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2年918的花東大地震嗎?想起當時花蓮縣富里鄉,正是六十石山金針花開的季節,山上有許多開心來賞花的遊客,卻被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斷了下山的交通被迫滯留山上。所幸當時山上的巡守隊和居民,自動自發的提供物資和住宿,讓遊客平安的度過驚恐時刻。到現在,一年過去了,當地鄉親對大地震印象依然歷歷在目。而大家在衝擊中學習到了什麼?能不能用經驗更有方法面對危險?讓我們跟著記者邱月華和羅應展一起重回六十石山,回憶"那一夜我們在山上"。
111年的9月,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的金針花怒放,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花,
==cg in== 9月18日下午2點44分,突然的天搖地動發生了規模6.8級的強震==cg out==有巨石滾落在道路上,六十石山交通中斷,大批遊客受困山區,有家歸不得。
六十石山金針農 黃綉娥(右)
看到山一直崩,地一直搖這樣,(你不會怕喔) 怕啊,怎麼會不怕。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左)
如果我騎快一點,距離差不多只有2尺多而已,我就死了。
照片提供 富里農會
0110-0117
那次的大地震就連當地人都相當驚恐,更遑論是來山上去玩的遊客。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右)
918的時候剛好是我們金針花季的期間,所以我們的遊客也非常的多,還有強震造成我們富里,大概斷橋就斷了2座,還有很多的房子也毀損==cg in==還有六十石山也受困了有800多名的遊客,以及將近200名的這些工作的人員==cg out==
當時在六十石山擔任巡守員的黃章德,就算經過了一年說起當時的情形,還心有餘悸。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右)
918地震那時候,當時,這條路整個都有石頭崩下來,就有好幾段,崩下來,這裡是最大一段,這個石頭我估計有上百噸,從上面滾下來,在這裡卡住,這一段過不去,有好幾段都無法通過。
70多歲的黃章德,當時正好在山上負責交管,地震剛發生過後,他就騎著摩托車,滿山去查看現況,完全沒顧慮到自己的安危。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右)
我跟警察就下去,那個下山的路上去看,那時候我要回頭上山的時候,那個石頭還好沒有砸到我,砸到這個,落石,砸到這個你看這個凹掉,我差點完蛋了。
地震過後停電,沒訊號,也無法向外請求援助,六十石山宛如一座孤島。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左)
第一時間的時候,我們就馬上聯繫我們的當日值班的主管,要他聯絡我們六十石山,所有的這些巡守的這些人員,以及跟我們六十石山的這些住戶聯絡,所以我們不停的打他們的電話,都沒有人的電話會通。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右)
上面有一個電信公司的發射台,倒了,這裡只有2個地方收得到(信號)而已,那個現在放車子的角落,那個地方收的到(信號)啦,還有上面那個十字路口那裡,上去一點,水庫那邊收得到,只有2個地方收得到(信號)而已。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左)
通上電話以後我們就跟他講說,你要找一個訊號比較強的一個地方,大概15分鐘到半個小時,要回報一下山上的狀況給我們山下知道,然後拍所有山上的現況,以及還有我們道路崩塌的現況,把這些所有的資訊回報到我們農會這邊來。
畫面提供 富里農會
0341-0359
電話總算通了,山上的居民和工作人員,便開始動員起來,分別安置所有受困的遊客。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左)
交管人員總共在服勤的有12位,山上剛好有6位,我們動員了山上的民宿,還有包括我們這些的金針農,動員他們組織起來,陪伴我們所有滯留在我們山上的這800名遊客。
記者 邱月華
去年918是住在六十石山,務農做生意好幾十年的人,都不曾遇過的,害怕那是當然了,不過他們就想說來山上玩的人一定更害怕,所以他們就趕緊聯合起來,幫忙這些人。
我們把2個瓦斯帶下去,然後水全部帶下去,然後2個大鍋一直煮啊,然後那一鍋可以3、40人,我們煮了5、6鍋,就是,就是一直煮啊,一直煮,一直裝,叫他們有的載在車上到處去問,因為有人不好意思。
黃綉娥一邊煮著那晚山上的遊客喝的湯和水餃,一邊說著地震那一夜,他們是如何熬過的。
六十石山金針農 黃綉娥(右)
還沒有那個什麼公家救援的時候,我們以前颱風都,趕快把自己群組裡面先交代他們,趕快在幾點之前,趕快把路清開,大家趕快把客人全部送走,只要颱風大家就趕快退房耶,都勸客人退房,你山上容不得出任何事情,因為觀光區你本來就不能那個(出事),我們山上這一點,我們到覺得還滿,大家有共識。
我就是把水餃7、800個我就帶到尚品那邊去煮啊,第二天,我大概估計第二天煮的,我是算那個碗啦大概有2、300碗的那個湯。
畫面提供 富里農會
05:35-05:53
黃綉娥說,什麼都不打緊,以客人的安危為優先,是山上人家待客之道,一直以來的分工互助機制,讓他們在大地震的驚慌中,還是能有秩序地,化解危機。
六十石山金針農 黃綉娥(右)
