
這個茶可以採了嗎,可以啊,怎麼說可以採了,這個心會太老嗎,不會啊,不會啊,芯有開了嗎,開了嗎。
茶農邱慶鑾正請教老父親種茶的技巧,4、5年前他退休回到家鄉,不忍心看到年邁父親留下來的美麗茶園荒廢,因此扛下茶園工作。
[茶 農
邱慶鑾]
主要是因為這個茶園,本來我爸爸做得很漂亮,整理得很漂亮,如果我不回來,我退休後沒有回來繼續做的話,因為爸爸年紀大了,他也不能做,沒有繼續做也荒廢掉很可惜這樣子,所以有一邊是陪爸爸生活,一邊回來耕作算練身體這樣子。
[老茶農
邱阿本]
會荒廢掉,就是兒子回來接很好啊,給他做啊,幫忙(社區)發展這樣,(覺得這樣很好),很好啊。
在徐秀蓉帶領下,他找來社區幾位茶農合作,以友善無毒的方式來耕種,打造出新的在地紅茶品牌。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 駐點人員
徐秀蓉]
我們沒有噴農藥,你等一下看那些草,我們用除草機全部用除草機器去除,茶的底部地方,除草機除不到,它會把茶樹打壞,我們就用手去拔,所以我們茶裡面的草,和茶樹一樣長,用拔的,輕輕的,鬆鬆的它就可以拔起來,因為沒有噴藥,泥土很鬆軟,很安全,這生態很好。
從採茶、揉茶、製茶到包裝等,社區居民一起合作,大家互相請教與學習,社區不僅更有活力,也讓當地的茶文化繼續飄香。
[沙坑社區居民
邱創盛]
最主要是說,我們大家有興趣的結合,因為之前對製茶感覺很神奇,看到茶綠綠的,最後做到變成茶,你喝到茶這麼香,你就有像,像想說,哎呦,那個茶可能是,可能是很深奧,裡面可能有很多學問,你要去學習。
[沙坑社區居民
戴金相]
這茶呢,我們客家的茶文化,很突顯我們客家人的精神,所以從種茶採茶揉茶做茶到喝茶整套的,就是代表我們客家人的精神,怎麼說從頭到尾都要做好來。
為了要延續茶產業,社區還找來竹編師傅,教社區居民怎麼做茶簍,不定期舉辦茶產業小旅行,要讓位在台三線的沙坑村受到更多人注意。
[竹編師傅
戴民良]
這一輩的人沒有做就要失傳了,失傳了,以前我們常常會上山去採茶,以前最初是買茶簍來採茶,不過壞掉了又要買,我們想,就要來學做,一開始我們也不會做,是看到這個人家賣的壞掉了,我們就把它拆開來看,看它怎麼做,那就看拆開來看它的步驟是怎麼開始做的,那就一直拆。
[影片提供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 駐點人員
徐秀蓉]
其實我們製茶是一個茶文化,不過這些遊客來,可以去採茶、揉茶、品茶,他們就了解我們不一樣地方上的產業,這些經過這樣,認識我們社區,不然大家誰會知道我們沙坑社區,台三線一過,車子就開過去了,現在就會停下來,會來這邊看,我們有這麼美的茶園,有這麼美的生態池,大家就覺得這邊,很不錯的一個地方這樣。
串連起茶農、社區長輩、工藝師傅,他們用親近與友善土地的方式,重振在地茶產業,也將沙坑社區的茶文化,賦予新時代的意義。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Oct 26 Thu 2017 13:39
563集-橫山上的幸福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