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舉辦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雲林縣從82個社區當中,選出3個,將代表雲林參加全國決賽,其中大埤鄉的西鎮社區,居民有六成是詔安客家人。西鎮舊名西勢潭,因為地勢低窪,加上四周被溪流、大排包圍,每逢大雨,水溢堤防,淹水已是家常便飯,不過居民仍齊心協力改造環境,沒錢就自己當志工、參加社區競賽拿獎金來購料,把許多髒亂荒地整理起來,並以在地故事為主題來打造各個點,轉個彎,就有藝術裝置、彩繪等,社區變美了,來參觀的人變多了,整個村子也更加有活力了。
雕梁畫棟,氣勢萬千,三級古蹟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歷史悠久,是周邊鄉鎮共同的信仰中心。

[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 主委
劉瑞德]
三山國王,那個明貺廟的神位,就是在台灣是,目前知道的,只有我們大和街有這個明貺廟,的這個總牌,還有那個乾隆的香爐,我們還有那個皇帝的,那個聖旨的架子,可以證明我們這個廟已經很久了,還有那個嘉慶皇帝賜的匾額。

大埤客家人約在清初從中國的陸豐、饒平等地來此開墾,也帶著原鄉的信仰過來。

[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 主委
劉瑞德]
張忠義他們帶過來的,就是有393年的香火,是從嘉義的笨港溪進來的,移到這個溪口,雙溪口,跟早知港,大和街這一帶,來定居。

早期船隻可以從笨港直駛到大埤,也造就此處繁華,先民原先是帶著香火過來,後來又從中國雕刻神尊帶過來。

[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 主委
劉瑞德]
他們客家人在這邊跟平埔族通婚定居以後,才從那個廣東的惠州,潮汕地區的惠州那邊,再雕刻三尊神明過來。

不過現在來到大埤,要找尋客家蹤跡是難上加難,而西鎮村的開口獅,給了一個線索。

[大埤鄉 鄉民代表
王明輝]
我們大埤鄉十五村,只有我們西鎮村有開口獅,別村都是那個廣東獅。

獅頭兇的時候,它會往下壓,還會發抖,還會瞪人家,還會要咬人,兇,很猛,如果要笑的時候,它就嘴張開,一直笑。

[影片提供 王明輝]
新居落成、新店開張、廟會等,都看得到開口獅。

[大埤鄉 鄉民代表
王明輝]
遶境就七、八個村莊會到一個我們的那個廟,那個保生大帝的那個廟前面表演,我們開口獅都要去每個村莊,八個村莊的廟前要跟他們表演。

西鎮有六成居民是詔安客,不過都已經福佬化了。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都是河洛人,沒有客家人,那只有單單幾戶是,姓謝的是客家人,慢慢就,三百多年以後就全部都被同化,我們老一輩,我們阿公他們那一個年代,還有幾個人會講。

講到大埤,酸菜是特產,「大埤頭,客家天,做酸酸,呷甜甜」,道出早年西鎮最道地的味道,村民把散落村內、已經荒廢的酸菜桶,改造成黃金窟。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越重鹽可以放越久,然後譬如說他家裡沒有錢了,還是說要娶媳婦、嫁女兒,就是我們沒有錢,來開挖一桶大桶的酸菜來賣錢,所以拿起來一顆一顆都是黃金色的。

透過窳陋空間改造,西鎮處處令人驚豔,轉個彎,就是個景點。

[大埤鄉西鎮村 村長
唐文卿]
我們這個就是要紀念那戶人家,那個邱金明老先生,邱金明老先生現在如果還在100多歲,但是他以前,對猴子有興趣,所以就教猴子,
教到後來,就把猴子教到會一些把戲。

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唐文卿記憶猶新。

[大埤鄉西鎮村 村長
唐文卿]
賣那個蛔蟲藥、賣膏藥的、以前說賣膏藥的猴子,都牽來給他教,所以我們以前小時候都會看到這邊猴子跑來跑去,所以說要紀念他這段(故事),就是稱呼叫猴所在,就是紀念邱金明老先生,抓猴明啊。

目前村內營造的點共有19個,都是村民提供出來給社區使用的。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所有的公園不管是猴所在、黃金窟、還有好康龍坐這,這些為什麼會都命名都比人家怪,因為我都是以當地,地主捐出來的,的故事下去編名字。

[照片提供 王明輝]
荒地變公園、魚池變成生態池,一個點,就是一個在地故事,讓這些造景,不會冷冰冰,而是更有溫度。

[大埤鄉西鎮村 村長
唐文卿]
有夠髒亂的,蛇藏在這裡,藏什麼,老鼠很多,但是這些義工都完成,把它拆掉,所以義工,連外庄的人都爭相要來,爭相要來請我們義工去幫他們做,我們的義工有藝術,做起來都跟別人不同,所以我們如果每次去比賽,都得冠軍。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萬事起頭難,起先居民要捐一個土地的話都怕政府吃掉,可是我們蓋了十幾個之後,現在可能有五、六十個要給我們蓋,蓋不完。

[大埤鄉 鄉民代表
王明輝]
我們村莊沒有錢,但是我們會去比賽,PK比賽,贏回來的錢再去做別的口袋公園,現在一個月都差不多十幾台的遊覽車來我們社區參觀。

西鎮村還打造了一台「兜風龍」,遊客來,就帶著他們在村內巡禮、認識西鎮,今年西鎮村在雲林82個社區中被選上,將代表雲林縣參加農委會舉辦的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然而有今天的成績,可是村民們齊心一志才有的成果。西鎮舊名西勢潭,地勢低窪、逢水必淹,以前上新聞,都是因為淹水。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西邊有一個北港溪,中間有個延潭大排,然後東邊有個三疊溪跟石龜溪,再來就有個興安大排,然後把我們村莊變成一個口袋形,裝起來,我們有五個路口,方向,入口方向全部都不能進來,為什麼,水都很低,所有的記者要進來都是要第二天,水退了才能進。

村民也在興安大排旁,做了兩隻大象當吉祥物。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牠會抽水,所以把我們地方的,低的地方的水,噴到我們的興安大排,整個大埤鄉的地圖,一看就是,它是一個象鼻,所以我們把這兩隻大象,融合在這個地圖裡面,跟抽水的功能,做在一起。

抽水站設立後,淹水頻率雖然降低了,不過村民早已習以為常。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像之前一年淹個十次、二十次啊,所以村民為什麼會抱怨,不會啊,所以村民就說,淹,我們就把東西搬高,房子蓋新的,也是慢慢蓋高。

村子裡到處看得到水位表,這裡曾經淹到連屋頂都看不到。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這邊是比較高的地方,這邊淹水紀錄應該有一米五,然後再低一點的地方,大概一米八,再最低的地方,有一次的印象中,應該差不多有三米。

牆上的彩繪,巧妙融入淹水情節,村民苦中作樂,展現黑色幽默。

[大埤鄉西鎮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榮堂]
那鴛鴦戲水,然後有貓,貓牠,水來了牠還會爬上去,都有很多那些,小型的一些,刻意把這個我們淹大水的故事,把它描述出來。

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環境考驗,用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西鎮村民展現韌性、扭轉困境,一步一步把村莊帶往更好的地方。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