在這山上我種金針今年第30年,(你有遇過這麼大的地震嗎),不曾,颱風有遇過啦,地震沒有遇過這麼大的。怕也沒辦法,地震來了啊,看到大家肚子餓,還有要幫他們大家,先將他們安撫他們大家,因為怎麼樣呢,出來玩的人,沒有準備這麼多,也沒有想到會遇到這麼大的地震啦。
我們那天晚上也是超害怕的,然後睡在那個萬合農莊,他們那個民宿的屋簷下,他兒子提供那個紙箱,然後我們也沒帶外套,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們就全部都窩在(屋簷下),他們就拿那個被單,給我們蓋,我們那天也是像難民一樣,(那天會不會很冷),很冷又下大雨,我們都嚇死了。
店就位在六十石山制高點的黃綉娥,自己也是受災戶,也很害怕,但他還是煮飯煮熱湯,四處送餐給滯留在山上的遊客吃,過程中險些和死神正面交鋒。
金針業者 黃綉娥(右)
畫面提供 富里農會
0735-0739
我那時候上來的時候,後面第二次的地震是5點多的時候,我就上來,我進到房子裡的時候,就大地震,我就衝著出去,結果他們山下的巡守隊人就(說),阿娥上去了,阿娥上去了,說你去看看,有一位年輕人他就摩托車騎上來看,看我有沒有被石頭壓到嗎?他說,沒有耶,那就下去,看到那個大石頭在路中間,我那時候,遲疑了3秒鐘,我想說,下去,沒關係,勇敢一點,就下去,結果之後就不太敢上來了。
林俊傑一家,從阿公時代就來到六十石山開墾,退伍之後他回到山上種茶,經營休閒農莊。
六十石山茶農 林俊傑(左)
從我退伍的時候,就是民國86年之後,阿公跟爸爸他們就是在上面開墾,然後就是上上下下,一直到民國88年的時候,山上變成金針觀光園區,長期住在山上是在94年,地震沒有遇過,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地震。
住在山上10多年了,從不曾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林俊傑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就回到農莊,將民宿和冰箱門打開,送水、送食物,安置受困的遊客。
六十石山茶農 林俊傑(左)
其實我當下是在帶那個製茶體驗,然後一當下我就知道,已經發生很大的事情了,製茶體驗的一些遊客他還不曉得狀況,所以我就趕快,趕快下來家裡。
憨厚的林俊傑笑說,當時只想讓遊客有熱水好洗澡,和陽春的餐點,從沒想過要收錢。
六十石山茶農 林俊傑(左)
照片提供 富里農會
0909-0923
照片提供 富里農會
0940-0947
第一個時間就是說已經沒有電了,冰箱的東西如果是能清空讓大家一起吃,我們反而就是損失比較少這樣子,就是這樣的心態啦,(你有給他們收比較多的錢嗎?)沒收錢,沒收錢,沒收錢。因為沒有電,也沒有開空調,然後只有可以盥洗,然後晚餐中餐煮給他們吃,那時候也有滯留的遊客很多,還好可以讓他們有洗澡的部分。
林俊傑當時最大的盼望就是,別讓開心上山來玩的遊客,卻帶著驚嚇和不愉快的心情下山。
六十石山茶農 林俊傑(左)
2點多上來的,遊園的遊客比較多,當時在我們家大概有150多位,也要安置他們就是說,就是說上洗手間啊,或是房間的部分。因為他們也是怕晚上就是說再有餘震,因為當時的餘震都是很大的,所以他們不太敢進去民宿住,可是當下在晚上11點多12點多的時候下雨,他們在車上比較冷,所以就是,我們就是開民宿給他們進去睡這樣。
照片提供 富里農會
10:31-10:39
雖說僅是有地方睡覺和基本的溫飽,但對當下滯留在山上的遊客而言,卻是最迫切的需求。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左)
照片提供 富里農會
1055-1101
我們六十石山今天有這樣子的榮景,都是這些觀光客帶來的,我們在這種地震發生的當下,我們要陪伴他們,然後要安撫他們,不要讓他們驚慌失措,因為畢竟這個大地震發生的時候,人的情緒最重要,一定要做到落實到陪伴、安置,然後讓他們不可以挨餓受凍。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右)
那時候縣政府,縣長有指示,他打給張素華,張總,張總打電話給我,說(讓遊客)到各民宿,免費用餐,全部免費,那個支出有的是縣府支付,那個烏魚山莊,他說不用縣政府支付,我自己支付,所有的遊客叫叫來,他所有的山上可以吃的東西,全部拿出來,這個我就很感動這個。
歷經了近24小時的驚魂,路總算搶通了,可以回家了。
六十石山茶農 林俊傑(左)
搶修人員很快,就是說,當天地震2點多地震了,隔天的大概1點多就先搶修車子可以過,所以很多遊客就很感謝我們。
(第二天才知道好怕),對啊,當時喔,沒感覺啦,當時,第二天這條路這麼危險,從這裡騎過去,(就想說昨天怎麼會這麼勇敢)。
走過一路顛簸和不斷過彎的山路,不時還能聽到摩托車的煞車聲,黃章德走在被海葵颱風又再重創的山路上,他說對大地震,他是事後才怕。
時任六十石山巡守員 黃章德(右)
地震的時候這裡就有崩塌了,那時候地基很鬆動,這一次海葵颱風來的時候就更嚴重,水從這邊下來,這邊整片崩掉,很嚴重,(地震那時候就很嚴重了嗎),那時候就很嚴重了,那時候地基比較鬆動,泥土比較鬆,這次颱風這裡這邊非常嚴重,水很大(又更大片了)對,更大片了
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左)
我們是覺得說這個918大地震,沒有造成任何的傷亡,我是覺得非常感恩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歷經918大地震,六十石山的遊客和山上人家,共同經歷了驚險的時刻過後,現在他們不再只是業者和消費者的關係,而是無血緣卻有深厚情誼的家人,他們相約說,每年金針花開時,他們就會上山賞花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