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屆因為黃色小鴨和月兔而聲名大噪的桃園地景藝術節,今年又再次舉辦,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特別強調在地連結,雖然之前也有社區居民參與,不過因為焦點全在國外藝術家的大型作品上,反而忽略了,在地、和地景才是重點。而今年,同樣有大型創作,不過要特別帶您看的是,「藝遊新屋-藝術行動計畫」,這個計畫已經進行多年,漸漸累積社區的藝術能量,而這次藝術節,藝術家和居民互相交流學習,並且一起創作出能夠永久留在社區的藝術作品,它不一定是很大型的、也不一定是最吸睛的,但卻是藝術家和居民經過不斷的討論、並且實際參與、以在地觀點出發做出來的,真正屬於在地的藝術作品。
大風吹得花兒直搖,矗立其中,看似蟻窩、又像蜂巢的,是藝術家劉經倫的「戀花」。
[藝術家
劉經倫(客籍)]
向下扎根、向上伸展的一個感覺,那用的是在地的泥土,用像做,蓋房子用的那個土磚,裡面的稻殼啦、稻草啦,都有添加進去。
結合新屋九斗社區的蜂蜜產業,和社區居民從構思開始,共同製作這件作品。
[藝術家
劉經倫(客籍)]
我做了之後,我是被推著走,你會認為說可能帶去,你要帶領啊,要教啊,幹什麼,不是,而且就像我講的,他們都是生活達人,各方面、各個領域的那個工作達人,所以我在做的時候,他們速度之快,我變成說我的動作也要節奏跟著加快。
[影片提供 蔡濟民]
藝術家融入當地,和居民不斷溝通,呈現的才會是有在地生命力的創作,也才能得到認同。
[藝術家
劉經倫(客籍)]
你像里長,當初可能,還不是那麼清楚我要做的東西,可是當他認同、認可的時候,出的力道之大,那我都沒辦法想像。
[影片提供 蔡濟民]
[新屋區九斗里 里長
彭勝康]
我們鄉下來人講,藝術家就是,從這裡經過的人看不懂就叫藝術家,所以說,它那個改變,就說他,他有跟我們現在推廣的蜂產業有結合,由他做作品有結合之後,就會帶動居民他的興趣。
[影片提供 蔡濟民]
我們就印在那個這條線以內,我們就不要超過,但是不用說壓到邊邊剛好滿,就只要不要超過,就是一個範圍。
藝術家歐陽文慧,帶著社區居民把招潮蟹印在堤防上,從紅樹林,一直延伸到海邊,印了上千隻。
[藝術家
歐陽文慧]
不管是社造或者是藝術介入社區這件事情,並不是要靠社造,或者是靠藝術去改變居民什麼,其實這些居民他們本來就有很好的特質,有很好的信念在,那我覺得,純粹是透過這個經驗,藝術家或者是一些藝文工作者,可以去認識當地的精神。
[影片提供 蔡濟民]
她也發現,海邊居民的處境和招潮蟹很像,與海的連結,都被水泥高架橋和堤防給隔開了。
[藝術家
歐陽文慧]
原本對於居民來講,他們要到海邊,其實非常容易過來,這些螃蟹牠們原本要進入潮間帶是容易的,是連續連貫的,但是其實會因為人為的,譬如說道路,或者是堤防,牠其實會受到阻礙。
藉由藝術介入,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桃園地景藝術節,今年除了在新屋和八德有多件大型藝術展品之外,藝遊新屋藝術行動計畫其實更早就啟動,邀請多位藝術家深入社區,舉辦了五十幾場工作坊,和居民共同創作真正屬於在地的作品。
[藝遊新屋 策劃執行
蔡濟民(客籍)]
我們過去以來,很多社區參與型的計畫,因為有時候會缺乏溝通,會變成說很多是,藝術家他已經想好說,欸,我來這邊做什麼,那社區你們就來參加吧,我們並不是要用這樣的概念,而是說,是社區它本身也有一個主體性,它跟藝術家它是一個平衡的一個狀態。
擾動社區參與的能量,把藝術帶入,也藉著小旅行,把外地人帶進來。
因應呢,我們新屋地區,這個市區的周邊呢,有很多房屋預售的一個廣告,所以藝術家呢,欸,就想到了,看看我們幼兒園小朋友,他理想中的家園是什麼。
一件件售屋廣告,立於田中,這些是新屋小朋友想像的「新屋」。
左手邊這一塊區域呢,就是它的房屋的一個設計,各種顏色都把它加上去了,所以你看看,一樣,公園生活圈。
平常安靜的村莊頓時熱鬧起來,新屋人藉機分享家鄉的美。
土磚,那上面這白色的呢,一般就是早期大家都是用那個石灰,石灰把它抹上去。
[小旅行導覽
涂六郎]
新屋,新屋,就是早期,那個范姜老屋新建的時候,大家說新蓋的房子,新蓋的房子,所以新屋和這個范姜老屋有很深的關係。
