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系列活動當中,在八德區所演出的「戀戀八塊厝」地景環境劇場,則是以先民開墾八德的故事為開端,講述兩、三百年來的發展和變遷,還有到了近代,工業發達後,環境受到污染、破壞的困境,希望觀眾能從中得到省思。而這齣戲動用了130位演員,其中有一半是在地素人,藉由在地人的演繹,讓大家了解自己家鄉的故事。
[影片提供 曾文邦]
故事開始,把時光倒回到兩、三百年前的八德。
看你的樣子,不像是住在這很久的客家人,是啊,我們剛從廣東過來的,聽說台灣一年四季如春,是個寶島,所以我們才攜家帶眷,坐船來台灣開墾定居啊。
[導演
施珊珊]
當時,這邊有霄裡社的平埔族的人在這邊,跟漢人如何融合,如何變成兄弟,然後一起在這塊土地打拚,然後開墾出,這邊非常有名的陂塘。
蕭兄啊,那如果我們挖幾個大池呢,挖大池,對,挖大池來蓄水,這個主意好像不錯,不錯吧,不過,萬一挖了大池,但是沒有下雨的話,該怎麼辦呢,下雨的事,只能請老天爺賞飯吃啦。
[影片提供 曾文邦]
八德舊稱八塊厝,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地方,環境劇場「戀戀八塊厝」,動員130位專業、和素人演員,一同演出八德的故事。
[監製
曾文邦]
其實八德本來就有很強的,在地的社造的能量,所以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大概才三個月左右,就聚集了大概有七十個左右的素人演員。
[影片提供 曾文邦]
感謝八德大安社區,元極舞的媽媽們,我們給他最熱烈的掌聲,謝謝他們。
從幼稚園到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婆都有,雖然上過多堂肢體開發課程也排練許久,但大多都是第一次演戲,既興奮又緊張。
[桃園八德居民
李秀枝]
沒有演過戲,(演這戲),(來這裡好玩嗎),很快樂。
[桃園八德居民
劉玉梅]
難喔,那是比較辛苦喔,(怎麼說),就要訓練啊,要這樣,你有聽人家講一句嗎,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桃園八德居民
張玉廷]
沒想到我,我活到這麼多歲了,我還有這個,有這個機會讓我演出啦,很開心。
[導演
施珊珊]
之前都是幫他們數拍子,數拍子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安心嘛,因為你就跟著拍子走,可是當放音樂的時候他們突然慌了,因為發生這個狀況,當天結束猛練。
就是一、二、三就好,上去就放開了,可以嗎,再一次 來,一、二、三。
[素人演員培訓 老師
蘇詩堅]
陂塘大概都是以圓的意象為主,所以就設計以圓為主,然後那個,後續的一些動作,我就設計,要去調整他們動作的美感跟力量。
用稻草隔出座位和舞台區,讓整體看來不會突兀,舞台也是特地請藝術家用桃園產的竹子來設計的。
[監製
曾文邦]
我們藝術家在那邊製作總共一個多月,來製作這些像,象徵這一個族群融合的這一個種子燈籠,然後象徵白雲的雲朵燈籠。
影片提供曾文邦
在戶外演出,得克服天候限制,透過劇情也希望帶給觀眾一些省思。
[監製
曾文邦]
工業化之後,其實我們的水源、我們的陂塘也逐漸地被污染,我們的土地也被污染了。
[影片提供 曾文邦]
[導演
施珊珊]
所以就造成了,所謂的魚蝦中毒,然後金屬中毒,也影響到劇中的精靈。
當然戲結束後,問題不會馬上解決,倒是起個頭,帶著觀者去思考環境問題,而當專業劇場人員撤出後,地方又該如何延續產生的效益,也是難題。
[素人演員培訓 老師
蘇詩堅]
當我們藝術深耕到地區了,那但是計畫案結束了,是不是就收攤、就走了,那很淺顯都是這樣子,那公部門對這樣的活動,是不是能夠延續有階段性的去引導社區發展,那讓專家或是藝術團體進駐,然後延續看它不同的面貌。
[影片提供 曾文邦]
不是一蹴可幾的,地方動起來了,但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可以再加強,或許再看遠一些,藝術和戲劇帶來的擾動、產生的能量,會比想像的還要大。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Oct 26 Wed 2016 19:30
512集-戀戀八塊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