范姜是新屋大姓,老屋群就是展場,遊客一邊認識歷史,一邊感受在地藝術。而新屋盛產稻米,王昱翔的「結繩故事」,就是用當地的稻草編織出來的作品。
[藝術家
王昱翔]
這個蜘蛛網也有一個網路的,的一個連結構想,也做了很多的臉譜,就每個人都在,在連絡。
除此之外,也透過實作,讓遊客有更深刻的體驗。
旋轉之後轉過來,就每次都這樣一直編織就對了,編到這裡的時候,再拿一根,再放進去。
[藝術家
王昱翔]
讓他們去製作,是很新奇的,學好之後,他們可能不是拿回去穿,是掛在牆壁上,當牆壁上的鞋子,叫作避邪。
[遊客
許小姐]
那我們也就是帶著小孩子一起來體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承,那也很能夠了解,范姜古厝啊,一些古蹟,還有一些人文歷史的傳承。
[遊客
朱祐成]
在地的人民他們很清楚自己本身有什麼故事,然後他們需要被挖掘跟包裝行銷,那可能要藉助一些比較有經驗的一些團隊,可以吸引不一樣的群眾走進,就農村這樣。
[新屋區埔頂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呂柑榮]
(藝術家)他進來以後,很多的遊客才發現到,我們這裡埔頂這麼美的一個地方,我希望用這個,這個動機,來推廣我們以後,我們這裡地方的一個產業的一個發展。
[桃園市文化局 局長
莊秀美]
往年會認為說,有國際級的大藝術家來,但是就是活動完了就好像就,那為什麼要鼓動社區參與就是說,我們也藉這文化節慶來做一些,社造能量的推廣跟教育。
往年地景藝術節請來國外藝術家製作大型作品,確實吸引許多遊客爭相到訪、打卡拍照,只是焦點全被吸走,反而忽略真正的在地元素。
[遊客
吳先生]
前兩年的部分的話,因為它本身這一個,所謂展示的物品,當活動一結束之後,它就已經撤掉了,它就沒有了,那我們講說,花了很多錢去,做了這個東西的話,那結果活動結束之後,它就完全是歸零。
[新屋文史工作者
姜義溎]
外國人終究他的名聲比較大,大家比較會想說,我們去參觀到底有哪裡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人會很多,這次呢,它不是,像全部是在地的一些產物,來做的設計,(對)遊客來講,他因為這個誘因沒有那麼大,所以感覺上,今年的人,比較不像本來的人潮這麼多全部擠過來這樣,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地景藝術節其實應該這樣做才對。
[遊客
朱祐成]
這邊不需要打卡,這邊是貼近,就是你自己的心裡的部分啊,農村的小樂趣或一些體驗,沒有親自走一遭是沒辦法,沒辦法去感受到,這跟打卡就差滿多的吧。
[影片提供 蔡濟民]
文史工作者與藝術家,對於藝術的「在地性」都有所認同與重視,也認為還不夠,還要更深入。
[新屋在地文史工作者
姜義溎]
應該還要結合在地更多的社區的文化進來,這樣才能讓外地的人感覺說,喔,來到新屋,不是看到藝術節而已,同時他也可以了解說,新屋這個地方它真正的特色在哪裡,我認為這才是長期的事情啦。
[影片提供 蔡濟民]
[藝術家
歐陽文慧]
我認為說在台灣的現況,對於地景藝術、或者是裝置藝術,會把它當成一種,很大型物件擺放在一個環境裡面,有這樣子的脈絡,它是其中一個支系沒有錯,但是並不只是這些奇觀式的東西,那在這次的地景藝術節裡面,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就是,跟場域的連結,不是那麼的緊密。
不囿於美術館、博物館,整個環境就是展場,透過作品,讓觀者思考,環境和生活中的各種課題。藝術介入社區,不是把作品放進去就好,在地人才是主體,認同了、參與了、保有自己的特色,也才能談永續。而對於藝術在地性的辯證過程,或許比做出什麼樣的作品,還更具啟發性與影響力。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 洪炎山、羅安達
剪輯 洪炎山
- Oct 26 Wed 2016 19:31
512集-藝遊新屋行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